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民族文化大县 打造契丹文化品牌

时间:2022-07-16 10:47:37

建设民族文化大县 打造契丹文化品牌

宁城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处于内蒙古、辽宁、河北三省区交界处。悠久的历史,给这片土地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遗存。宁城县境内有中国体积最大的辽中京大塔,辽中京遗址位于宁城县大明镇境内。近年来,宁城县委、政府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的高度,以“打造契丹文化品牌,建设民族文化大县”为目标,抢抓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机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促进了全县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依托辽中京历史遗产,铸造契丹文化品牌。特色是文化的生命和魅力。宁城县是著名的“契丹文化”发祥地之一,史称“紫蒙之野”,辽中京大定府是辽中晚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是当时北方草原最大的都市。辽中京遗址内现存三座砖塔,即大塔、小塔、半截塔。乾隆皇帝曾这样评价大明塔:“六和浮玉向曾登,仰瞻空怀最上层。触绪题词讵可嚣,遇境忘言实未能”。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宁城县高度重视辽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聘请北京著名专家编制了《宁城县七金山契丹文化同规划大纲》,在既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又遵循现代旅游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以“契丹文化,契丹风韵”为主题,在辽中京遗址所在地建辽文化风情园,实现民族文化与旅游文化的融合。该风情园项目规划总面积9.6平方公里,投资概算3.5亿元,初步计划用10年时间打造成主体为“千年古刹、契丹夏宫”的中国契丹文化旅游圣地,成为集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于一身,寻古览胜、品读契丹的文化旅游区。其次,注重对契丹文化的深入研究。由胡廷荣撰写的《辽中京至广平甸捺钵间驿馆考略》等多篇著述发表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学术刊物上;乌成荫编著的《漫话辽中京》也具有较强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李民在遵循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创作出以辽文化为主题的历史题材电视剧本《大辽风云》,使契丹文化逐步从“幕后”走向“前台”。

龙头带动,催生群众文化多元格局。宁城县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骨干引路、群众参与”的指导方针,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形成了以县级活动为龙头、乡级活动为纽带、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一是办好辽中京文化节,从2007年开始,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中国・宁城辽中京文化节”,演职人员近万人次,真正成为惠及全县61万人口的文化盛宴;八里罕镇连续成功举办了八届“农民文化活动周”。这些群众性节日活动成为吸引观众最多、最具影响力的地方文化品牌。二是充分发挥乌兰牧骑“轻骑兵”作用。在实践中创作出具有较高艺术水准、体现民族特色的文艺作品,在全国各类比赛中多次获奖,其中《杏花盛开的时候》参加全国第六届评剧艺术节获得演出金奖。三是传统的节庆文化得以拓展。在品牌文化活动的带动下,焰火晚会、文艺演出、美术摄影展、高跷秧歌等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农村文化蓬勃发展,群众文化走出传统的单一形式,向着多元的格局发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新农村文化以及“文化下乡”等活动此起彼伏、丰富多彩,2008年,宁城县被国家广电总局授予“全国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先进县”;文化馆学员美术书法作品先后15人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得金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加强。近年来,宁城县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投入,全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扎实推进。投资1800余万元占地120亩的全民文化活动中心,为居民的休闲娱乐活动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场所;投资200万元在辽中京博物馆新建的“草原青铜器”、“古都辽中京”、“契丹风云录”三个展厅,使游客耳目一新;自治区农村牧区文化试点县300万元建设资金的投资到位,进一步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此外。还投资68万元在图书馆建起文化资源信息中心,开展电子阅览业务;获国家财政部、文化部以奖代补流动舞台车一台;投资182万元为7个乡镇建设了标准文化站;全县新建19个村级图书室,为35个村配备了篮球架子和乒乓球案子,使农民读书有场所、健身有设施。

合理利用文化遗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县文物部门及时完成了文物普查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黑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小黑石古墓群和南山根遗址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强了对民间艺术、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的抢救、挖掘、整理,出版了《宁城民间故事》,每年一届的黑里河杜鹃花节、打虎石旅游文化节、大城子敖包会、大明庙会等成为各族群众享受民族文化大县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大明庙会,作为我国北方地区大型庙会之一,吸引了周边地区群众的广泛参与,全面提升了宁城县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上一篇:刊中保9则 下一篇:加强基层法院队伍建设服务发展\促进和谐\确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