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委托理论的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分析

时间:2022-07-18 12:47:36

基于委托理论的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分析

提要由于旧体制遗留的原因,我国商业银行有着特殊的委托关系。本文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分析并建立相应的模型,说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规避程度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从而使商业银行管理者过于重视信贷风险,这也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委托;风险规避;贷款额度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一方面是由经典信贷模型所揭示的信息不对称的信贷市场固有矛盾;另一方面我国银行特殊的委托关系造成我国信贷市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新特点。本文从我国银行的特殊委托关系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便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改革有借鉴意义。

一、文献回顾

针对中小企业银行贷款难的问题,国内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Greenwald和Stiglitz(1986)分析指出,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契约的不完备,即使在充分竞争的信贷市场也会出现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贷款的信贷配给现象,但是如果国有银行能利用国家垄断力量解决信息和合约的问题,则中小企业贷款难这一问题能得到极大改善。Caprio和Honohan(2001)、熊熊等(2005)更进一步从银行治理的角度出发,研究发现银行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会导致“国有银行失灵的现象”,会进一步加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程度。林毅夫等(2001)认为,不同的金融机构给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和效率是不一样的,大力发展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出路。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现状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主要表现为集中争抢大型企业客户,出现“局部信用膨胀”的现象,而对中小企业客户则是惜贷,出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多为国有制,但虽为全民所有,实际行使所有权进行治理的是政府机关,其委托关系较为特殊,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影响最大的是其治理者――政府机关,其相关信贷制度等规定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下面我们基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治理特征,利用委托理论,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特殊的委托关系对商业银行经营者信贷行为的影响及在此条件下中小企业贷款的可获得性。

三、委托理论

委托理论主要研究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市场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委托关系,以及激励约束机制问题。所谓委托关系就是某些人或组织(委托人)委托另外某些人或组织(人)根据委托人的要求与利益从事某种或者某些活动,并且相应地授予人某些决策权的契约关系。一般而言,委托人和人这样两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因此为了解决委托问题,委托人对人进行激励的同时进行约束。委托人对人的激励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等。委托人对人的约束主要有:制度约束、契约约束和市场约束。

四、我国商业银行的委托关系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治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国有占绝对主导地位,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都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且激励约束等均主要来自于政府。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委托关系表现为一种双重关系,即第一重体系是从初始委托人(全体公民)到中央政府的自下而上的多级授权链;第二重体系是国家到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将相关权力委托给国有银行总行的管理者,而国有商业银行又实行法人授权制度(即制度),各级分支机构在上级行的授权、转授权与再转授权下行使相关权,从而形成了“全体公民――中央政府――总行――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的委托链。在整个委托链中,政府处于核心位置,起着主要作用。如果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能较好地执行政府的决策,完成政府下达的指标,则其非常有可能得到政治上的升迁,否则有可能受到调任等处罚。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的风险态度。由于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的任免和考评都由政府来决定,所以对其行为影响最大的也是政府这一商业银行治理主体。过去,政府往往对商业银行的信贷工作进行直接干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也不会考虑贷款的风险等。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开始意识到我国银行体系中存在的巨大风险,从1997年以来,国家明确要求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每年下降2个百分点,否则将调整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者。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也开始逐渐重视信贷风险,强化信贷管理。但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呈现出风险规避的倾向,并且这种倾向越来越明显。此外,为尽量减小信贷风险,各商业银行明显呈现出信贷约束过度、激励不足的特征。这就不难理解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为什么在信贷上越来越呈现出风险规避的倾向了。

(二)我国商业银行对不同类型企业贷款行为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风险规避倾向的增强,将会直接影响到其贷款在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分配比例。下面我们将通过模型推导来逐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在此条件下的信贷行为。

1、假设条件。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特点不一样,一般情况下,大企业是银行的传统客户,银行了解这些客户的信用状况,也了解这些客户的还贷能力,在贷款前能够比较准确地确定贷款收益。但对中小企业,银行一般缺乏信用记录,其未来可能良好发展,也可能迅速失败,银行从这些企业得到的收益的波动性较大。

据此我们假设第一期银行的贷款规模为1,对大型企业的贷款为a1,回报率为R1(R1是一个确定值),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为a2(a1+a2=1),回报率为(是一个变量),则银行在第二期收入为:

