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大国视域下的印度对非洲经济外交探析

时间:2022-07-18 07:56:54

政治大国视域下的印度对非洲经济外交探析

[内容提要]印度对非洲的经济外交是印非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合作对于全面推进印度的大国战略、实现其大国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期印度对非经济外交凸显出民生导向的特色:在经济技术、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医疗卫生和农业发展等领域加强民生援助;在经贸合作领域印度大力扶持惠民产业发展,跨国企业重视履行社会责任。印度对非经济外交取得了突出的政治成效,非洲国家支持印度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印度的对非经济外交战略推进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对印度的对非经济外交进行深入全面的考察,有利于我们把握印度对非外交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对非政策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印度 非洲 政治大国 经济外交

印度对非洲的经济外交是印度与非洲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合作对于全面推进印度的大国战略、实现其大国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的非洲经济外交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并由此带来外交理念的显著變化,形成了一套目标明确的非洲战略。鉴于印度自身和非洲地区日益上升的国际地位,上述變化不仅在非洲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所谓经济外交,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国家利用经济手段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二是指国家在外交中以经济为手段,或依托经济力量,来谋求实现经济利益以外的目标。印度在非洲的经济外交中就包括这两个层次的含义。印度通过与非洲各国展开各种经济合作,一方面追求在经济上扩大非洲市场,为印度的经济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能源资源。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非经济外交,争得非洲国家对自己政治大国梦的支持,尤其是希望非洲国家在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问题上持绝对支持态度。印度对非经济外交始终以谋求政治大国为目标,加强对非民生导向的“软帮扶”,在非洲地区赢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

一、變化的非洲地区与印度对非经济外交的战略认知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變化和印度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印度加速了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努力实现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象征的政治大国目标。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印度逐步将非洲地区纳入其全球外交的战略框架中。近年来,印非之间的贸易、投资和金融合作逐渐增多,经济联系正逐渐取代传统的政治联系成为双方关系的主题。印度对非经济外交战略是随着非洲政治经济地位以及印度在非洲战略利益的變化而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非洲国家政治经济形势趋于好转和区域联合意识的增强,非洲地区在大国国际战略中的地位发生了相应的變化,非洲大陆开始成为全球影响力的争夺中心。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印度开始从新的高度认识非洲的战略价值,对其非洲政策进行重新定位与调整。为了获得在非洲的能源、市场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力支持,印度进一步加强民生导向的对非经济外交,通过资金、技术、培训、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和人道主义等领域的“软帮扶”,巩固和发展新型的印非战略伙伴关系。印度对非经济外交的战略调整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认知。

首先,印度对非洲地区有能源需求。近年来,随着印度经济高速增长,印度对石油等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从2003年起,印度的一次能源消耗仅次于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而排在世界第五位。但印度能源资源十分匮乏,国内供应严重不足,75%依靠进口,成为全球第六大石油进口国。而非洲石油资源丰富,且大多质量好,易于提炼加工,在世界能源市场上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目前非洲的石油产量已占世界石油生产总量的12%。为确保能源安全,印度实施能源来源多元化策略,除继续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外,开始增加从非洲的石油进口,目前印度从非洲进口的石油约占其石油进口总量的20%。随着印度资源特别是能源“瓶颈”效应越来越突出,获得可靠、多元化的能源供应已经成为印度对外战略的重要目标。因此,拓展印度对非经济外交对于印度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其次,印度对非洲市场日益重视。非洲拥有50余个国家和约10亿人口,且近年来非洲经济总体保持了明显的复苏势头。2010年,非洲经济增长率接近5%,预计到2015年,非洲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从2010年的1630美元增至2200美元,消费能力增长30%,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印度政府非常看好非洲市场的巨大潜力,不断加强对非经济渗透。近年来,印度与非洲各国的贸易发展很快,1991年印度对非洲贸易额仅9.65亿美元,2001年为55亿美元,2008年升至350亿美元。2009年,对非投资已占印度对外投资总额的33%。2011年印度商业与工业部长夏尔马在新德里举行的第七届印度与非洲项目合作会议上提出,到2015年,印度与非洲的贸易额将由目前的450亿美元增至700亿美元。2008年在新德里举行了印度一非洲论坛峰会,会议通过了《德里宣言》和《印度-非洲合作框架协议》两个文件,双方决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确定了印非双方在人力资源、教育、科技、农业研究、医疗卫生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

