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职语文课堂上的朗读

时间:2022-07-16 06:40:16

论中职语文课堂上的朗读

摘要:针对教师的忽视和学生不重视造成中等职业教育中学生朗读能力缺失的情况,从固定时间,教师引导,激发学生兴趣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朗读;语文教学;中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1-0258-01

1 学生朗读能力缺失原因分析

中职语文课堂忽视朗读,个体朗读能力缺失。究其原因,可以从两方面剖析。

1.1 教师方面

中职语文教学沿袭了传统语文的教学模式,重文本的分析、讲解,关注知识点的记忆,朗读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过渡,老师对读本身缺少指导或者指导只停留在表面。一节40分钟的课,常见教师一人滔滔不绝,而未闻学生的琅琅书声。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虽然丰富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但也减少甚至剥夺了学生的朗读。同时,学生中又很少有人利用课余时间大声朗读,所以一篇课文学完后,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知其旨,不明其精妙之处。久之,偶读一篇文章,就会出现结结巴巴,丢字落字现象。

1.2 学生方面

据调查,中职生参加中考的只有50%左右,而能过中考分数线的又少之又少,普遍存在基础知识差,课外阅读少,知识面狭窄,理解和想象能力有限,口头表达能力差等问题。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方言及口语现象严重,其语言思维与表达方式不能与普通话形式对接,在进行朗读时既受到普通话水平的限制,也无法掌握恰如其分的情感表现形式。同时自信心不足,又导致他们很少主动开口。这些都造成个体朗读能力缺失。

2 朗读能力提高的实践探索

2.1 进行课前5分钟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每次授课前挤出5分钟,有目的的进行读准音、读对音,恰当的运用停顿连接、重音等技巧,最后是表情达意的训练。以两年为一循环,分阶段,定重点,专项突破。人人说,个个评,大面积丰收。

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在众人前说话时羞于开口,词汇贫乏。这一阶段宜培养学生运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准确流利的朗读,可以采取朗读诗歌的形式,训练按学号排开,每天两人到台前读,两人做中心评论,其他人补充,评论按照读音是否准确,调值是否到位,是否流利通畅来评定,教师予以总结,打分。二年级时训练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主要方式是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通过诵读增强对语感的领悟力,增强学生词汇句式的储备,使学生在吟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文中优美的词汇句式变为自己口语语库中的储备材料,丰富自己的口语表现力。同时,也锻炼学生用语音表情达意的能力,使学生从中学到说话的技巧。诸如:停顿、连接、语速、语调、重音、感彩。评定方式不变。两年下来,学生朗读的基本功和较强的心理素质就会具备。

2.2 教师范读,做好引领。学生朗读。体验提升

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激昂,委婉处还它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感情,善读利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教师精彩形象的范读就如一面镜子,不但映射出文章的内涵,更能吸引学生去模仿,去超越。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月下荷塘片段,烟笼荷塘,荷花袅娜,月色恬淡,教师有感情的朗读,会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更好的体味文章思想内容和蕴含其中的感情。

无论教师读的多么精彩,都需要学生去印证,才能知道效果。这就需要给学生机会,亲身感受领会。课堂上,在老师范读讲解后,让学生齐读、分读、领读,使之沉浸其中。如自居易的《琵琶行》是他被贬江州,写人写己,哭人哭己之作,在讲解琵琶女出场过程时,教师的感情和诗的意境要融为一体。可以几句一读,也可以一句一读。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在讲解完,立即要求学生齐读,教师配以手势的高低给予指导,如果一次达不到效果,可以多次,也可以叫朗读水平高的同学范读,这样就可以及时消化吸收。

2.3 多种活动。激发兴趣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朗读。举办故事会,进行朗诵比赛,建立班级广播站,邀请其他班级进行课本剧表演等。指导学生根据作品和自身的体验设计相应的语言技巧和态势语,反复揣摩,讨论切磋,集体评议。在实践中提高,在提高中得到乐趣,在加上教师时时鼓励性的评价,学生的朗读兴趣会激发起来。

美学大师朱光潜说:“把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骨里。”这说的正是朗读的实质。加强职业中学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会对语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培养学生内在修为,外在能力的一种方法。让朗读之花在中职语文课堂上绽放。

参考文献

[1]钟劲松,罗南征.我国大众农朗读能力缺失的成因[J].文学教育(下).2009,(5):86-87.

[2]谢瑞晨试谈中师语文口语训练[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103-105.

上一篇:论幼师专业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论具象绘画中的形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