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教学的“三化”建模

时间:2022-07-17 02:46:25

谈小学数学教学的“三化”建模

小学生数学建模的过程是将数学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将当前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再用数学的方法求解。

一、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理解】将生活问题“数学化”就是指用数学的眼光和数学的思维方式将生活问题进行发现和提炼的过程。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创设现实情境,发现提出问题”的教学过程中。

【体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例如,在讲“相遇问题”时,步骤一通过动画演示上学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相遇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步骤二通过师生四次现场模拟表演,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了相遇问题的内涵;步骤三“在情境中添加信息,提炼生成相遇问题”,巧妙、恰当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和数学的思维方式将生活中的问题进行了“数学化”。

生活问题“数学化”过程之亮点:模拟表演有助于生成直观模型和动作模型

【思考】大家都知道,“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是数学学习的真谛。不仅“相遇问题”需要“数学化”,所有要解决的生活应用问题都需要先进行“数学化”,才可能会产生数学的解决方法。所以,我认为将生活问题“数学化”过程,是数学解决问题的前提,更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的必备过程。

二、将数学问题“模型化”的过程

【理解】将数学问题“模型化”,也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运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自主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

【体现】教学中的交往实际上构成的是学生的智力背景,可以使学生真正步入到由不同个性和视界所构成的“精神场”。交往中的对话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和探索真理,对话的过程是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可以带来视界的敞亮。

数学问题“模型化”过程之亮点:自主、交流、探究,构建图形模型直至形成相遇模型

【思考】“模型”可以将人的思维过程简约化。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将数学问题“模型化”,是十分关键同时也是十分困难的一步,让学生有效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自主构建数学模型,是提高学生自身问题解决能力的必经过程,更是教师设计解决问题教学的必备环节。

只有结束的课堂,没有结束的探索。我们一直强调教育我们的学生要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要有一双数学的眼睛和数学的头脑,来思考数学,来探索数学教学!

上一篇:《平移》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 下一篇:从“x=0”不是方程起探讨数学概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