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贵州省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反贫困研究

时间:2022-07-17 07:48:13

基于贵州省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反贫困研究

【摘要】农村基础设施是指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

【关键词】贵州省 基础设施 反贫困

一、基于基础设施的贵州反贫困现状评价

(一)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1)农村道路设施方面。至2010年底,全省21817个建制村中有21172个通公路,通达率达到97.04%,比2005年的51.47%提高了45.57个百分点;全省1546个乡(镇)中有1504个通油路,乡(镇)通畅率达到97.28%,比2005年的62.68%提高了34.6个百分点;有6938个建制村通油路,建制村通畅率达31.8%,比2005年的20.77%提高了11.03个百分点。

(2)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十一五”期间,贵州省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其中,新增灌溉面积725万亩,恢复灌溉面积465.5万亩。全省农村的人均灌溉面积由2005年的0.37亩提高到2010年的0.64亩,提前和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0.5亩。

(二)服务性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

(1)在基础教育方面,贵州省和东部发达地区存在显著差距,主要表现在:教学设备差,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贵州农村虽然提高了硬件水平,但也普遍存在教育设备老化,质量低,校舍面积小,危房较多等现象;师资的流失与不足。

(2)在医疗卫生方面,贵州省内无论是在医疗设备还是医疗人员方面比较落后。由于贵州省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基础薄弱,居民健康水平不容乐观。这与基本医疗设备和资源匮乏有密切关系。另外,农村就医存在费用负担。在贵州偏远地区由于医疗资源匮乏甚至还存在医药价格过高的问题。

二、基于基础设施的贵州反贫困环境与条件分析

(一)贵州农村反贫困的外部环境

(1)2012年,中央政府了国家二号文件,对贵州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文件指出,贫困是贵州省的主要矛盾。,加快经济发展和建设是贵州省的主要任务。贵州的脱贫和经济生活的改善能够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能够有效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东中西三者互动和协调发展。贵州省应以国家对西部的扶持为契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调动政府、企业以及广大社会公众的生产建设积极性,加快贵州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2)东部产业专业化的引进为贵州经济快速高效发展增添了活力。贵州省应抓住东部产业转移的契机,在政府政策上加大扶持,提供更加开放和有利的投资环境,为东部产业的转移提供良好的发展氛围。贵州同同时应充分利用国家《关于支持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若干意见》的政策支持,提出更好的发展项目,更有效的发展策略。

(二)贵州农村反贫困的内部条件

(1)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贵州省委省政府在认清当前贵州的发展形势下,在科学合理的发展政策指导下,积极贯彻国家的扶贫政策。最近几年,贵州为了甩掉贫困的帽子,不断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专款专用,资金的运用更科学更合理,同时也注重发展贵州地区的优势产业如旅游煤炭开发等。据数据统计,贵州省2011年投入了80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开发乡村旅游项目,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2)贵州省矿产资源丰富,矿质较好,是资源大省,贵州也是我国的能源大省,水、电、煤多种能源兼备,犹以水力和煤最为突出,水火互济。“黔电东送”是南方电网中“西电东送”的主力。贵州生物资源丰富。丰富的自然和生物资源为贵州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也是贵州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的前提条件。

三、基于基础设施的贵州省农村反贫困对策措施

(一)各级政府要重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各级政府要树立基础设施先行的理念,充分认识到基础设施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改善农民生产条件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贵州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较薄弱,只有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有效地促进贵州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实现贵州人民乃至全国的全面小康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资金支持力度

资金不足是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最大的障碍,它直接影响着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从而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终达不到反贫困的目标。由此,资金的保障可以说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头等大事,中央及各级政府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公共物品供给的方式之一,并且要把其纳入到国家财政预算体系中去,唯有这样才能有效保障农村基础设施顺利建设。

(三)积极推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民自建机制

为从源头上抑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挪用、截留问题,使投入资金实实在在落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需由顶层推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变府代建制为村民自建制,实行由政府出钱,工程项目由村民“自选、自建、自管、自用”和政府进行监管服务的新机制,让农民拥有自选工程项目、自主建设和自我管护的自。

参考文献:

[1]王洪岗,左朝刚.贵州扶贫工作制度创新[J].贵州民族研究,2003,(4).

[2]冉洋.贵州返贫状况、原因及抑制措施探讨[J].贵州民族研究,1999,(4).

[3]李明水,王育春.贵州少数民主区摆脱贫困的思路选择[J].贵州民族研究,2006,(5).

上一篇:略论太极拳与老年健身 下一篇:浅谈儿童自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