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思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时间:2022-07-16 08:44:58

浅谈如何在思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西谚中有这样一句话:“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却无法迫使它饮水。”说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需要、兴趣、动机的重要性。因此,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在具体的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下面我就如何在日常思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

大家知道,所谓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可见,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这个活动是统一的,教和学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这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教师的教,更要重视学生的学,即“教学相长”,“教学合一”。 所以,要“教好”就应注意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开发潜能,塑造个性,实现主体回归,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学习。这要求教师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实现由教法定学法向学法定教法的转变,彻底摒弃旧的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达到“教学相长”。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

教学心理学告诉我们,有效的教学必须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创造出轻松活泼,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自由地发挥,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在日常教学中我注意通过与学生互致问候,私下交谈,参加学生们的活动等形式沟通师生感情;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体会学生的感受;课堂上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诚恳的鼓励和评价,从言谈举止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可亲和可信,达到师生心理交流,和谐融洽。

“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会对教师,对学习产生好感,因此,针对课堂教学实际,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内部因素,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有意识的调控,紧紧依靠师生的和谐关系来吸引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从心理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从事某种活动有推动作用,当人们对某一活动产生强烈的兴趣后,就会成为推动人们从事这一活动和深入研究的动力,使他们以巨大的热情,顽强的毅力投入其中。同样,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好好学习,积极思考,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就会大大提高,为此,我是这样做的:

1、课前两分钟由科代表组织进行新闻会,引导学生了解时事,关注时事,进而开阔视野,丰富课外知识,也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进行信息加工能力,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2、课前导入,进行精心设计,力求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以此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在讲“第三课第一框题‘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时,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引入,启发学生思考回答:⑴今天早晨洗脸的同学请举手。⑵今天早晨自己洗脸的同学请举手。⑶今天早晨自己穿衣服的请举手。学生笑答。接着教师问:为什么要自己洗脸,自己穿衣服?生答: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导入新课,顺理成章,非常自然。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学生也在笑声中感悟到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心理上愿意学习了解本课内容。

3、精选事例,引人回味。在讲“同学·朋友”一框时,我引用“永远的朋友”这一事例:有两个朋友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中他们吵架了,一个还打了另一个一记耳光。被打的觉得受辱,一言不语,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他们继续前走,到了沃野,他们就决定停下。被打耳光的那位差点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起。被救起后,他拿了一把小剑在石头上刻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朋友好奇的问:“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要刻在石头上呢?”另一个笑了笑,回答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遗忘的地方,风会负责抹去它;相反,如果被帮助,我们要把它刻在心里的深处,那里任何风都不能抹灭它。”学生在听了这个故事后,在思考体会中,知道:朋友的伤害往往是无心的,帮助却是真心的。懂得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指导自学,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收益无穷。”在教学中“授人以渔”,不仅是当代科技发展的要求,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

在教学中依照 “自学感悟,精讲精炼,当堂清”教学模式,在导入新课,展示目标后,指导学生自学。我是这样做的:教师根据本课知识结构拟定自学提纲,学生根据自学提纲在教师指导下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感知理解相关知识,共同探讨,并用心揣摩书中的理论、观点、事例,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对一般性知识采取泛读,初步感知,对于重难点知识要精心研读,用心揣摩;二是要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是要求学生读记结合,在阅读中对重点、难点做标记。并在阅读基础上要求学生对阅读部分或本课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比如,本课讲了几个知识点,每一知识点包括哪几个小点,各知识点之间关系如何等。之后学生在教师组织下,汇报自学效果,互相补充,得出结论,对学生没弄懂的知识点教师进行点拨、讲解。最后教师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的“疑点”,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走出认识误区,从而实现思品课的育人功能。

通过在教学中指导自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以及脑手口并用的良好习惯,而且唤起学生主体意识,引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增强学习主动性、自主性,提高学习能力。

五、联系实际,找准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在讲述《我爱我家》、《我知我家》时,引导学生回忆小时候的童趣,讲给同学们听,并让学生夸夸自己父母的优点,讲述自己家庭中好的家风和传统,从学生的眼神中能感受到他们在讲述过程中的自豪和真诚,从中体验家庭的温馨和快乐,最后,让学生为父母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之情,从家长的回信中也能看到父母看了孩子的信后,也很欣慰,增进父母与子女间的感情,收到一定的效果。

2、在讲述《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一框时,课前布置学生进行“教师访谈”,以小组为单位,选派小组长去找相应老师进行访谈,了解老师的喜好、兴趣,每天的工作时间,怎样看待自己的工作,对本班的评价和期望等,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访谈心得,共同分享对我们老师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们的老师,走进我们的老师,热爱我们的老师,也融洽了师生关系。

3、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中的基本观点,明确其中道理。如在讲述《两代人对话》一框时,结合书中事例,让学生模拟主人公小冰、小莉与父母沟通的过程,从中对与父母沟通有了初步体验和感悟,进而懂得与父母沟通的要领——彼此了解是前提,尊重理解是关键,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沟通的结果是要求同存异。要学会与父母沟通。

“一切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活动。”在具体教学中,组织引导学生去参与、去体验、去感受,去探究,把学生从被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在教会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在情·知教学的过程中进一步教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记得有人说过:“一个人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在临死前发现他的宅基地上有一座金矿。”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彻底转变观念,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学习主体的回归,让学生尽情的去开采自身的潜能矿藏,不致成为悲剧的主人。

上一篇:高举知识的火炬——读书 下一篇: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