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中心”视角下的“三群”探究

时间:2022-07-18 06:37:38

[摘 要] “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得到越来越多基层学校教师的认同。教育工作者应充分研究“学群”,使教学更加适合学习主体;大力扩充“教群”,使服务于“学为中心”的队伍不断壮大;不断拓展“材群”,使校内校外各种资源得以整合并优化,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实效。“三群”合一,有效推进初中思品学科“学为中心”教学改革。

[关键词] 初中思品;学为中心;学群;教群;材群

在初中思品学科教学过程中,“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得到越来越多基层学校教师的认同,改变传统教学关系的探索逐渐走向深入。在这种情况下,“三群”(学群、教群、材群)研究成为思品教师首先需要做好的工作。

一、学群

所谓“学群”,就是“学为中心”中的众多学习主体、学习对象所组成的集合体。“学为中心”的“中心”并非只是一个中心点,而是众多点的集合。

之所以要提出充分研究“学群”,是因为在推进初中思品学科“学为中心”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部分教师会以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观点去看待“中心”,对“中心”缺乏科学的、符合实情的认识,也就使“引学”“导学”缺位、越位或错位,从而影响了“引导”的效果。因此,作为初中思品课教师,在研究“学群”时,要遵循三个原则:全面、发展、联系。

(一)全面原则

全面的研究,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全部的学生,二是研究学生的全部,即研究学生的所有方面。

研究全部学生,重在研究学生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如果把一个班级作为一个教学单元,那这一单元就是由班级的全体学生共同组成的,不同个体之间也会存在相同点。以初一学生来说,他们共同面对的是新学校、新集体、新同学、新课文,于是学习人教版思品课文第一单元的《笑迎新生活》一课就有了共同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基础。研究全体学生的共同点,寻求最大的公约数,是为了在“学为中心”的教学中使初中思品课教师能更好地面对全体学生进行“引导”和“促进”。

班集体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区别于其他个体的独立存在。因此,学生会在班集体中表现出区别于其他个体的特点或特征。以刚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为例,有的学生在上小学时就来过初中学校,而有的学生从来没有来过;有的学生在班里有小学同学,有的学生在班里没有一个熟悉的同学;有的学生对拿到的思品课课本完全陌生,而有的学生以前或在开学前的假期里已经拿到“旧书”翻阅过。如此种种,新同学对新学校、新集体、新学习的感觉和起点是不同的,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和促进。

所谓研究学生的全部,就是在研究“学群”的过程中,不只研究学生的某一方面,而是研究学生的各个方面,包括学生的知识经验、心理特点、成长规律、行为方式、思维方法、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困难疑惑、情感渴望、心路历程等。

(二)发展原则

所谓发展的研究,就是在推进初中思品学科“学为中心”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思品课教师不仅要研究学生的现状,而且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学生。历史的眼光,就是了解学生的过去,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历史原因;发展的眼光,就是根据学生的过去和现在,预测、推断学生的未来,尤其需要注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学生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课堂学习所获得的能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稍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探究未知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

(三)联系原则

联系,就是指教师要看到学生自身的各个方面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各种因素组成的整体,各要素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每一个要素都会对整体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研究“学群”时,要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个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看到每个学生自身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以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人生难免有挫折》为例,文中说道:人的活动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人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造成挫折的原因有许多,如不能预测和及时防范的天灾,这说明人与自然存在联系。我们遇到的挫折,还有可能是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同学之间关系不融洽,都可能对我们的成长造成消极的影响;父母态度简单粗暴,与父母之间存在代沟等都可能导致我们情绪低落,这说明人的情绪与外界人为因素存在联系。由于个人的道德品质、智力、体力、外貌的缺陷,也可能使我们在学习、工作中遭受挫折,这说明个体的各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二、教群

在初中思品“学为中心”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中心位置,思品课教师处于“中心”的,以“为学服务”的身份出现。但这并不是说“中心”仅仅是思品课教师,“教群”除了教师群之外,还有学生群、家长群、社会群等。

(一)教师群

所谓教师群,是由共同推进初中思品学科“学为中心”教学改革的所有教师组成的群体,既包括初中思品课教师,也包括其他学科的教师。

初中思品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师友结伴同行”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中说,长期以来,学生把教师看作权威,自己更多地扮演着“遵从者”的角色,这种不对等的关系造成了师生之间的隔阂,影响了师生间的正常交往。新型师生关系需要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老师伴我成长”,就说明要使学生“成长”,就要老师做“伴”。当然,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为学生做“伴”。《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修订稿)》在“教学建议”中说:“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重视基础性道德品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要注重内容的整合,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利用主题或专题,把四个方面的内容融合起来,加强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渗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从中可以看出,教师为“学为中心”服务的关键词有“引导”“培养”“整合”“帮助”等等,只有做好这些服务,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学生群