=a1(1+R1)+a2(1+)=1+a1R1+a2(1)

设商业银行的效用函数为U,为的函数,U'>0,U''

MaxEU()

S.T.a1+a2=1(2)

2、定理1:商业银行在预期边际效用为零的条件下分配贷款额度占比。

证明:这一问题实质上是商业银行在预算约束下寻求效用最大化的问题。记V=EU(),由于a1+a2=1,所以可得:

V=EU()=EU(1+R1-a2R1+a2)

对a2求导,则MaxEU()的条件是:

V'=EU(1+R1-a2R1+a2)(-R1)(3)

上式意味着当预期的边际效用为零时,银行的效用期望值达到最大,满足预期边际效用为零的a就是最优解,最优解与效用函数的具体形式有关。

3、定理2:当银行的贷款规模扩大时,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是否增加将与银行风险规避程度的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银行的风险规避程度随收入的增加而减小,随着银行贷款规模的增加,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将增加。如果银行的风险规避程度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银行贷款规模的增加,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将减少。

证明:设k表示贷款额度,a1(k),a2(k)分别表示当贷款规模为k(k>1)时银行给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a1(k)+a2(k)=k。

根据最优条件:

V'=EU((1+R1)k-a2(k)R1+a2(k))(-R1)=0(4)

根据式(4),我们可求得a(k)的表达式,运用隐函数求导法可得:

a(k)=-(5)

由于(1+R1)、(-R1)2均大于0(若(-R1)2=0,则式(5)恒等于0,即任何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都是最优效用,显然与现实相矛盾。所以排除(-R1)2=0,故a(k)的符号决定如下:

sign(a(k))=signEUk((1+R1)k-a2(k)R1+a2(k))(-R1)(6)

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规避程度,我们用相对风险指数r()=-来表示。如果r'()R1的情况:

r((1+R1)k-a2(k)R1+a2(k))

=-

即:U''((1+R1)k-a2(k)R1+a2(k))>-r((1+R1)k)U'((1+R1)k-a2(k)R1+a2(k))

上式两边同时乘以(E-R1)得:

U''((1+R1)k-a2(k)R1+a2(k))(E-R1)>-r((1+R1)k)U'((1+R1)k-a2(k)R1+a2(k))(E-R1)(8)

当E

EU''(a2(k)R1+a2(k))(-R1)>-r((1+R1)k)EU'((1+R1)k-a2(k)R1+a2(k))(-R1)=0(9)

上式最后一项等于0,来自于一阶条件U'=0。

最后,归纳上面的推理过程,当r'

同理,可以对r'()>0进行分析,即对商业银行风险规避程度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情况进行推理,得出的结论为:随着银行贷款规模的增加,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将减少。

五、结论

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情况及经营管理者风险态度的分析,我们知道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者逐渐开始重视信贷风险,银行的收入开始逐步提高。但是,我们也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的风险规避倾向越来越明显,这恰恰如上述定理2中所描述的情形,即商业银行的风险规避程度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据上面的理论推导我们可知,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也会随之减少,所以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过于重视信贷风险、过于谨慎的风险态度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东胜农村商业银行)

主要参考文献:

[1]熊熊,张维,张永杰.银行治理、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融资.第二届全国金融学年会,2005.

[2]王宵,张捷.银行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贷款.经济研究,2003.7.

[3]林毅夫,李乐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1.1.

[4]杨天宇.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信贷配给行为研究.经济科学,2002.4.

[5]杨再斌,匡霞.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配给行为的内生制度根源分析.财贸研究,2003.1.

[6]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课题组.激励约束权衡与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管理行为分析.南方金融,2002.12.

[7]罗正英.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可获得性特征研究-基于苏州地区中小企业财务负责人的观点.上海经济研究,2005.

[8]Stiglitz,Joseph E.and Weiss,Andrew,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the American Eeonomlc Review,1981.3.

[9]Greenwald,B.C.Stiglitz,J.E.Externalities in economie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ndincomplete market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6.

[10]Caprio,G.Honohan,P.Finance for Growth:Policy Choices in a Volatile World,World Bank,Washington,DC.2001.

上一篇: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下一篇:银行现金管理业务收益与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