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天安番禺节能科技园:缔造共生商业平台

时间:2022-07-18 04:15:23

广州天安番禺节能科技园:缔造共生商业平台

有人说,商业世界要有优胜劣汰,但更应该有和谐共生。在弱肉强食的规律背后,自然界终归还是一个和谐的存在,物种相互依存,共同进化。

商界亦是如此。同行之间有竞争也有协同,产业链上下游有博弈更有合作,共生才是商业世界的本真。广州天安番禺节能科技园,一直都秉持这样的主张,也一直都在践行这样的理念。

广州天安有“计划”,这里会是释放商业能量的综合产业园;它有“变化”,接纳科技类业态的同时,也吸纳着随时代创新而来的各类企业;它更有“进化”, 不同范畴的产业领域,不同规模的大中小企业,共同生长,共同进化,构建了一个共生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有服务配套,有上下游伙伴,有前沿科研机构……对入驻的企业而言,这里有理性与规划性的资源配置,也常有时代与市场带来的各种惊喜。

从何处来?

广州天安自己也是一个进化样本,它背后站着天安数码城集团。上世纪90年代,小平南巡,土地与产业一起耦合,一起沸腾。天安数码城是最早将产业在土地播种的企业之一。天安数码城自己在不断进化,天安数码城商业雨林中的企业,也不断在成长。

自1990年开始,天安数码城独特的园区运营理念历经工业园、工贸园、科技园、城市产业综合体,到目前的创新创业生态圈,自身业务运营服务体系不断进化。从最初的传统厂房到后来的科技产业大厦,以及到几年前推出的为适应总部经济IEO企业的独栋办公楼。

一切不断的演变,都是适应市场与产业不断升级的结果。天安数码城一直充当城市产业发展的运营商,产业升级的推动者和创新创业平台的构建者,也是企业进化的推动者。

而广州天安番禺节能科技园,则是天安数码城的首个跨区域发展的代表作。经过十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了集产业办公、总部经济,孵化器和加速器于一体的企业生态圈。已经入园的1 000家企业中,19家上市公司,10家国有控股区域总部企业,32家高新科技企业、32家科技小巨人入库企业,企业专利授权已经超过5 000件……

这样的描述似乎有些复杂。当你看不清楚一个人的时候,你就想想他像谁?着装的方式,言谈举止,做事风格,不同的性格……一直分析到骨子里去。同样,如果你看不清楚一个企业,你可以想想它像谁?把它的一切追问到骨子里。

那么,广州天安番禺节能科技园,它像谁?

是政府部门?

汪东也――天安数码城集团总裁助理、广州天安番禺节能科技园总经理。在见到他之前,他刚刚送走了政府科技和信息化局的工作人员。与各级政府部门保持紧密沟通、为园区企业提供及时的政策信息,在政府和企业间充当纽带是他日常的主要工作之一。

当地的政府职能部门会定期来园区,开展相关新出台政策的宣讲活动,上门解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难题。比如,2016年5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推开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政策。园区提前一个月,邀请税务部门给园区企业做营改增政策讲解,提前帮助园区企业吃透政策。

“通过我们和政府的共同努力,让政府审批机构的服务窗口前置,广州市、番禺区、东环街道三级政府在园区内设立了政务服务中心,为园区企业提供工商登记、项目申报、专利申报、落实优惠政策等服务。这种‘一站式’的服务窗口落户在民营园区,甚至在广州尚属首例。一方面体现政府的服务意识,另一方面也说明园区具备优先扶持的条件。这样一来,政府的服务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效率。”汪东也说。

在国内,许多地方政府也都有自己的产业园,并为园区的企业提供相关的政务服务。建立产业园,配套各种政务服务。广州天安是不是“扮演”了政府的角色?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像”,就这个问题汪总的回复是:政府园区和民营园区都会对地区产业发展和经济起到推动作用。但从园区招商的企业类别和园区运营服务方面又是不同的。政府主导的产业园是以土地招商为主,引进地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中的行业龙头,多以制造业为主,如世界500强或行业100强这样的企业,政府往往会在税收、土地方面提供一些政策,为了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的产业聚集。而这种大企业内部自成体系,对政府服务和综合配套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

“而我们园区显然不是这种模式,园区是民营企业来投资和建设的,我们是物业招商,我们主要引进和服务的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中小型科技企业。之所以这样定位,是因为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强、企业有活力、成长性好。但相比大型龙头企业,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底子薄,对社会资源的获取能力差,企业的发展更依赖政府和社会资源的扶持,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都决定了企业的命运,而我们的园区刚好是集中提供物理空间、商务配套、金融担保、校企合作、商务交流等方面的公共配套,降低了中小型科技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经营压力,让企业能专注于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中小科技企业在园区这个平台上实现集聚发展、抱团取暖,也有利于政府集中、高效地了解和帮扶中小科技型企业,而中小型科技企业也可以为大型行业龙头企业提供配套服务。所以说两种园区是互补的关系。”汪东也说,

国务院副总理、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曾将广州天安定义为“三资融合”,即“土地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在这里融合成创新的力量。真正实现了“聚集高端产业、聚集创新资源、聚焦总部经济”的园区运营模式。或许,这句话听上去有些官方,却也是对广州天安最准确的描述。

是孵化器?

