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协同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

时间:2022-07-18 12:39:28

高校协同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

【摘 要】艺术设计教育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既包含艺术理念的知识性培养,更离不开实用功能的技术性传授。本文以艺术设计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各类实践创新平台的协同建设进行探讨式研究,通过对“实践”这一概念相关的资料文献进行提取及整理,分析跨专业交叉合作、多元化网络平台、产学合作工作室、创新实践基地四个平台的建构方式,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 高校协调模式 实践平台

近年来艺术教育发展迅猛,社会各界对人才的要求推动了艺术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格局,诸多大学在阐述自己的办学理念时更加强调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各高校通过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学生科研计划等多种措施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实践教学体系成为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部环节。

1 关于实践

实践是人认识发展的物质根据,人是实践的主体。主体通过实践不仅获得物质成果,而且使主体自身得到发展和提升,实践是优质性得到锻炼的必由之路。

实践过程反映出人的现实能力及价值取向,实践主体自身的知识经验、行动方式彼此交融最终形成统一的物化形态。实践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解答了“做什么”及“如何做”的问题。

2 实践教学平台的功能定位

教育起源于生产实践需要,服务于生产实践。任何好的创意或想法都要通过实践来实现,实践为创意思维提供了必要的物化载体。丰富的生活经验及设计实践经验,使学生了解并体验基本的设计程序和方法,实践是检验他们掌握知识和能力程度的最好平台。

艺术设计的实践性教育,是与社会生活、生产加工相对应的实践体验,是艺术观念的物化。任何一个接受过良好设计教育的优秀设计师,都必须在实践的磨砺中成长,在相关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类创造性劳动,在创新和市场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点。

我国目前的教育形式多缺乏对产品或商品性质的实践教育,学平面设计的学生从未考虑过设计在材料和工艺上的可行性,学工业设计的学生从未体验过做工的感受。实践教学就是要求学生做到能将抽象的设计理念转化为具体的物质形象,将设计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形式的空间差异性及目标多元化决定了其教学平台的多样性。基于此而建设的实践教学平台可为学生的学习实践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对于整合并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起到重要的作用。

3 协同合作实践平台的建设

设计是应用性的,艺术设计教育应站在价值系统的角度综合考虑设计、制造与生产等各个周期的诸多因素。国内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基本上是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化的单项系统传授,学生缺少如营销学、市场学、广告学等相关知识的直接认知与体验,各种实践平台的建设可使学生在系统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相互验证关系中,提升综合贯通运用知识的能力。

3.1突破专业界限的交叉合作平台

当今社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交融、技术集成,学科领域不断扩宽,这一特征势必要求艺术院校应利用专业优势发展与文化和市场经济相匹配的艺术应用性专业,做到学科间的优势互补,把文科、工科和一些相关领域融入设计教育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知识面。例如中国传媒大学早年与国外相关机构合作创办的动画专业就是多学科专业的综合,将艺术教育融入科技领域,各领域相互交叉教学给学生提供多信息的认知渠道。

目前,大部分学生只会使用设计软件,缺乏与该专业相关的各项能力。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包装设计课程为例,包装设计是项系统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交融性及跨学科性的艺术类课程,融平面视觉设计、工艺技术、传播学、人机工程学等学科内容为一体,涉及艺术、材料、营销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包装设计教学应运用包装系统思维,以包装艺术设计为主综合相关工程技术及学科的知识框架,形成感性与理性、艺术与科学交融的专业技能。然而,国内的包装设计课程多隶属于平面设计专业,以包装平面装潢造型的基础教授为主导,学生以单项能力训练为主。突破专业界限的交叉合作平台,即是增加工学、传播学等专业团队成员结成协作学习共同体,跨学科合作完成自创实践项目。

交叉合作以自创实践项目为研究依据,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交叉教学,不同专业团队通力协作完成自创项目,通过交叉环节的控制手段,达到最大限度的项目活动效果和效率。交叉合作的主要参与者由不同学科的项目设计者组成,相互体验合作关系、工作程序、设计程序等实际进程。例如,针对市场自创产品的包装设计,由传播学、经济学、艺术设计学的平面设计及产品造型设计的学生共同参与,分别负责市场调研、经济成本核算、产品造型研发、外包装形态设计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产品包装设计不只是停留在平面的视觉效果上,还包括三维造型表现、市场营销及经济成本等各因素。

学科间的交叉合作,可打开学生思维上的惯性模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设计的本质,使设计更贴近于生活、贴近经济、贴近市场。只有将专业知识和多学科知识交融,不断拓宽和整合专业领域,才能丰富创造思维,建立高度理性的系统设计。

