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

时间:2022-07-18 12:08:50

浅谈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幼儿的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被褥,独立进餐,自己洗手、洗脸、漱口、刷牙、大小便、洗脚、梳头、洗澡和打扫卫生等等。

一、分析幼儿自理能力差的原因

1.家庭成员的溺爱包办

现在的父母只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而轻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包揽了孩子吃饭、穿衣等全部生活,致使孩子有事事依赖成人的习惯。

2.没有掌握自理的方法

孩子因年龄小,在自理时不懂方法和技能、技巧,而爸爸妈妈常常不是教孩子怎么做,而是替孩子做,导致孩子不会自理。

3.缺少必要的练习机会

例如,孩子刚学会穿衣服时兴致很高,但学会后父母便忽视放手让孩子一直做下去,有时会主动为孩子代劳,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练习机会。

二、训练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激发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兴趣

1.通过正面引导,诱发幼儿自理的意识

家长无条件地包办,会使幼儿形成一种错误认识。我们应通过正面引导,如采取谈话、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做好一些事情,并为自己乐意主动去做而感到高兴。另外,我们在引导时应准备一些不同行为的图片(能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让孩子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从而诱发他们的努力意识。

2.通过示范练习,向幼儿传授自理的方法

要让幼儿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其明确生活自理的方法。也就是说,即使幼儿有了自理意识,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们还要让幼儿学会具体的生活自理方法。初入幼儿园的幼儿自理能力差,但模仿能力强,我们通过正面示范,让幼儿看清自理的方法,用简短明了的提示,让幼儿了解基本动作的要领,然后让幼儿模仿、练习。如洗手,幼儿往往只会把手弄湿,就表示洗了。所以老师就要教给其洗手的正确方法,并示范整个洗手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幼儿便能掌握洗手的基本方法。老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提出不同要求,从易到难、由简到繁。

3.开展唱儿歌、做游戏等活动,让幼儿接受自理的技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简短通俗的儿歌很容易提高幼儿的兴趣。比如排队洗手,“排好队,向前走。做什么?去洗手”。还可把一些劳动技能与游戏相结合,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劳动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比如“系扣”训练,利用布贴游戏的形式,首先将大树和树叶贴好,在适当的位置钉上扣子,用布剪好不同颜色的水果,在上面锁上扣眼,然后让幼儿给大树系上果实。幼儿兴趣盎然,很快就能学会了。

4.适时表扬鼓励,激发幼儿学习自理的兴趣

陈鹤琴先生指出,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因此,我们首先要肯定幼儿的独立意识,如幼儿自己穿衣扣上扣子,但位置却扣错了。这时,表扬他:“真能干,能自己扣上扣子。”接着纠正:“只是一颗小扣子‘进错了门’,重新扣一次好吗?”如此,能使幼儿产生良好情绪,提高自信心。另外,定期的评比可以培养幼儿的自觉性。如在班上创设“能干的一双手”专栏,根据幼儿自理技能掌握的情况进行分项评比,适时表扬鼓励,让幼儿的自理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把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融入家园合作中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幼儿相当一部分生活自理的内容存在于家庭中。有的幼儿在幼儿园里能自己做事,回到家里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就需要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合作,统一目标。我们老师采用开家长会的形式,主动与家长沟通、交流,加强家园配合,并请家长配合督促。只有家园共同努力,才能使幼儿更快、更好地养成自理能力。我们的实践已经证实,实施家园合作,提高幼儿自理能力不仅很有必要,而且行之有效。

总之,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引导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对孩子多引导、常鼓励、少批评;多一些耐心与信心,少一些烦恼和灰心;只要孩子自己能做,就要给他锻炼的机会,加上老师和家长的言传身教,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顺利实现,为幼儿将来能够茁壮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实验幼儿园)

上一篇:城市中心区域停车诱导系统解决方案 下一篇:高校学生ACM竞赛能力培养与教学方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