再次,印度希望在“人常”方面得到非洲各国的鼎力支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印度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政治大国”战略目标更加明确。2011年印度-非洲论坛峰会通过的《亚的斯亚贝巴宣言》就明确表达了印度对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迫切愿望。非洲现有54个成员国,占联合国成员的1/4强,非洲还在联合国安理会10个非常任理事国席位中占3席,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问题上,非洲国家一直高姿态参与,成为安理会改革的“大票仓”。因此,没有非洲国家的支持,印度的“入常”梦难以实现。最近一个时期,印度将非洲作为其“入常”的重点争取力量,加大对非洲的攻关力度。一方面,通过举办首届印度与最不发达国家部长级会议(其中包括33个非洲国家),寻求广泛支持;另一方面,通过主办“印度-巴西-南非三国论坛”部长级会议,承诺相互支持,为印度实现“入常”梦铺路。

随着非洲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的上升,争取非洲国家对其政治大国战略的理解与支持、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地位,是新时期印度对非新战略的一个突出特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强势推动下,印度顺势调整了对非外交战略,制定了以“经济为主导、谋求政治大国为目标”的对非经济外交战略,加速推进其大国化进程。

二、印度对非经济外交的比较优势及特点分析

随着非洲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地位逐渐提升,印度对非洲的经济外交表现得十分抢眼,双方的合作机制建设开始逐步完善。2011年5月第二届印度一非洲论坛峰会如期召开,标志着印度与非洲国家合作的全面深化,以及持续、稳定合作关系的建立。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印度的对非经济外交始终以争取其大国地位为依托,凸显民生导向的特色:在经济技术、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医疗卫生和农业发展等领域加强民生援助;在经贸合作领域印度大力扶持惠民产业发展、跨国企业重视履行社会责任。通过利用自身较强的经济、技术、人才、教育等比较优势,加强对非洲各国的“软帮扶”以树立自己在非洲“授人以渔”的大国形象,进而赢得了非洲国家政府和民间对印度政治大国诉求的尊重和大力支持。

(一)民生导向的印度对非经济外交

在印度对非经济外交中,民生导向成为印度拉近与非洲关系的黏合剂。相比其他国家,印度的经济实力并不强,可是印度对非经济外交以帮助非洲国家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和技术输出等软环境建设为主要手段,强调印非双方共同的挑战和价值观,意在打造新型的印非战略伙伴关系。

1.加强资金和技术援助,注重非洲国家的自身能力建设。早在1964年,印度就加大了对非洲国家的资金援助,如经济技术合作计划(ITEC),其宗旨是加大对非洲新独立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现在该计划已经成为印度与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从1964~2002年的近40年间,印度在技术援助方面共投入20多亿美元。进入21世纪,印度对非洲的经济技术援助不断加大。2001年印度宣布实施“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NEPAD),向非洲提供了2亿美元的信贷。2002年,印度政府发起了“聚焦非洲计划”(Focus Africa),为非洲提供资金、技术支持。2003年,印度发起旨在援助包括非洲和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发展计划”(India Development Initiative)。2004年3月,印度又同八个西非国家签订了一项谅解备忘录,开展“印非技术经济协作运动”(“TEAM-9”计划),为西非八国提供贷款5亿美元,用于非洲公司购买大宗商品、机器设备、工业产品、耐用消费品和服务等。2005年,印度成为非洲能力建设基金会(ACBF)的第一个亚洲国家成员,并且承诺为该基金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减贫能力建设计划资助100万美元。在2008年4月的印非合作峰会上,印度总理辛格宣布将大幅度提高对非信贷额度,在之后的五年内对非洲提供54亿美元的贷款,用于非洲国家优先发展的项目和民生领域的重要项目,如基础设施、农业和食品安全、IT、电信、中小企业发展、水质净化和农业研究等,还宣布将在5~6年内为非洲一些不发达国家减免5-6亿美元的外债。

