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深刻

时间:2022-07-17 07:48:10

“深刻”,是对文章内容方面的要求,主要是针对文章的思想而言。在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对“深刻”是这样要求的:“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这就要求学生在作文时,一要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具有深邃的见解;二要能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三要能做到观点鲜明,蕴涵哲理,给人启发,令人深思,催人奋进。总而言之,学生只要站得高,看得远,挖得深,说得透,就能达到“深刻”的写作要求。

一、探究背景,凸现本质

任何现象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产生的,在论及某一现象时,学生若能探究并揭示出该现象存在的背景,这一现象的本质就会凸显出来。如“我的钱该怎么花你管不着”,这一论调看似有理,但如果学生将目光从灯红酒绿的豪门宴移到农舍窑洞,将一掷千金的做法放到精神文明建设和我国刚解决温饱问题这个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就会在鲜明的对比之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奢侈之风在污染着社会环境,损害着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探寻共性,揭示本质

在论及某一事物时,学生要将其作为同类事物的代表来认识,探究其所代表的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以揭示其本质;而只有那些具有代表性,能体现同类事物共性特征的事物才具有论证价值。如论及刘海洋伤熊事件,如果仅仅停留在他一个人身上,惊呼其对待动物的残忍,那么这或许仅仅是一个偶然的个别的怪诞行为。如果将刘海洋和当下年轻人的其他不好的行为联系起来,加以概括,找出其共同点,即心理素质差甚至心灵扭曲,就为进一步找到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找到了依据。

三、探析原因,深入剖析

即在事例叙述之后,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来加以剖析,从而建立起论据与论点的联系,这也是使文章深刻的一个具体方法。如作文《磨难成就英雄》中:

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光照汗青,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能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成功突围,成为“史圣”。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场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便是另一片蓝天。

文段高度概括了司马迁的事迹,然后用“那是因为……”的句式直接陈述原因,有叙有议,叙议结合,不仅述其“然”,而且析其“所以然”,使得议论更为深刻,也使论据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四、假设推导,正反对比

即在列举完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进行假设分析,以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作文《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中:

燕国寿陵的少年听说邯郸人走路好看,便远行到赵国的邯郸来学步。但他因盲目模仿,竟忘记了自己的走路方法,落得个爬回燕国的下场。倘使寿陵少年能在学步之时,融进自己走路的特点,在借鉴他人的同时取长补短,形成独特的步法,可能他就不至于爬回燕国了,说不定还会走出被他人推崇的步法。

文中先叙述反面论据,接着用假设复句“倘使……就……”从正面假设分析,从而有力地论证了“走出属于自己的步法,才会彰显个性,取得成功”这一中心论点。

五、逆向思考,反弹琵琶

即运用逆向思维,为实现某项目标,以背逆常规现象或常规方法为前提,通过反向思考来确立新观点,阐发新见解。如作文《扬长以避短》中: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乃封建科举时代一典型的“潦倒”之人,百年之后,仍免不了被世人嘲讽与指责。但孔乙己也着实有其可爱之处,仅其知道“茴”字有三种写法,就足以显示他有处理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他虽寒酸,但他知道“茴”字有三种写法,不揣固陋,灵活变通,孔乙己是高明的。倘若今天,他在那遥远的天国里弃文从商,凭着其高人一筹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定能成为百万富翁。

文中对孔乙己故意卖弄学问,非但没有贬斥,反而大加赞扬,且由此引出自己的论点,见解新颖别致,发人深省。

上一篇:妹妹为什么要和我争爱? 下一篇:只想要个小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