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时间:2022-07-18 12:55:26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2)03-0000-01

社会科学家早已预言:“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也就是告诉我们,目前实施的素质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文化知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就是对学生不仅“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作为知识性、实践性和工作性都很强的语文学科,在教学中更应该实施学习方法的指导,它的意义是很深远的。

在知识迅猛发展的今天,只去学习一些现成的,已有的知识,远不足以应付时代的挑战。“学会学习”的口号已被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定为二十一世纪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般来说,知识=善教+勤学+学法。善教是教师的事,勤学是个动力问题,学法是一门技巧,这就要我们从传授知识为目的向“课堂的一切做法都是为了学生能力为目的的转化。”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指导学习方法,最终提高学生的能力。我在教学中,曾尝试和指导过几种普通的学习方法,效果甚好,现分述于下,以与同行共勉。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

叶老早在四十年代就多次强调指出:“成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其实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本身就是一条贯穿整个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

从许多教有所成的教师的成功经验来看,及许多学有所成的语文尖子的成功来看,无不说明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那么,学生应具备哪些学习语文的习惯呢?

首先,要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从生字词、疑难学习、通篇文章及中心思想四个方面入手。在预习过程中,将发现的疑难问题记在本子上,或默记于心,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这样听起课来就有了目的性,有了想迫切解决问题的欲望,就不会出现学生因抓不住文章要领而理解不透、印象不深的问题了。

其次,要让学生养成正确朗读课文的习惯。一是正确用普通话高声读,要求吐字清晰,不减字添字;二是要流利地读,读出“抑扬顿挫”,重音读准确;三是要有感情地读,也就是读出各种体裁文章的味道来。

再者,不写错别字,尽可能给学生讲清造字的有关知识,让学生明确汉字的表义特征,勤查字典,正确书写汉字的笔画和笔顺。特别是低年级,主要是教他们识字,但并不一定是一个一个地教。因为低年级学生对事物认识肤浅,以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应教给他们一些简单具体、形象的方法,如“四册”,归纳识字(三)有以下一些生字,“裤、袖、衫、银、钩、菲、怒、胳、膊、胆、臂”。教师可示范“裤子的裤,左边是“衣”字旁,右边是“库”字。凡是衣字旁的字都与衣服有关。接着教师可归纳学习生字的一种方法:看偏旁、想意义、识字形。然后教育学生反复运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其它生字。

“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方法,必须从小培养,因为小学时期,正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代。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终身受益。

二、用语文教材这个例子,强化阅读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熟练技能”。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自观其他类似的文章。”

学生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借鉴能力。认读能力即最低层次的阅读能力。它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符号的感知获得的阅读材料最浅层次的能力;理解能力则是标准层次的阅读能力,它是对阅读材料的词、句、篇、章、修辞等的理解,领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的能力;鉴赏是较高层次阅读能力;借鉴能力是最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它是读者从阅读材料中受到启示,通过推导发现、联想或解答超出原材料之外的新问题获得创见并得以借鉴的能力。

例如:中年级阅读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堂标准》,阅读部分指出:“阅读教学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最终使学生达到“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也就是说,阅读教学必须立足于实践,由教师的教为重点转移到指导学生的读。因为中年级学生认识,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可教些复杂、抽象的进行初读,让学生感知课文,对文章有个整体的认识;其次进行细读,让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再通过精读和讲座解决全文的中心思想。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了学习指导,学生认识和理解都是在自己的阅读中实现的。

又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春、夏、秋、冬”四段内容相似,结构相同,是学法训练的极好内容。我便用迁移法,重点讲“春季”一段,剩下找同学讲,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课中讲练,发挥主体作用

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除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外,还要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端正学习态度,对老师的授课予以积极地配合,以主动高昂的学习热情激发教师的授课潜能,达到教学合一、教学相长的最佳境界。

2.集中注意力,学会做注意的主人。要善于调控自己的心理状态,即使对那些不感兴趣的内容也要积极听、认真学、培养自己正常的求知欲。

3.积极提问,认真思考。师生及学生间相互提问、答问活动,是思维活跃的体现,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还要研究其他学生提出或回答的问题是否正确或有价值。这样思考之后,对问题的理解就会更深刻更完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4.做好笔记,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做好课堂笔记,并将重难点铭记于心,对于更好地掌握好学习内容及课后复习起到重要作用,因而决不忽视这个环节。

四、科学的指导思维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类各种能力的核心,一个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才最有希望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可是写作能力的高低又直接反映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写作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往往使学生怕写作,老师难教,甚至涉及到社会形成一种对写作的恐惧症。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是思维能力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写作最能表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活动,在写作过程中思维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它启发我们通过发散思维的充分发挥和调动生活材料和住处通过集中思维和系统对各种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建立起写作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好像扒开天河水,洒洒扬扬普天来”,创造的欲望呼之欲出。

在写作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把思维规律运用于写作教学规律,运用于写作教学规律,运用于写作教学,帮助学生运用规律,把学生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使文章的格调、意境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五、课外自学促进主体发展

当今社会,国家需要的是善于主动求知、勇于开拓创新的新型人才,因此,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会自学,做自我发展,独立钻研的主人,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广泛听取各学科讲座,获得新知识、新信息;参加各种学科小组活动,发挥兴趣特长,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外学习也要有计划性,并且要善于扑捉和选择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国内外研究表明人的智力、体力、情绪有一个周期性问题,这就是人体三节律,三节律对学生的学习有重大影响,当人体在节律处于低潮时,课外不要勉强学习,只要完成课内学习尽可能多知识;当人体处于三节律临时高潮时,要自己加重砝码,争取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处于三节律临界期时,要尽量轻松些。同样,每天也有节律现象,一天中三节律高潮上午8―11点,晚上8―9点,这段时间学习效果最好,日生物节律低潮是午后1―2点。因此,教师要指导同学避低就高,恰当分配时间,适应人体生物钟的周期,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当然,语文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博大精深;但是进行素质要抓到点子上,只要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这个“点子”,一定会迎来语文素质教育的新明天。

上一篇:浅谈煤矿井下巷道掘进衔接时应该注意的关键问... 下一篇:中职语文教育的现实需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