所谓学生群,指在推进初中思品学科“学为中心”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处于中心的学习主体――学生,是相互学习、相互服务的群体,是互为服务功能的体现。

如初中思品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师友结伴同行”第三课《同侪携手共进》中说道:“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如果封闭自己,只会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树轮’萎缩,使自己陷入孤立;如果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我们就会接触更多的人,分享更多的经验和快乐,同时也会被更多的人接纳。”“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既需要互相尊重,又要自重自爱;既要开放自己,又要掌握分寸;既要主动热情,又要注意交往的方式、场合、时间和频率。”从中可以看到,一个人要想学会正确处理同学的关系,尤其是男女同学的关系,并不是自己就能完成的,而需要同学的配合和帮助。全体学生不同情况下的“配合”和“帮助”,组成了为“学为中心”服务的“学生群”。

(三)家长群

所谓家长群,就是指在推进初中思品学科“学为中心”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所有的学生家长也是“学为中心”教学改革的服务者,他们共同组成“家长群”。

一个人在婴幼儿时期,对父母是完全依附的;进入青春期后,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开始独立行事,渴望从家长那里拿到“解放证书”,渴望父母像对待大人那样对待他们。有时会对父母的思想观念、管教方法产生反感,产生逆反心理,开始挑战父母的权威。子女需要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尤其是矛盾和冲突,学会与父母沟通的技巧,调试“逆反”心理。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二者关系主角之一的父母,其作用自然不可或缺。帮助子女处理与父母的关系,是家长群的服务功能之一,在子女“学”的其他方面,家长同样能够发挥其服务功能。当然,如何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除了需要父母自己的努力之外,也需要教师的“帮教”。

(四)社会群

所谓社会群,指的是在推进初中思品学科“学为中心”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所有服务于“学为中心”教学改革的社会成员组成的群体。

八年级思品上册第四单元《交往艺术新思维》一课中提到,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无论是平等尊重还是诚信做人,都需要社会人群的引导、配合、帮助。就“教群”来说,最不可控的也是“社会群”,有时可能不但起不到正作用,反而起到负作用。对此,作为初中思品课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思想动态,充分挖掘社会群的正能量,尽量减少负作用,通过引导转“负”为“正”。

三、材群

所谓“材群”,是以《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修订稿)》为依据,以现实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为基础,所编写教材的集群。在“学为中心”视角下,思品教师需要积极拓展材群。

(一)拓展“材群”的意义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修订稿)》指出: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校内外各种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丰富教材内容,有效落实课程目标。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把参与的过程视为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教材需求,学生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教材需求。只有不断扩展教材,丰富教材内容,才能达到“学”有内容、“教”有素材,才有更具个性化的“学”和个性化的“教”。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拓展“材群”,本身就是“学为中心”的体现。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他们知道自己的缺陷、自己的需求。通过参与拓展“材群”,能使“材”与“学”更加相配,使学生更加好学,更加乐学。

(二)扩展“材群”遵循的原则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修订稿)》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目的性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体现教育性。也就是说,拓展“材群”,不是漫无目的、任性而为,而是有选择性地去做,只有教学目标所需要的资源才能成为课程资源。

二是综合性原则。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这一原则说明,思品教师所要拓展的“材群”,应该是综合的而不是单纯的,应该是丰富的而不是单调的。总之,要尽可能地适合所有的学生,适合学生个体的所有方面,适合学生的不同时期。

三是因地制宜原则。要从当地和学校实际出发,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新闻传播理论告诉我们,新闻接近性是新闻价值的评判标准之一,这种接近主要指地理、心理、利益、年龄及厉害关系等方面的接近。一般情况下,离读者身边越近、关系越密切的事,就越为其关注,新闻价值也就越大。而就本土资源教材来说,其事件就发生在学生身边,这些资源的开发将会增强学生的贴近感与亲切感,从而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是实效性原则。根据教学资源的不同特点,配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这一原则强调了教材资源的开发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同时所开发的资源应该是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要有特点、相匹配、重实效。

(三)丰富“材群”的种类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修订稿)》,对主要的课程资源作了如下的归类:

文本资源:图书(包括教材)、报纸、杂志、照片、地图、图表等。

音像资源:电影、电视节目录像、VCD、磁带、各类教育软件等。

实物资源: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

网络资源:利用视听教室和电脑、多媒体所提供的资源。

除以上资源外,学生、家长、教师、邻居、其他社会人士以及社区都可作为资源来开发。可以看出,“学为中心”视角下的初中思品教材是很丰富的,既可以是文本,也可以是音像;既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网络,甚至所有相关人群都可以成为教材资源进行开发。因此,思品教学工作者不要拘泥于现有的教材,应解放思想,开阔思路,不断拓展“材群”,使切合学生需求的教材成为“学群”的学习材料和“教群”的服务工具。

上一篇: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中歌唱教学的方法 下一篇:“走出去” 需要全球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