印度还利用自己在信息等技术上的优势为非洲民生服务。2007年,印度与非洲合作推行了“泛非电信网络”计划。该项目完成以后,通过卫星和光纤将非洲53个国家连接起来,以发展非洲的信息和通讯技术。到2009年,印度技术支持下承建的印非联结网正式开通运行,这将为促进印非双方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消除非洲国家与其他国家的信息鸿沟发挥重要作用。印度外交部长克里希纳称这一网络平台可以加强印非双方在各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包括科学技术、农业、教育、健康、能源乃至时尚和文化等。对于非洲国家面临气候變暖所遭受的各种环境、生态问题,印度则发挥自己在空间科学技术(如遥感卫星观测技术)的优势,对非洲在天气预报、自然资源管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测绘上加强技术支持,实现资源共享。印度的资金和技术援助为非洲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基础设施投资

基础设施的落后是制约非洲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缺乏资金和技术使非洲一直难以改變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加强非洲的基础设施投资也是印度对非经济外交的重要合作内容。近年来,印度在非洲生产基础设施方面的援助力度逐渐加大。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2007年10月访问尼日利亚,明确表示将深化印非之间各经济领域的合作。他说,发展印非关系“目的不只是贸易和投资量的增长,还将实现非洲经济竞争力和技术能力质的增长”。在与西非产油国(如尼日利亚)的能源合作中,印度先后投资10亿美元,其投资领域包括石油的开采、提炼和运输等基础设施。印度石油部高级官员表示,印度将在更广泛领域对非洲进行资金投入,包括铁路、港口以及电脑网络系统。近年来,印度还在有“象牙海岸”之称的科特迪瓦帮助建设了甘地工业园,铺设光纤电缆,建造网络运营与数据处理中心、信息通讯和生物技术培训中心、技术示范中心等。在塞拉利昂,印度则帮助该国建立了信息科技中心、钻石加工和抛光技术培训中心,并提供2945万美元用于该国国家电信网的现代化工程项目,这一项目改變了部分地区用不上电的落后面貌。显然,这些基础设施投资将为推动非洲经济的自主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

缺乏高素质的人才是非洲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培养大量的本土人才有助于非洲各国通过努力改變自身命运。近年来,印度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人才优势,加大与非洲国家的人才交流与合作。以印度对南非在人力资源开发上的帮扶为例,近年来,南非从印度大量引进专业人才,比如引进管理经验丰富的印度公务员帮助南非开展教育、培训和短期交流工作。南非还大量招纳印度的金融管理人员、工程师、教师、工厂技术人员和医务工作者等到南非工作,以消除人才匮乏对本国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印度十分重视对非洲国家进行人才培养,2008年4月的印非合作峰会上,印度总理辛格宣布印度将为更多非洲学生提供到印度深造的机会,将把非洲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技术培训人员的留学名额从1100人增加到1600人,并在五年内在人力资源领域投入5亿美元。

4.加强对非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援助

医疗卫生领域是非洲国家非常落后的领域,同时也是印度对非经济外交的重要合作项目。2004年赞比亚总统访问印度,印度政府为赞比亚免费提供了价值10万美元的抗逆转录酶病毒药品,之后还向赞比亚派驻了由两名医生和12名护士组成的医疗队,参与赞比亚艾滋病治疗项目。印度政府还十分重视志愿者在加强印非关系中的作用,鼓励志愿者积极参与非洲国家的医疗卫生领域的活动,为当地防控艾滋病以及疟疾等流行疾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同时,印度的非政府组织(NGO)也在医疗卫生领域与非洲加强合作。2006年,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协调下,埃塞俄比亚、肯尼亚、乌干达、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和马达加斯加非洲七国派代表前往印度西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向印度的非政府组织——“公共卫生教育、行动和研究协会”学习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新方法。据统计,由于医疗卫生等条件落后,非洲大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每年大约有100万婴儿在出生一个月之内而死亡,占5岁以下死亡儿童总数的60%。而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公共卫生教育、行动和研究协会的方法特别适用于在家中而非医院出生的婴儿,而且简单易行、成本低廉,适合非洲国家的国情,能有效地将婴儿出生一个月内的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二。

