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时间:2022-07-17 11:26:06

例谈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摘 要 根据教学经验和工作中的反思,从创设开放课堂活动、创新知识结构、创新评价机制等角度,探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创新思维;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1-0107-03

1 前言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时代赋予的艰巨任务,各个地区的课堂教学改革都在努力地顺应创新。教育的质量决定人才的质量,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实实在在的课堂。而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提升学生整体素养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重在实践和效果,而不在于口号。本文首先从信息技术和创新思维之间的联系出发,主要从创设开放课堂活动、创新知识结构、创新评价机制等角度来探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2 信息技术与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是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的技术的总称。当前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提高了,对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是适应社会要求的基本能力。而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就在于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够利用计算机发现信息、利用信息,并且创造信息。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推进,信息技术几乎渗透到所有的课堂学习当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思维培养将直接影响到学科学习的效果。因此,从信息技术课堂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显得愈加重要。

创新来源于生活,而信息技术几乎渗透到了所有的生活领域。信息技术和创新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将创新思维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3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思维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都是采用“示范―演练”“讲练结合”的模式,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入手。现在,主流的课堂教学改革都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协作学习”“生成性课堂”等教学模式,都在努力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过程。本文认为,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可以从创设开放课堂活动、创新知识结构、创新评价机制等几个方面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设开放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氛围过于紧张,不利于学生的自由想象与发挥,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是学生自由学习、自由发挥的基础。要保证活跃的课堂氛围,就要去创设开放的课堂活动。课堂活动不能过于拘泥,课堂任务不能过于限制,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发挥的余地,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使学生充满学习的热情与动力。

因为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在课外就掌握了电脑基础知识。在课堂中,学生要么对电脑基本操作失去热情,要么转向网络及网络游戏,要么按部就班地跟着教师转,加上初中阶段的学生叛逆性较强,教师强制性的教学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反而会让课堂显得毫无生气。因此,要从创设吸引学生的课堂活动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的Photoshop教学,通过创设开放的学习情境,巧妙地设计活动任务,使得活动留有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能够有自主发挥的余地。如第七课“画龙点睛――Photoshop中的文本编辑”,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学会在Photoshop中添加文字,并能够对文字的属性和特效进行修改。在设计课堂活动时,笔者没有限定学生必须给图片添加的具体文字,只是给了他们这样一个情境:面对图1,同学们想要表达什么?那么请大家给这幅图添加一个文字主题,要富有创新与思想,字数不限,文字格式特效不限。

这种形式的课堂很开放,让学生有足够自由想象和发挥的空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让学生学习起来很放松。这节课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会在Photoshop中添加文字和对文字的样式进行设置,而且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创造自己的思维模式。

再如八年级下册的Flash教学,按照常规课堂的“教师示范――学生操作”的模式很容易让学生按部就班。笔者认为应该跳出课本的局限,在达到基本操作技能目标时,放手让学生创作作品,课堂中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由发挥,而不仅仅是完成课堂活动任务。并且,从目前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来看,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已经不再局限于传授基本操作技能,而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创造创新信息。因此,Flas教学应该将课堂的重点放在学生作品的自由创作中,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动画作品。

思维导图,创新知识结构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可视化的方法。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挂钩,每一个挂钩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挂钩。它模拟人脑神经元分布的结构,易于促使人们产生新的想法[1]。因此,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学科教学中,不仅能促进教师的教学,而且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促进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导图使用简单,只要给学生一个主题,就可以给学生无限的想象和思维空间。如七年级上册的“认识计算机”这一教学内容,一般的课堂是开门见山,直接介绍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学生的思维完全跟着教师的思维在走,毫无悬念之感,也无创新之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在教学时大胆创新,直接给出“计算机”作为思维导图的联想主题,将班级分成八个小组,小组将思维导图的结果呈现在A4纸上,最后比较哪组作品内容最具条理、最全面、最具知识性,以体现并考查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经过小组合作,学生呈现思维导图作品,其中一张作品经过整理成图2所示。

上述这种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方式不仅达到原本课堂的教学目标,而且学生的知识框架愈加丰富和完整,创新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学生经过思维导图整理出的思维显得更形象、更具有条理性,思维更加发散,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在竞赛中得到了拓宽。此外,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也完全地体现了出来,合作往往能碰撞出微妙的创新火花。

创新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评价环节是整堂课中重要的环节。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评价指标中应该加大“创新性”这一指标的比重,这样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大胆地创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很有意义。

传统课堂上教师一般只是针对个别学生的作品进行集中评价,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样是不利于大多数学生发展的。每一位学生的作品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因此,评价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要建立专门的评价平台,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评价,每个学生的作品都能得到评价。只有当学生开始意识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的重要性时,他才会更加努力地去做得更好。因此,有必要开设信息技术评价课,可以每周拿出一节课作为评价课来评价学生的作品。评价可以从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个角度出发,并且评价要注重多个维度,将评价重点放在作品的“创新性”上。

比如,在七上“Word文档的编排”这课中为了鼓励学生自由编排文档,改善文档编排的效果,有效提高文档编排的技能,开设了一堂评价课来评价学生作品。笔者设计了一些简单的评价表,重点突出“创新性”这一项评价指标的分值,最后统计学生作品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中的分值和,并特别统计“创新性”这一项的分值和,以分值和来衡量学生作品的质量和创新性。

有了专门的评价机制,学生才会更好地朝着创造性思维的方向发展。当然,专门性的评价机制还需要更多的精力放在平台的构建上,评价不能只靠一些评价表。本文只是提出一些构想,抛砖引玉,最终的效果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努力和反思。

教育应该以人为本,首先要从思维上解放人。作为教师,要时刻关注自我修养,摒弃惯性思维,不以传统思维压制学生,给学生良好的引导,彻底地解放学生的思维。信息技术教师更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利用有效的技术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巴赞.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张学厅.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职工教育,2013(20).

[3]汤沫.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初探[J].江苏科技信息,2013(19).

[4]季梅凤.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新能力[J].成功教育,2013(16).

[5]周新香.思维导图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8).

[6]陆叶.思维导图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1).

上一篇:农村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 下一篇:活化作业设计 激发学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