广州天安已连续3年与广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同举办“赢在广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每年进入决赛的创业团队均进驻广州天安自身打造的“T+SPACE”众创空间中进行孵化。但这仅仅是园区企业中的一小部分,广州天安更加看中的是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成长性企业,经过多年不断地积累与调整,广州天安园区所引进的各类配套更加适宜企业成长的需要,中小型科技企业和创业团队资金问题、技术瓶颈问题、人才引进问题都能在这个园区中找到解决方案。

园区始终在构建和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在园区的0.5平方公里范围内,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广州银行、广州农商行5家银行都设立了支行。银行的密度也反映出园区企业的经营活力。

“我们还分别与九鼎、红杉、IDG、中科招商、粤科风投等知名风投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这些机构在这里建立投融资平台,也是看中园区企业的投资价值。像中山证券,它入驻园区后和园区的千家企业就有了便捷的互动。”同时,深交所、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澳洲证券交易所也和园区有着频繁的互动,包括投资分享、IPO政策讲析等活动。就连政府企业上市服务促进中心也设立在园区内,可以说,从企业的金融贷款到ABC轮融资,从多层次的融资方式到上市辅导与IPO,在园区内都可以全部解决。

中海达是一个典型的案例。2007年,这家以卫星导航技术为主营业务的科技企业入驻广州天安。很快,广州天安为企业提供的各类配套和服务就让中海达尝到了甜头,找到了适合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土壤。短短几年时间,中海达实现了爆发式的裂变增长,技术成果和业务全面开花。2011年2月,中海达成功登陆创业板,成为“中国测绘装备领域第一股”。

2015-2016年,园区新增12家上市公司,园区上市企业总数达到19家。这都是对园区金融服务体系和企业成长最好的检验。园区不仅是孵化器,更是企业上市的加速器。

是创新基地?

今年5月,又是毕业季。5月6日,广州天安番禺节能科技园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南方人才市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方达成一致:在园区设立中国人民大学创业孵化、人才培训、大学生就业创业实习实践三大基地。

6月,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来自东北五所高校的学生就业处来到了广州天安,双方主题只有一个:建立合作渠道,在春、秋季校招、大学生实习实践、供需信息对称等方面激活人力资源的流动。

但在天安看来,这只是第一层次的合作。

两个月后,8月3日,中南大学工程建模与科学计算研究所在广州天安揭牌,作为在国内数控机床和先进制造领域第一的中南大学,也是看中园区这种产业集聚氛围与园区的创新基因。类似校企技术合作并不是第一次,中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产学研机构早已经在园区落地。

就如斯坦福大学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优秀的人才形成了创新的基因,创新的基因成就了硅谷和硅谷的未来。广州天安就是要学习和营造这种创新的氛围,让创新的基因成为园区发展的持续推动力。

不忘初心,不拒变化

有人说,有钱的公司也不一定能进入广州天安。这是真的吗?

“是真的,我们拒绝了很多企业。政府对园区发展的定位是:引进节能、环保、科技型的企业。我们不会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引入与园区定位不符的企业。这个原则和底线我们始终坚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曾经有一家专营酒类产品的大型贸易公司,想入驻园区。我们思虑再三,觉得贸易型企业并不符合园区的定位,就拒绝了这家公司。该公司觉得不甘,认为自己要营业额有营业额,该交的税一分也不少,该给园区的费用也会一分不欠。怎么会将自己拒之门外呢?

还有一家期货交易的企业,有牌照,很正规,也很赚钱。但是反复考虑之下,园区认为这家企业的经营范围与园区产业定位不符,最终还是拒绝了这家企业。园区更喜欢那些从事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企业。即使这样的企业暂时缺钱,但园区更看重企业的未来。

不过,广州天安并不是要拒绝变化与惊喜。引进产业生态,培养上市公司,成为创新基地,固然是广州天安追求的目标,但它也并不会一刀切式的“固守成见”。园区在保证三大产业基因纯正的同时,也鼓励如“互联网+”类型的企业进驻园区,并重点引进和培养在线教育和文化创意类产业,坚持园区定位,鼓励新兴业态。拥抱创新,孵化新技术下的各种可能,给中小企业的创意创业以生长空间。

缔造商业雨林

广州天安有高效政务相伴,却不是政府机构,它的服务不仅限于政务服务。

它孵化了一大批企业,却也不只是孵化器,它比孵化器多了更多的资源扶持;

它提供了科技动力,却也不只是一个创新基地,它比创新基地多了更多的商业产出。

……

应该说,它像一片热带雨林,它为企业成长提供了空气、阳光、土壤和水分。成员们在同一个空间中聚集、生长。0.5平方公里的空间里,有律师行、银行、会计师事务所、设计顾问公司、猎头公司……但凡与创新和创业相关的产业,一应俱全。

在雨林中,所有的物种都一定程度上依赖彼此而生存,互利共生,这是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主要特征。这里的企业与机构,有的像参天大树,也有的像灌木藤萝。在商业的雨林中,它们在实现自我价值、自我成长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共享,机遇共享,信息共享,共同进化。

这里有衣食住行的服务社区,有管理培训课、新广告法专题讲座、品牌再生策略、私董会、创业大赛……在广州天安园区,几乎每周都会有不同主题的分享会。“这里提供了一个服务平台,不需要到外面去找相应的服务。”汪东也和记者说。

雨林生态,不仅仅存在于线下。在线上,天安数码城搭建了线上项目与融资平台“1”,通过这个平台,包括广州天安在内的企业,各种有好产品、好点子、好资源的企业,都能更好地获得投融资,投资者也能发现更多的好项目。另外,“1”还将与线下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相结合,打造出“永不落幕的O2O科技成果交易平台”。

这里不是弱肉强食的草原生态,而是在同一游戏规则下和谐共处、共同进化的雨林生态。

上一篇:产业资本的生态游戏该怎么玩 下一篇:马来西亚:一次妙趣无穷的童心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