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农民收入来源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07-16 07:49:03

青岛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农民收入来源的实证分析

[摘要]对青岛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1990-2011年青岛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特点,运用SPSS软件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势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未来几年的青岛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不能回归至合理水平。青岛市农民的收入来源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缩小青岛市城乡收入差距、增加青岛市农民收入需要做到五个结合。

[关键词]收入差距;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与转移性收入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2)04-0069-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虽然青岛市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但和全国一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呈扩大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不仅阻碍经济发展,而且对和谐社会建设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不仅是民生问题,而且是事关建立和谐社会的政治问题。本文运用数量经济的分析方法,对青岛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发展趋势和农民收入来源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快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1)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收入差距逐渐扩大。1990-2011年青岛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7.59倍,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2.99倍。然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增长速度慢,1990-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复利增长14.6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复利增长只有12.90%,城乡居民收入比自1990年起不断上升,自1990年的1.71最终上升至2011年的2.3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2)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呈现明显的阶段性,这与20多年来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密切相关。这20多年来的经济增长可分为三个阶段:1990-1995年,为高速增长阶段。在这一阶段,改革导致的市场交易费用下降更加明显,居民收入年增长速度尤其是城镇居民收入的年增长速度迅速攀升。1996-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经济低迷。乡镇企业遭受沉重打击,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尤其是1997年,首次出现(也是20余年来唯一一次)农村居民收入负增长。2000年至今,为再度增长期。经过2000-2002年的调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居民收入稳步上升。期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引起国家重视,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减免农业税和实行各种农业政策补贴等,使农民收入自2004年起迅速增长。

(3)居民收入比震荡上升。城乡居民收入比是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相对指标。由图1可以看出,青岛市城乡居民收入在缩小扩大的循环过程中小幅度迂回上升,这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特别是在2004-2009年,青岛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一路上升,这反映了在这一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虽然2010、2011年这2年的居民收入比呈微小下降,但还不能说改变了城乡收入差距上扬的趋势。

三、 青岛市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分析

1.青岛市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分析

工资性收入是居民提供劳动力要素所取得的收入,又名劳动报酬收入。根据调查资料,青岛市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民在非企业中的从业收入,二是在本地企业中的从业收入,三是本地常住农村人口在外地的从业收入[2]。根据表3中数据可知,工资性收入占青岛市农村居民总收入中的比重较为稳定,始终在40.5%~43.5%这个区间浮动。最近10年,青岛市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稳定增长。

目前,随着我国步入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青岛市第二产业的升级与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已成必然趋势,对农民工的需求规模也在不断增长,加之国家对农民工职业培训力度的重视,技能型民工数量的增多,使得农民工的就业能力与劳动力报酬率也在不断提高。这是农民工资性收入稳定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但同时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也存在以下问题:(1)针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一直存在。许多企业没有建立以贡献和效益为依据的工资增长机制,农民工的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相当数量的民工在节假日未享受过加班薪酬。(2)工资被拖欠、克扣甚至吞噬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走访调查中得知,因为胶州、胶南与黄岛地区的工厂、建筑工地较多,青岛市农民往往并不外出而是主要集中于这三个地区务工。几乎每年春节,这几个地区都会发生数起拖欠农民工薪酬事件,无形中加大了农民外出务工的隐性成本。(3)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与组织化程度不高,技术能力缺乏,制约了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对于很多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务工者,他们的文化技术素质偏低,就业竞争力低下,维权能力不足,导致他们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2.青岛市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分析

