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7-18 02:31:50

高校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综合分析法等方法,从参与项目、参与时间、参与动机和投入等方面调查分析了高校非体育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基本情况,并运用SPSS分析法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进一步推动高校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健康开展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本科生;研究生;课余体育活动

An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LI Du-juan

(Sports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Nanchong Sichuan 637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based on documents, questionnair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es, etc.,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university non-sports specialize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graduate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sports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project participated in, time spent, motivation and effort spent. Meanwhile, this paper carries 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m by means of SPS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e problems discovered in the study 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to further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sports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Universities;Undergraduate students;Graduate students;Extracurricular sports

0 前言

课余体育活动是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体育活动。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新支点,是反映学校体育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高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1]。课余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体质,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调查分析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并对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进行对比分析,为科学指导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全面推动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川北医学院、西华师范大学、西南石油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进行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1200名,其中本科生600名,研究生600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图书馆的馆藏图书和学术期刊,并通过清华同方数据库查阅到相关文献。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并通过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个人现场发放并现场回收的方式发放,测试之后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本问卷共发放了1200份,回收1160份,回收率是96.7%,有效问卷1120份,有效率是93.3%。

1.2.3 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需要,全部数据利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常规统计。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整理、统计和数理的整合。

1.2.4 综合分析法

全部数据运用SPSS17进行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本硕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时间安排情况

在进行调查的552名本科生中每周参加两次课余体育活动的有17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1.9%,每次参加时间在30分钟到一小时之间的有22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0.6%,在下午参加活动的有28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2.2%。而所调查的568名研究生中每周参加一次课外体育活动的有16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9.6%,每次参加时间在30分钟到一小时之间的有17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1%,在下午参加活动的有25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5.1%。说明研究生因为学术研究和找工作等原因,每周参加活动的时间和次数相对而言都比较少,但是下午是他们选择参加活动的最佳时间。

2.2 本硕学生课余体育活动项目安排情况

大多数的学生对课余体育场地都有要求,本科生对课余体育场地有要求的占63.8%,研究生对课余体育场地有要求的占76.1%。而从他们参加活动的项目来看,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比较热衷于跑步和球类,主要是因为这类活动对场地和器械的要求比较低,消费也不高,比较符合学生的消费水平和要求,另一方面也说明由于学校场地的限制,他们只能选择场地限制比较少项目。而对于场地要求比较大的健身健美类、舞蹈类项目,参加的人比较少。本科生参加健身健美类活动的占调查总人数的5.8%,舞蹈项目的占2.9%,而研究生参加健身健美类活动的占16.9%,参加舞蹈项目的占5.6%(见图1和图2)。说明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尚不能满足他们的体育需求。

图1 本科生参加体育活动项目

图2 研究生参加体育活动项目

2.3 本硕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思想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和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这与学生的健康观念意识有很大关系。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同时他们不再把参加体育活动作为单一的健身手段,而是在实现体育的娱乐价值方面有了更高的追求[2]。

本科生每周观看体育类项目的占59.4%,不看的占40.6%,而研究生每周观看体育类项目的占94.3%,不看的仅占5.7%(见表1)。说明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而言更加关注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了解社会,扩充知识面,追求精神财富的积累。

表1 本硕学生观看体育类节目情况

图3 本硕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动性

由图3可以看出,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都比较强,研究生相对而言要强一些,本科生占了58%,研究生占了70.4%。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同时大学生的课程设置和管理方面都比较灵活,因此有足够的时间参加体育活动。

由表2可知,本科生不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占调查总人数的23.2%,而研究生占23.9%。两者不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大致相同,导致这种结果可由表2看出,两者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没有显著性差异,主要都是因为学习太紧、没有时间,场地不够和没有参加活动的气氛[3]。两者认为没有必要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都比较少,说明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知识水平相对而言比较高的群体,已经意识到体育这种文化现象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非体育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健身热情都很高,每周参加至少一次课外体育活动的比例分别占76.8%、76.1%。但是他们参加体育活动强度较小,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下的各占52.1%、38%,说明绝大多数的学生没有达到体育锻炼的强度。他们锻炼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下午。

3.1.2 非体育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丰富,主要集中在跑步和各种球类运动项目,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对场地有具体的要求。

3.1.3 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和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都比较强,但是研究生相对而言要强一些。本硕学生平时观看体育类节目的情况差别较大,在不观看的人数中,本科生占了40.6%,而研究生只占了4.2%,每周至少观看三次的人数中本科生仅占2.9%,而研究生却高达22.5%。

3.2 建议

3.2.1 加强校园课余体育活动的宣传,使师生从思想上真正领悟到课余体育活动的意义及其重要性,通过开展体育文化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以及体育赛事欣赏等活动,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提高学生自觉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2 合理利用、开发现有的体育资源,加强对体育资金的投入,加大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力度,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以便广泛开展体育活动。

3.2.3 学校可以开设各种形式的俱乐部,以俱乐部的形式进行教学,尽量做到免费或降低收费的标准,以便广泛开展课余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4]马艳琼,李光辉.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J].体育科学研究,2008,1.

上一篇:基于刚柔耦合盘式制动器振动仿真分析 下一篇: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