印度对非洲的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援助,以及惠及社会的经贸合作等均是着眼于非洲社会福祉的软实力方式,这种方式完全不同于非洲国家所厌恶和痛恨的殖民掠夺的手段,符合非洲民众期望减贫脱困的利益诉求。

(二)大力推进造福民生的经贸合作

印度对非经济外交十分重视扶持和推动与非洲地区民生相关的产业,根据自身和非洲发展环境的變化,针对非洲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需要,适时调整对非经济外交的内容。2011年5月召开的印非峰会上,印度外交部长就表示,这次峰会将聚焦非洲发展中最为紧迫的问题,根据非洲国家自身优势和愿望,共同商定合作方略。

1.政府扶持惠民产业发展

非盟领导人认为,非洲最需要国际社会提供的是贸易和投资,而不是援助。相比援助,贸易和投资更能够把非洲丰富的资源转化为惠及民众的财富,从而拉动非洲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消除贫穷和落后。近年来,印度日益重视与非洲国家的经贸合作。据统计,印非双边贸易额从1990~1991年度的36亿美元增加到2007-2008年度的360亿美元,增加幅度达9倍。非洲许多国家,如尼日利亚、毛里求斯、肯尼亚、坦桑尼亚和加纳等都已经成为印度的重要贸易伙伴。截至2003年,印度已与19个非洲国家正式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开展各种贸易活动。

近年来,印度对非洲的外贸战略特别重视扶持和推动与非洲民生密切相关的产业。据2005年印度商工部的研究报告显示,五种产业已成为印度与非洲的经贸合作的引擎,即:制药与医疗、信息技术、水净化处理加工、食品加工和教育,而这些产业均是非洲民众最为急需的。以印度的药品出口为例,近年来,印度的药品出口值突飞猛进,1965~1966年度为800万卢比,2003~2004年度则增加到744.5亿卢比,而由于印度生产的药品(尤其是非洲国家所急需的抗艾滋病、疟疾药品)质量好且价格远低于欧美国家,因此,印度成为非洲进口的重要药品市场。面对近年来在非洲市场频繁出现假冒伪劣药品的现象,印度政府方面加大了打击查处力度。

2.跨国公司重视社会责任

公司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制订发展规划的同时,应该负有致力于构筑有利于社会长远发展目标的义务,在可持续的范围内,创造出利润以外的价值,即公司在维持生存与发展的同时,承担起社会责任,这亦是企业存在的价值。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道德责任、对人的尊重、环境责任、对社会发展的责任等内容。印度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印度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印度国家形象、增强印度在非洲的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印度对非经贸合作中,驻非洲的印度跨国企业十分重视承担社会责任,把赚取的利润回馈社会,造福当地民众,近年来,随着印度自由化改革的日益深入,数量众多的印度企业走向海外市场。需要指出的是,印度企业受其民族文化影响,具有重视社会责任的理念。印度著名世界500强企业印孚瑟斯公司(Infosys)合作创始人之一拉纳亚纳·穆尔蒂曾提出一套“悲悯资本主义”的企业经营理念,认为“企业的首要职责是在法律以及职业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创造财富。但是在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企业所要承担的还远不止于此。它还必须为社会做好事……为社会公益做出贡献。”印度烟草公司董事长德韦什瓦尔则倡导“普惠大众的资本主义”,号召企业树立“三重盈余”(水资源盈余、碳排放盈余和固体废物排放盈余)绩效的理念,以此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两种理念植根于印度的民族精神,而这种人本主义的民族精神也对企业的经营战略产生重大影响,“促使企业制定出对印度的价值链有利的战略,促使企业积极应对社会性问题,寻求惠及大众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首先,印度在非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践行上述两种理念,最突出的表现是印度的跨国企业很好地做到了本土化,为拉动当地劳动力就业做出了贡献。印度跨国企业在非洲的员工招募以本土化为主,如在安哥拉的改造铁路系统工程中,印度没有从本国带来工人,只是派了专家负责监督当地工人工作。此外,据撒哈拉对外关系研究中心专家莫纳汉(Karen Monaghan)所说,印度企业更能融入非洲社会和经济之中,他们不但雇用当地人而且强调对其培训使其能够维修生产设备,印度对非洲的投资项目也对当地人比较公平,当地人在印度人的投资工程项目中占有更大份额的股份。印度企业这些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的做法是对人的尊重的表现,受到当地社会的欢迎。

