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时间:2022-07-17 07:17:12

浅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从20世纪初传入中国起,始终和中国人民争取解放、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富强的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指导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发展、改变人的精神面貌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最终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运用到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中,从而形成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论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理论体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近代中国从1840年开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外侮与侵略,国家沦丧,国土为西方列强分割。为了实现中国的自立与自强,中国的不同阶级和不同政治力量,不断探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例如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资产阶级革命等等,但这都无法拯救中国的命运。直到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到中国,像一道曙光照亮了中国的前途。虽然马克思留个我们的丰富的思想遗产中,由于历史条件的改变,有些具体内容和个别结论已经不适用了,但是他所创立和阐明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他所提供的科学的认识方法,仍然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并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个思想体系成果

思想的形成。实际上,并不是第一个透彻系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人,在他之前,、陈独秀等人都已经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熟记于心。但真正能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并发展为适应中国社会历史现状的第一人却是。他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智慧,创立了深具中国现实特色的思想体系。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创作的文学与政治作品,无不渗透着思想哲理,是文艺思想亲自实践的范例。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引用了马克思的两句话,一句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上说的:“不是人们的易水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一句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把马克思的这两句话联系在一起,用一句简单明了的话来说,就是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认识世界,这就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基本观点,也是对马克思思想的深刻解读。从抗战到解放战争的各个关键时期,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儒家智慧、军事经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同志在“”结束后,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首先,他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先导,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指导方针,同时又继承了思想体系中的精髓内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从而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另外,他还辩证地分析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邓小平在继承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一套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体系,这就是我们通称的“邓小平理论”,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中,所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端正思想路线,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际”,就是指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取得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0年在广东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提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与时俱进的精神,丰富和发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它作为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也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发挥历史主体能动性的统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二条就指出人的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是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的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还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总是强调实践是第一位的,实践先于一切!而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实现,要靠我们党,要靠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者在实践中了解中国的国情,并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这里,占第一位的还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是新世纪指导我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针。

科学发展观。2003年10月中旬,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理论创新实质上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理论诠释。发展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世界观回应,标志着我们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理论结晶,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还是与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和荣辱观相统一的世界观体系。当代中国人的发展观,在逐步探索、发现并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路径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和“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认识阶段,吸收了发达国家“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综合发展的理念合理内核,特别是发展的本质就是提高人民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的能力,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价值趋向的理念。在实践和理论、历史与现实的映照和反思中,开始形成了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一切发展都必须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都必须让人民来共享和分享的科学发展观。标志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原则,就继承发扬了马克思“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思想,而且丰富了这一思想的时代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的新高度和精神境界。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境界。(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38-41.

[2] 哲学思想概述[M].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175-183.

[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概述,人民论坛2010

上一篇:浅议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对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 下一篇:论休谟的信念与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