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角色 率先“卷入”

时间:2022-07-18 09:18:13

课堂上,将学生“卷入”教学中,是指能充分地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师都有着这样的愿望,而要实现这一个愿望,教师自身首先要能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定位,蹲下身子,率先“卷入”。

一、以“合作者”卷入

小组合作学习走进数学课堂,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对各组内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点拨和引导。可以是小组讨论中的常规要求,如怎样学会倾听,怎样表达自己的见解,怎样归纳他人的发言等;可以直接参与到学生的合作讨论中去,做一个倾听的榜样,适时地点拨一两句;还可以借助这个机会,搜集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或者有价值的闪光点,以供集体交流用等等。这些行为可以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卷入该环节中来,让他们的合作讨论进一步的深入。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我首先考虑了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在知识层面上,本节课力图通过渗透转化思想,使学生能利用旧知自主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回忆、思考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然后让学生思考圆的面积公式是否也可以运用转化思想进行推导。这是为学生后继的小组合作探究提供大体思路指引。在明确学习任务后各小组经过初步考虑,对问题进行逐个分解和重组,一是解决化曲为直的问题,二是转化成哪个平面图形,三是圆和转化成的平面图形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先后次序,各小组就着手展开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动手动脑参与面广。通过积极的操作活动,学生给出了各式各样的答案,有的拼出了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有的拼成近似于三角形的圆形,有的发现切割的次数越多,拼接后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或三角形……在随后的全班交流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认真倾听同学们的发言,还能不断提出疑问或补充。通过反馈,学生意识到小组合作的意义和作用,群体智慧能够使问题得到最优化解决。

二、以“探究者”卷入

当今的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即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但我们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一步步进行探究的同时,不要忘了自己也是一个探究者。一个没有探究意识的教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呢?教师的探究意识,首先体现在对于教材的二次开发上,去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价值。

1.把握探究的准确定位

教师需要认真地研读《数学课程标准》,通读教材,全面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学段要求,找准本节课或本阶段引导学生探究的起点和终点。苏教版的教材编排采用了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架构,同一个内容要在几册书中出现,目标要求是逐步提高、各有侧重。教师要通读教材,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做到不超前、不滞后,心中有清晰的目标和重点,从而使得课堂上学生的探究活动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明确的方向。 比如,苏教版小数教材三年级上册、下册以及五年级下册都安排了“认识分数”这一内容。三年级(上册)教材是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三年级(下册)教材是若干个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五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涉及的有关知识比较多。主要需要区分的是三年级上、下册的不同定位,不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提前渗透,达不到良好的探究效果。

2.提升学生探究热情

只有深入地钻研教材,才能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对教材中提供的素材进行适当的加工改造,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无处不在,能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开始探究之旅。如在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升和毫升》一课时,我拿出两个明显可以看出大小的容器问学生,哪个装得多一些,哪个装得少一些,学生通过肉眼可以看出;再拿出两个形状不同,容量差不多的瓶子问学生,哪个装得多一些,学生经过思考说出正确的比较方法而引出“容量”,然后引导学生说出,甲瓶的容量比乙瓶大,乙瓶的容量比甲瓶小。同时引出容量单位“升”。在此过程中,通过直观的观察和比较,自然地引出了新课内容,帮助学生建立了“容量”的表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适当拓展探究深度

数学学习的核心在问题,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问题,使得这些问题之间步步深入,引导着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充满信心迎接下一个智慧的挑战。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1)玩具厂计划生产1200只小猴,15天完成,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只?(2)玩具厂计划生产1200只小猴,已经生产了400只。剩下的要10天完成,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只?(3)玩具厂计划生产1200只小猴。已经生产了5天,每天生产80只。剩下的要10天完成,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只?

在学生独立解答后引导他们进行沟通和对比,明确这三类应用题的承接关系,几步计算应用题实际上就是由几个简单应用题组合而成,这样就沟通了简单题与复杂题之间的联系,同时促进了学生类比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师的角色调整,更主要的是对学生课堂主体的尊重;教师的率先“卷入”,为课堂上良好的师生互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高效课堂离不开师生的平等对话和共同参与!

(责编 黄春香)

上一篇:寓教于乐 以乐促学 下一篇: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