其次,印度的跨国企业还积极承担对非洲社会发展的责任,参加非洲当地社会公益事业,回馈社会。印度工业巨头塔塔集团在南非的分公司为南非约翰内斯堡的维瓦特兰大学捐资设立了研究生奖学金,资助并鼓励他们从事非洲社会问题研究。2008年塔塔公司还为该大学主要从事农村地区医疗健康工作的临床研究部门捐助了一辆顶级越野车。塔塔公司还与该学校在关于为边远地区提供技术支持问题上建立了咨询服务与协商的良好合作关系。维瓦特兰大学副校长称赞塔塔集团非洲分公司的举动是把经济、社会、环境三重效益结合起来的现代企业运营模式。2008年5月印度著名药业公司西普拉(Cipla)向乌干达当地的合资公司转让药物生产技术,使后者生产治疗艾滋病的关键药物抗逆转录酶病毒药品的单位成本降低到只有10美元,此种做法不但为当地艾滋病治疗做出了贡献而且有助于拉动当地就业。显然,印度企业向社会外溢利润的做法是一种承担社会发展责任的做法,有助于消除当地的贫困,得到了当地民众对印度的好感。

再次,印度企业积极承担道德责任,十分重视提升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印度是非洲国家药物进口的主要来源国之一,其药品物美价廉,信誉可靠,在非洲药品市场享有很高声誉,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定为药品来源国。2001年,西普拉药业公司开始为南非提供抗艾滋病药物,由于药品价格远低于西方同类药品,且质量十分可靠,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欢迎。另外,以汽车业为例,印度制造的一种名为“塔塔”的小型汽车及卡车等物美价廉,适合非洲国家的消费水平和地理环境,备受非洲国家消费者的青睐。而在非洲的中国品牌汽车虽然数目庞大但质量远不如印度汽车,往往是中国品牌汽车已经报废而印度汽车依旧在使用。印度跨国公司重视承担道德责任的做法,使其在非洲社会享有良好的声誉,进而也有助于提升印度的国家形象。

三、印度对非经济外交的政治成效及存在问题

印度对非经济外交符合非洲国家求发展、求进步的利益诉求,所以在政府层面,印度得到非洲一些国家政府的尊重,并对印度予以政治支持,包括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印度等四国“人常”行动中,非洲国家对印度给予大力支持,尤其是西非国家。非洲国家对印度政治大国的认同也得以增强,印度在非洲的软实力得到提升。印度对非经济外交始终以谋求印度的政治大国地位为依托,重视塑造良好的大国形象。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印度参与全球事务的信心得到提升,看到了实现大国梦想的希望。印度一方面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寻求向多边国际组织靠拢,尤其希望尽早加合国安理会以增加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印度努力加强与区域外国家的联系,与亚洲、非洲和拉美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关系成为印度的重要任务。随着非洲在印度全球战略中地位的提升,印度不断加大对非洲的关注,重视在非洲塑造自身良好的政治大国形象。

首先,积极发展同非洲国家的经济交往,促进其“政治大国”目标的实现。随着印度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印度需要不断扩展自己的海外利益来满足国内发展需要。加强印度对非经济外交不但可以为印度的经济发展带来广阔的市场和能源资源,而且能拓展印度的外交空间,使印度开始走出南亚地区,在非洲地区事务及国际重大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加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问题方面,印度希望通过对非洲经济外交来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

其次,印非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2008年4月,印度与非洲在新德里举行了首届印度一非洲论坛峰会,通过《德里宣言》和《印非合作框架协议》,建立起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和人文等领域的协调立场、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并同意每三年召开一次论坛峰会,轮流在印度和非洲举行。2011年5月24-25日,第二届印度一非洲论坛峰会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时隔三年,印非领导人再度聚首,标志着印非合作步入机制化、常态化轨道。

