让语文教学绽放诗意的花朵

时间:2022-07-18 07:58:56

让语文教学绽放诗意的花朵

语文是最具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学是对于生命的教育,它作用于学生的精神建构。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由于人文教育的衰落和人文价值的迷失,如今的语文教学得了“诗意缺失症”,呼唤诗意的回归是语文教师不容忽视和推卸的责任。

语文教学 教学语言 教学环境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选进的语文教材,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这些作品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洗涤,闪烁着人类精神之光,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如果说语文课本为语文教学的诗意化提供了一片沃土,语文教师是辛勤的耕耘者,学生是圆实饱满的种子。那么,在这片沃土上,教师如何耕耘才能绽放出诗意的花朵呢?

一、营造诗意的课堂,语文教师要充满诗情

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被感动。试想,如果教师缺乏激情,语言晦涩,表情单一,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所以,只有教师深情投入的时候,才能用自己高昂的情绪感染和同化学生,从而获得最佳的课堂效应。可见,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那么,如何作一个富有诗意的语文教师,让语文教学流淌着诗意的清泉呢?

1.语文教师要有情感

情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更是营造诗意的关键因素。感情灌注于课堂,正如血液流动于全身,当教师情感的血液在课堂教学的有机体中流畅时,知识才能较容易地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曾经听一位老师讲沈复的《童趣》,不断地分析文章的内容:这句是什么什么意思……其结果学生们目光呆滞,昏昏欲睡,其根本原因是教师自身情感淡漠,怎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相反,另一位老师在上这一课时,饱含着对童年的追忆之情和学生一起分享童年的趣事,结果一堂课充满了趣味和活力。

一个富有诗情的教师,讲课时必然以激情再现丰满的艺术形象,或显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魄,或表达缠绵悱恻、凄清婉约的情怀,教师用诗意来引导诗意的时候,学生才会于自然、人、社会中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语文课堂才会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迷人的、令学生无限向往的课堂。

2.教师对教材要熟谙于心

钻研教材和把握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是营造诗意课堂的必要前提。如果教师不能很好的解读教材,那么教材也就缺乏了活力,犹如一潭死水泼向了学生。教师只有把教材吃透了,并用现代的思想去解构,才不会“照本宣科”,才能提升教材的教育价值,营造诗意的课堂。

教师若能够对教材心中明了,对学生了如指掌,对教案精心设计,对课堂充满激情,那么,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将会处处有、时时在。

二、营造诗意的课堂,需要诗意的教学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因此,语文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语言能够让课堂充满诗意呢?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说随想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授课时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可见,诗意的教学语言要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生情并茂。

1.保证语言的准确性

语文教师的普通话应标准,咬字吐音,清晰明畅,用词准确,逻辑严密,那些模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语言是对诗意化的一种严重伤害。

2.保证语言的形象性

教师若能用教学语言描绘出鲜明的形象,表达出优美感人的意境,让学生去体味其中的意境美和形象美,就更能唤起学生的丰富想象与联想。

3.恰当运用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是一种形象的、直观的语言。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目光、面部表情、手势、姿态等势态语言来表情达意,更容易感染和调动学生的情绪。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做到叙述事情时语言条理清楚,娓娓动听;描摹事物时语言生动逼真,若在眼前;说明事物时语言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发表议论时语言一针见血,深刻到位;抒发感情时语言情真意切,感人肺腑。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就会随着教师的语言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深陷其中而不自知,入文、入境、入情,陶醉中享受了课堂的美感。这样的课堂自然使教材化难为易,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使语文教学诗意化。

三、营造诗意的课堂,需要诗意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个性、增强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良好的思想素质的教育活动。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构建诗意课堂的基本前提。

1.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塑造诗意氛围

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更能给教师带来“传道、授业、解惑”的欣慰,从而营造诗意的语文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需要转换师生关系,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双方要互相尊重,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位学生的声音,让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生也需要关注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学习的快乐。

例如,我上完诗歌单元时,布置两个学生做主持人,主持全班同学参加的自主性诗歌朗诵会,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诵能力,又掌握并巩固了相关的知识。在朗读的过程中,又发现了许多问题,给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课堂充满了活力,诗意,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对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媒体渲染,呈现情境美

多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有利于学生置身于其中。媒体的恰当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内化知识、激感。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找了一些意境优美的图片,清澈的溪水,千姿百态的花朵,青青的草地,枝头的黄鹂……一幅幅美丽清新的画面,配上灵动的音乐,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在优美的音乐和赏心悦目的画面中体会了语文的美丽。

总之,运用诗意的语言,以作品和教师的情感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创设和谐的情感意境,能使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感染,获得知识,锻炼能力,发展智力,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升华思想,从而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在这样的教学中,诗情诗意诗韵闪烁着最动人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高万祥.语文的诗意.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

[2]盛新凤.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张小波.营建语文教学的诗意美.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35).

上一篇:对初中物理学习指导的探究 下一篇:浅谈学生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