经营性收入是指纳税人通过经常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取得的收益。对于青岛市农村居民而言,经营性收入是农户以家庭或个人为单位从事生产经营获得的收入。根据表3的统计资料,青岛市农村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具有以下特点:(1)绝对数值不断增长。(2)历年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均超过了50%,是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但是总体上看,其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呈缓慢下降趋势。(3)从增长率上看,其增长具有阶段性。2004年以前经营性收入增长缓慢,但是自2004年开始迅速增长。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往往从农产品生产环节和商品流通环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3]。对于生产环节,一般是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技推广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于流通环节,往往是从农产品销售终端市场、农产品销售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承袭这一研究思路,笔者对青岛市部分地区的农民进行访问调查,同时和青岛市农技推广处的同志进行交谈了解情况,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1)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对于农民经营性收入起到很大的正向作用,目前农产品市场上,已经从以量竞争转移到以质竞争的阶段,营养价值、产品质量甚至是农产品外观的改变都会给原本价值不高的产品带来巨大的溢价,但是农技推广部门在良种类型和农业技术多样性工作上尚有欠缺;(2)农业合作组织较之传统集贸批发市场在增加收入上更具优势。其原因在于在传统集贸市场上,农民在市场中力量单一,而参加到农业合作组织,农民便形成了合力,增加了在市场经济中的话语权,改变了弱势形象;(3)销售方式的创新对于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具有积极意义,典型的例子是部分农产品收购组织使用冷库或者地窖进行农产品储存,然后反季节销售,反季节销售能够使产品售价大大增加,但是也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更高,所以这就更要求农民在合理权衡成本收益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做到农产品精细化的生产与销售。

3.青岛市农民财产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分析

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不动产所获得的收入。对于青岛市农村居民而言,财产性收入是指农村住户的私有资金以储蓄、入股、信贷等方式取得的利息,也包括从集体得到的集体公共财产的财产性收入与征地补偿等。转移性收入包括价格补贴、赠送收入等[4]。根据表3统计资料,青岛市农民财产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具有如下特点:(1)绝对数值不断上升。(2)占总收入百分比低,虽然该比值连年震荡上升,但是截至2009年仍低于10%。(3)增长迅速。除2004、2006年增长率较低外,其他年份均以两位数的增长率增长。

青岛市农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农民投资机制的建立健全、农民的投资理念、土地征用补偿制度这三个方面。目前,青岛农村已初步建立了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三者配合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仅仅依靠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支持农村金融仍显不足。农民投资意识落后,投资理念匮乏。较之前两者青岛市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发展至今已较为完善。所得补偿费逐步上升,这对于增加财产性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青岛市农民转移性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公共财政的支农补贴。目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新型医疗保险制度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推进,对增加转移性收入起到积极作用。公共财政支农在绝对数额上连年增加,但占财政支出百分比却在下降。实际操作中,财政支农也存在效率低下、用于行政性事业花费而不是对农村农民的补贴等问题。

四、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可知,青岛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震荡上升的趋势。在短期内若不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将无法使这一差距回归至合理水平。从农村居民收入的来源看,各年的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都占93%以上,但近些年财产和转移性收入却呈较快的增长势头。根据以上分析,对提高青岛市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出以下建议:

(1)将推进城镇化与改革城乡户籍制度结合起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市化水平,表现之一是新入城农民生活方式的市民化。青岛市应积极探索改革青岛市现有户籍制度,消除市民与农民的身份差异,不仅有利于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而且有助于农民获得心理上的被认同感和归属感。

(2)将加快推动农民工权益保护的立法工作与加强执法建设结合起来。青岛市农民外出务工取得收入是农民工资性收入的主体,但很多时候因为法律的不完善与执法不到位使得农民务工完成时却没有取得应得的报酬。应加快推动基于保护农民外出务工合法权益的立法工作,贯彻《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法律精神,同时应加强执法建设,使损害农民权益的集体或个人付出补偿。

(3)将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与发展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结合起来。根据2009年全国城乡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会议公布的数据,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从“一五”时期的19.9%提高到目前的51%。青岛市科研院校集中,智力资源丰富。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进一步开展农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大力发展高效、多产、优质农业,鼓励、支持、引导各区县在产业上的集约经营。

(4)将稳定完善对农民的补贴与建立健全农村投资机制结合起来。青岛市要进一步增加财政支农的力度和比重,优化财政支农的结构与效果。增加对农民的粮食直补与转移支付,减少农村行政性事业花费。同时要切实培养农民的投资理念,建立适合青岛市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投资机制。

(5)将加大农村居民的职业培训与提高农民的素质结合起来。青岛市的经济正在“转方式,调结构”中迅速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质量不断提高。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对农民职业培训的扶持政策,针对地方的经济社会需求,培养农民的职业能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赵国庆.计量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徐永新.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州学刊, 2010(3):60-62.

任会,范金.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影响因素比较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6):13-18.

王宇露,刘芳.粮食主产区农民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收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07(16):4993-4994.

上一篇:大学生失业现象的公众观调查研究 下一篇:高校教学质量自我评估系统构建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