再次,注重培育与非洲次区域组织的合作,如东部与南部非洲共同市场(COMESA)、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ECOWAS)、东非经济共同体(EAC)、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SADC)等。其中印度与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的TEAM-9合作计划就是其中的成功范例,该合作计划由于印度为西非国家提供优惠贷款而吸引了更多非洲国家参与。印度还与南非等国在1997年倡导成立了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非洲东部印度洋沿岸国家如毛里求斯、肯尼亚等国积极加入,为推动经济一体化、繁荣印非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战略举措使印度对非洲事务的参与程度和“软实力”进一步加强。

从总体上看,印度对非洲的经济外交总体上推进顺利,成效显著,但是并不意味着不存在任何问题和困难——国内社会对非洲缺乏深层次了解、相对落后的经济实力以及腐败的官僚体制等因素制约着印度对非经济外交战略的有效推进。

(一)战略上重视不够,印度对非政策缺乏连贯性

印度在处理对外关系上,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第一层次是南亚地区,第二层次是欧美俄等大国,第三层次是东南亚、中东和中亚地区,第四层次是非洲拉美,印度外交战略的层次性决定了非洲在其对外战略中的地位不高。印度对非洲的战略性地位的重视只是近年来才开始凸显,尤其是在2006年11月中非合作峰会之后,明显具有模仿、追赶以及防范中国的动机。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十分重视对非关系,当时的印非关系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之后印度外交政策趋于务实,非洲日渐淡出印度视野,20世纪90年代甚至缩减在非洲的外交资源并转移到中亚国家和以色列,因为前者可以为印度提供充足的能源,而后者则是印度购买武器的重要来源。冷战结束后随着印度全球利益的日渐增多,非洲在其对外战略中的地位凸显,印度开始反思和调整对非政策并加强对非关系。这与中国与非洲形成的“不管国际风云變幻,在处理双边关系和国际事务中,双方都能与时俱进,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进而真诚而有效的合作,以达到共同进步和发展的目的的‘全天候朋友’”的关系形成鲜明对比。

(二)印度国内某些制约因素值得重视

首先,印度国内社会对非洲认识和了解不足,亟需增强民意基础。印非双方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官方层面上,民间接触尚少,而且印度的媒体对非洲的报道多援引西方媒体,非洲在印度民众中存在诸多负面形象如贫困、落后、战乱等。没有国内社会对非洲的正确认识,政府层面的对非政策就难以得到社会层面的支持。在一个极为多元的印度社会中,营造了解非洲、关注非洲、重视非洲的社会舆论氛围十分必要。

其次,印度的财力有限使得印度不能更好地拓展对非关系的领域。众所周知,由于多种原因非洲贫困落后,除了大力进行经济援助外,还需要加大对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而这些均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撑。而相比西方国家和日本、中国等国家,印度的财力尚很薄弱,至今仍有全球最多的贫困人口,国内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亦是举世皆知的,所以印度要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支援非洲以及在多领域加强合作有很大难度。尽管近年来印度不断扩大对非贸易和投资,但与其他大国相比目前规模仍然比较小。

再次,印度腐败的官僚体制对其兑现对非承诺造成负面影响。印度的官僚体制以办事效率低下、腐败屡禁不止而闻名,在2008年度“透明国际”的全球清廉程度排名中印度排名第85位,腐败问题十分严重。这将会影响印度对非相关政策的有效落实,此前曾经发生过印度因未能按时兑现承诺的对非援助资金而遭到非洲相关国家批评的不光彩事件。2008年4月的印非峰会上,刚果(金)总统卡比拉在发言中直言不讳地指出,非洲需要建设更多的学校、房屋和促进就业,以满足众多人口的基本需求,非洲不仅需要口头和文字上的承诺,更需要立竿见影的计划。

