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时间:2022-07-17 06:15:34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摘要 从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背景出发,明确生态农业的相关概念,总结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分析生态农业发展历程以及相关规律,预测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前景。

关键词 生态农业;农业模式;现状;发展前景;中国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276-01

生态农业要求把农业及农业相关行业紧密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解决好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三大效益的统一与发展[1]。

1 国内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起,传统农业的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就已经被结合起来[1-7],生态农业的概念逐渐发展起来,经多年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已经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就,但也应该注意到,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瓶颈[2]。一是目前我国生态农业主要目标为追求更多产出,主要手段为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未足够重视农业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二是当前的生态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体,没有充分重视包括工业、服务业在内的其他领域或部门之间的联系,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缺乏市场化的引导,在规模经营、专业化生产和品牌化推广方面发展不足;三是用于指导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落后于当前的生态农业实践进程;四是农业管理标准化水平低,标准不完善、可操作性差,相互冲突及自相矛盾的现象时有发生。

2 现阶段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作用

2.1 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农”领域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农业发展方面的理论研究、科研成果、政策要求,都无一例外要争取到农民或农业生产者的认可和支持,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是否能兼顾到农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否能让农民获得真正的实惠,关系生态农业发展成败[3]。实践证明,生态农业建设是一个能够使生产者和消费者获得双赢的新型农业体系,可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值得进一步完善、发展和推广[2-4]。

2.2 发展生态农业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农业发展遇到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在农产品国际贸易及农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中更集中的暴露出来。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将是我国在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好农产品质量与产品竞争力及农业综合效益等多方面的问题[4-5]。另外,发展生态农业、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也将有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生存环境,有利于我国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

2.3 生态农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发展目标;中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也将在农村。农村的小康社会建设要求不断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生活环境[7-8]。发展生态农业影响着农业生产方式,尤其是农村生活方式;不但可以改善农业及农村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也将会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充分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将逐步颠覆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差别方面的观感,也将最终促成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9]。

3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国家及农业主管部门虽然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但始终未能解决所存在的一些农业管理体制上根本问题。二是生态农业以及相关理念的普及程度不够高,农业相关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未能充分地理解与把握生态农业的各相关方面。三是当前的各种生态农业模式未重视农业的多功能生态服务,大多局限于物质能量循环和能量资源多级回收利用。四是我国生态农业的基本格局始终以种植业为核心,存在一系列问题[10]。五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方面始终缺少系统、完整的理论整合成果,其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4 生态农业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是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生态模式。我国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适宜的发展模式将能有效促进本地生态农业的发展[11]。二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协调发展。坚持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原则,合理利用、增殖资源原则,物质循环、多级利用原则,正确运用调控原则[1-6],多业结合、集约经营原则。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研究开发环境友好型、经济效益高、可操作性强的农业高新技术,注重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和农业清洁生产,提倡在信息化基础上组织农业生产。四是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对相关单位及个体的宣传鼓励措施,并逐级细化,充分调动其积极性[12-13]。

5 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和新趋势

5.1 从重点关注生产环节转向规模化与产业化

产业化与规模化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本地生态资源,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14]。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强调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通过系统中有机物质的循环,突破单一狭隘的产业限制,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13]。

5.2 发展多产业结合的开放性农业和多功能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以农林牧渔产品的生产加工为基础,紧密联系生产流通领域,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网络化连接[12]。

5.3 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注重生态文化的培育

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生态文化也是生态农业的灵魂。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12,15-16]。生态农业的发展应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基本点,将和谐发展作为首要的价值选择,将生态文化的培育与发展贯穿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进程之中。

5.4 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继承和发扬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11],对整个农业技术体系进行生态优化[15]。在实践过程中,对整个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再优化,以现代农业科学理论为基础加以整合,引入最新的实用技术进行二次革新创造[17-21]。

5.5 重视传统农业文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发展生态农业既包含构建不同类型的适应当地既有条件的生态经济模式,也包括集成的生态技术和管理模式[11]。我国生态农业必须建立在对传统农业精华的传承和提高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为其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根基和稳定的保障,这也将有利于保护各地区、各民族形式多样的农业文化遗产,并有利于农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13]。

6 参考文献

[1] 胡人荣,余长义.我国生态农业进展现状与展望[J].生态农业研究,2000,8(3):95-98.

[2] 李新平.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6):341-345.

[3] 韩玉勇,刘志峰.农村进展循环经济的新形式[J].安徽农业科学,2011,35(30):9717-9718.

[4] 曾超,王文强,等.中国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农业[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28(1):58-60.

[5] 金鉴明,金冬霞.中国的生态农业[J].世界科技研究与进展,2002(2):10-14.

[6] 顾进飞.生态农业进展的制约因素[J].农业环境与进展,2012,15(2):8-9.

[7] 叶谦吉.生态农业:农业的未来[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8] 卞有生.生态农业基础[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6.

[9] 张忠根,应风其.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0] 卞有生.生态农业中废弃物的处理与再生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11] 李文华.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2] 邓启明.基于循环经济的浙江现代农业研究:高效生态农业的机理、模式选择与政府管理[D].杭州:浙江大学,2007.

[13] 刘春.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14] 骆世明.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生态农业[J].地理研究,2008,22(1):20-22.

[15] 章家恩,骆世明.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时间和理论问题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5,24(11):1365-1370.

[16] 骆世明.生态农业的景观规划、循环设计及生物关系重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4):805-809.

[17] 刘应元,冯中朝,,等.中国生态农业绩效评价与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2014(3):24-29.

[18] 黄国勤,王淑彬,赵其国.广西生态农业:历程、成效、问题及对策[J].生态学报,2014(18):5153-5163.

[19] 曹志平.生态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1):29-38.

[20] 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契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6):663-667.

[21] 赵其国,黄国勤,钱海燕.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J].土壤学报,2007(6):1127-1134.

上一篇:高密市气候影响评价 下一篇:欧洲乱象,拍卖行在偷着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