3.2多元化网络平台的搭建

我国目前的教学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封闭,国家教育部及相关设计机构举办的各类大赛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实践教学,但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设计人才仍存在市场判断缺陷。对所设计产品的工艺流程、材料技术、客户需求等经验知识的欠缺,造成设计人员多停留在艺术感觉的审美层面,而忽略产品的实用性及功能性价值。

设计观念的形成是基于日常生活和生产需要建立起来的,如果设计人员不了解市场状态,其设计只能是一种绘画式的理想方案。纵观艺术院校毕业设计的实物作品,很少考虑市场行情或社会需求,缺乏相关行业市场调研,设计艺术需要设计者了解市场和消费。建设校园开放型中小项目网络交易平台,促进企业需求与设计人员的中小项目对接,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艺术教育“纸上谈兵”的传统模式。

确定学校在网络平台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与社会上薄弱的中小企业协同合作,将企业项目需求在校园网交易平台上。通过校内的实践管理相关部门,对平台的注册企业进行认证,学生设计团队可按专业特长以自由竞争的形式承接企业需求的中小项目研发活动。校方可借助网络交易平台的数据库系统,掌控合作企业的诚信情况及和学生的项目承担情况。中小项目网络交易平台是以项目实训搭建教育与市场沟通的桥梁,为学生把握设计前沿动态,实现人才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3.3产学合作的校内工作室

从历史上看,我国传统工艺美术是艺术与手工业生产结合的产物,设计与生产制作相互依存。早在20世纪初,德国的包豪斯就提出“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办学理念,以双轨制的教学体制实行艺术理念培养与作坊工艺教学。

产学合作的创新团队工作室,将传统的课堂由平面的教学形式转为立体化,打破了以艺术表现为主体的单一教学形式,注重实训环节,将概念层面的设计转化为现实设计。借助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和课题项目,工作室提供设计人员,完成应用性项目、研发性项目、企业横向课题项目。各工作室相互建构关联性的教学知识平台,具有融合、开放、互动、可选性等特征。学生在“项目课题选定――思路挖掘――结构推敲――设计表现――工艺制作”的整个环节中探索学习。例如依托建筑学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以企业项目为研究依据,可使学生掌握建筑规划设计、建筑装修材料与市场报价等多元知识的学习。针对包装设计技术应用的培养,工作室所模拟的设计公司工作流程,可使学生掌握从视觉创意构思、数码设计制作与编排、打样到成品制作的每道工序,了解因耗材成本而导致设计方案的放弃或整改问题。

在学科上,工作室要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对设计项目和案例能进行系统设计,对于与企业结合的实际项目需侧重于战略研究,而不是具体的设计作品,逐步实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工作室层次定位,解决学生的专业技术层面问题。

3.4校企共赢模式下的协同合作

校企需求错位迫使学校与企业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实践创新基地,合作教育。实践基地是企业与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等方面互利互惠的协作平台。校外实践基地由教师、设计师、工程师共同参与,学生由设计兴趣扩展到目标,在实践体验过程中对原有的认知进行反思与构建。例如广州美术学院把环境艺术专业的课堂搬到建筑公司施工现场,利用企业提供的资源,使学生直接体验建筑艺术与科技在实践环节的应用。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能有效融合企业与教学的双重需求,是校企资源共享的平台。

4 结语

从事艺术设计的工作者,具备扎实的艺术功底和务实的设计观念是十分必要的,绘画性的效果图和设计图并不能解决生产、市场及消费等实际问题。艺术设计教育应以艺术学科为主体,注重知觉培养的同时强调实践能力的训练。各类实践平台的建立,不仅是为了应用理论知识,更是为了从中获得实践知识,形成实践理性、实践策略及实践能力。实践平台的协同合作是对教育本身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对教育方向的把握与定位,是推进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确定实践教育应有的位置,将对各行业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杜键.与“柏拉图”的对话[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55-57.

[2]杨国荣.论实践智慧[J].中国社会科学,2012(04):4-22,205.

[3]王国华,李世忠.艺术设计创意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1-3.

[4]郭东梅,张群,张楠.创意思维在艺术实践中的运用及物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S4):121.

[5]时伟.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7):61-64.

[6]冯伟,张治勇.混合式实践教学的探索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2(02):46-48.

[7]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42-49.

[8]张鹏.关于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思考[J].大舞台, 2013(05):215-216.

[9]卢曼萍,潘晓华,张继河.体验:实践教学的重要内涵――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解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03):105-107.

[10]潘海涵,汤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再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12(02):104-106.

上一篇:浅谈年级和校区的转换中辅导员定位的调整 下一篇:医学院校运动康复专业运动生物化学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