(三)外交上在国家利益与道义之间的摇摆引起非洲国家的反感

一国的外交行为受众多因素影响,国家利益是决定因素,此外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印度的外交文化较为复杂,一方面是源于古印度孔雀王朝著名战略家考底利耶《利论》中所阐述的利益至上的现实主义理念影响,同时亦受圣雄甘地和尼赫鲁所推崇的非暴力、道义的理想主义理念影响,此外佛教文化和印度教文化的仁爱道义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也是印度外交思想的文化基础,既有长期的殖民地屈辱史所形成的现实利益至上的理念,亦有长期历史宗教文化所积淀的道义主张。这导致印度在外交上往往在权衡现实利益和崇高道义价值上摇摆。印度对非关系上即有许多这样的事例。一方面,印度直言不讳指责非洲一些国家国内的违法事件,缺乏外交技巧,导致自己在外交上极为被动。在塞拉利昂的维和行动中,印度维和部队指挥官克杰特利(V.Kjetley)将军就在维和行动中指控非洲方面维和部队的高级军事指挥官们与叛乱势力非法勾结,结果与尼日利亚和西非共同体的一些国家的政府发生严重争执,非洲方面则指责印方干预塞拉利昂内政,甚至要求印度维和部队撤离非洲。另一方面,印度却十分务实地与“人权纪录不佳”的苏丹巴希尔政权合作,开发苏丹能源,自己所推崇的道义原则成了一纸空文。2004年,印度钢铁巨头米尔塔集团与利比里亚过渡政府签署了价值9亿美元的煤矿投资协议,米尔塔集团可以享受不顾该国国内人权法律的极为“宽松”的条件。该协议在利比里亚国内引起很大争议,后来在该国总统瑟利夫的敦促下,加快了立法机构对协议的审议,因为米尔塔集团的巨额投资有助于就业和经济发展,这是典型的重利益而轻道义的表现。

印度加强对非关系中在道义和利益上的摇摆,一方面确实会受到西方一些国家的欢迎和赞赏,但另一方面又会引起非洲国家的不满,这反映出印度在外交立场上不够坚定。印度需要坚定奉行国际社会所倡导的和平共处原则,不干涉别国内政,同时可以通过外交途径表达自己对非洲国内一些问题的关切,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推进非洲民主、人权等事业的进步。

(四)印度企业在非洲经济活动中有排斥他国的举动

印度与中国同属新兴大国,双方在非洲的经济利益具有很强的同质性,因此随着印度在非洲利益范围日趋扩大,中印之间在能源、经贸等领域的竞争甚至摩擦无疑将会增大。欧美国家视中国为其在非洲利益的威胁,采取多种方式企图消除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其中就包括在舆论上丑化中国形象。印度也趁势加强与非洲各国的经济联系,并与某些非洲国家在能源、矿产合作问题上排斥中国。据报道,印度在中国国家主席2009年年初访问非洲之际突然提出与塞内加尔重新商谈铁矿产业合作事宜。印方提出新条件:要求塞内加尔将国内铁矿的专有开采权授予印度,其他国家不能再插手。事实上,印度正全面展开垄断部分非洲资源的计划。另据《印度快报》报道,印度官方机构和私营公司正与盛产铁矿石和煤炭资源的非洲国家商谈,意图垄断这两项资源。印度分别与南非、尼日利亚和莫桑比克等国展开谈判,要求获得铁矿和煤炭的专有开采权。诸如此类的做法,不但引起非洲国家的反感,而且因为排挤中国而无助于整个非洲的发展。

印度对非经济外交的发展过程既受到国际形势和地区政治经济變化的驱动,又紧密契合自身大国战略的实际需要。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印度开始日益广泛地参与和影响非洲地区的国际事务。印度对非经济外交十分重视非洲国家自身的参与度和能力建设,同时关注非洲地区的发展、减贫、健康等全球性挑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非洲的贫困问题、教育和环境状况,促进非洲的经济发展和政局稳定,促使非洲更多参与全球事务;另一方面,非洲国家也乐于见到印度对非洲兴趣的加强,使得印度的对非经济外交达到了积极的政治效果。与此同时,印度对非经济外交也存在诸多限制因素需要克服。当印度正崛起为一个地区大国,并同中国在非洲地区存在竞争之势时,中国需从长远利益着眼,研究和借鉴印度对非经济外交的经验,更好地思考和规划中国与非洲国家关系的未来。

上一篇:中尼建交的历史及其意义 下一篇:阿富汗问题的利益角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