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是“折腾”出来的

时间:2022-07-16 03:47:02

经典是“折腾”出来的

上海大剧院出资,联合上海京剧院与上海交响乐团,打造了新版交响乐京剧《杨门女将》;作为上海大剧院13周年庆典演出之一,于8月31日日拉开首演大幕。

这些年,交响乐和京剧的结合并不稀罕。几乎每出新编戏的音乐中都会加入交响配器。《杨门女将》也非第一次交响化,但是这次却和以往的任何一次都不相同。在保留原有唱腔的基础上,对交响乐演奏部分重新谱曲。除了序曲、间奏曲等,交响乐几乎渗透到每一个唱段,贯穿全剧始终。

如此大规模的交响乐介入或许还是第一次,想做成做好是不容易的事。要使严谨规范的交响乐与灵活多变的京剧水融地融合在一起,有很大的难度。在上海交响乐团附近工作的戏迷就听到了;在两个团刚排练时,交响乐和京剧“完全错牙”,几乎天天都在“吵”。

幸好,经过磨合,交响乐团的乐手、指挥与上海京剧院的演员和乐队渐渐习惯了相互之间的配合。在实际演出中,交响乐也尽可能地按照每个演员的唱腔特点,为他们度身定做“配音”,使人隐约感觉到交响伴奏好像也有流派;努力保持着京剧原有的面貌和韵味没有特别大的改变,希望避免交响乐和京剧“两张皮”的尴尬。

近两年,上海大剧院致力于中华传统艺术的保护和推广,也取得一定的反响。传统戏曲艺术雅俗共赏,凝集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保护传统戏曲艺术就是保护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的保护,关系到我国的文化安全。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避免我国的传统文化沦落为某种强势经济和强势文化的附庸,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还要看到,在传统戏曲艺术保护和推广的过程中;不能只盯住它的过去(遗产性),更要看到它的现在(实用性),乃至将来(发展性)。

竞争激烈的世界环境、现代社会,客观上使得现在人们的心态很难再有我们前人的那份淡定;但是,唯其难有(缺乏)就更有必要补充。身处鹰攫狼顾的环境中,就更需要鸟语花香的心灵港湾。

中华传统戏曲艺术有其独特的韵味。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遗产,也是一剂调节抚慰现代人类浮躁心态的良药,更是一个中华民族在世界范围内增强凝聚力的重要工具,是一条中华文明对话世界文明的重要途径。喜爱传统戏曲的中国人不管走到哪里,只要听到这种浓浓的乡音,就会使他倍感亲切。不少到国外打拼的人,逢年过节从国外回来,就会去剧场;甚至会请来剧团,在住处摆上场子,唱几天戏。在国外,他们会组织剧社自娱自乐。同志就说过:“在国外,听到京胡的声音就能凝聚一大批华人。”

但是,如何保护和推广中华传统戏曲艺术?是亦步亦趋追求所谓的原汁原味,还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东汉赵壹的《刺世嫉邪赋》提出:“伊五帝之不同礼,三王亦又不同乐。数极自然变化,”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甚至极而言之,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此,所谓绝对的原汁原味,是不存在的。换言之,传统戏曲艺术的保护、推广和它的改革、创新不应该是对立的。实际上,改革和创新的道路也一直在摸索中。剧中出演穆桂英的史依弘演出前表示:“交响京剧的尝试不是一朝一夕促成的,我们还需要慢慢修改和完善。”“创新,怎么可能一下就成功?我只有试了、花力气练了;我才敢说,这个动作合不合适。”

是的,今天我们奉为经典的原版京剧《杨门女将》就是改革创新的产物。乃至现在舞台上的经典京剧《杨家将》系列,也是慈禧按照清宫大戏昆曲《昭代箫韶》进行改革创新的产物。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有记载,陈德霖为慈禧编的唱词配曲就伤透脑筋,被折腾得够呛。但是,如果没有当初的折腾(修改和完善),也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看到的经典。

从这个角度讲,上海大剧院通过这样一台崭新的交响乐京剧,是在京剧发展的道路上做了一次有益的探索;同时,也为上海大剧院在演出戏曲传统剧目方面探寻适合自己的定位。

相比于其他剧院的舞台,上海大剧院的舞台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因此,新版《杨门女将》根据舞台条件在舞美制作上也进行了彻底更新。在保证传统“一桌二椅”模式不变的情况下,制作方为上海大剧院的舞台量身定做了气势恢宏的道具布景,每一幕的转变都伴随着布景的变化;建筑、家居设计都得到了刻画展现,显著地突出了故事发生在宋朝的时代背景。

近年来,有戏迷对戏曲舞台上的龙套众多,制作豪华颇有微词。认为这违背了传统戏曲简约、精炼、神似、意趣的创作理念。笔者也反对,舍本逐末的形式堆砌;但是如果能在保证戏曲精髓(例如唱念做打)和演出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丰富美化舞台,使之美轮美奂;也未尝不是美事。我们现在惊讶于舞台上龙套众多,制作豪华;殊不知在清朝宫廷的舞台上,龙套更多,制作更精良。有时“跳灵官”竟达32位演员。更有赵翼的《檐曝杂记・大戏》记载:在避暑山庄的清音阁演神佛戏,有时上台的伶人几近千人。

有人会说,那是皇家演戏,花银子如淌海水。其实,无论皇家与否;只要具备了经济基础,把戏演精彩、演热闹也是无可厚非的。譬如《杨门女将》是一个群戏。众女将扎靠,如果执一样的长枪,舞相同的枪花,整齐划一,满台旋转,能够达到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的审美效果;或许今后,这也可以成为经典。就像以前舞台上颇受欢迎的《八五花洞》、观众喜闻乐见的英国的“大河之舞”;其创作原理和这个是相同的。当然,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应该由市场决定取舍。要想成为新的经典,就要培养新的观众群体。相信真正懂行的观众是不会买椟还珠的。

上海京剧院演员阵容齐整。史依弘的穆桂英熔青衣之雍容和刀马旦之飒爽于一炉,胡璇的佘太君唱得高亢饱满。其他演员虽然戏份不多,却仍然演得一丝不苟,如陈少云的寇准,何澍的宋王;就连扮演反派角色的著名武生奚中路在寥寥数句念白中,也尽现雄厚之色。他们的演出使观众感到,新版《杨门女将》的京剧韵味依然浓郁。

遗憾的是,新版《杨门女将》为使节奏加快对剧情进行了压缩。舍弃了原版中很精彩的“比武”一场。或许还有,剧场演出、换装不及的因素。

能否将新版中的“金殿”和“灵堂”合并(原有唱段可以不删),接着加一场西夏王文的戏。设计成:宋营秘不发丧、乘关凭险据守。西夏天天讨战,不果;强攻,不成;于是,诱敌。西夏王文可以卸甲执弓,借鉴《拿高登》的身段。诱敌不成,可以由军师再献计,一面关前屯兵、耀武扬威;一面遣使、压迫引诱宋朝廷议和,增加岁币(西夏兴兵,原为利益)。这样,既展现了奚中路之长才,又便于演员换装。

下半场开始,就可以恢复“比武”。把后面的“探营”和“回营定计”合并成“探营定计”,再适当减少武打。这样,整出戏的演出时间也不会太长。

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宜折腾;搞艺术,如雕美玉,正应琢磨。经典剧目的改变创新离不开集思广益,进一步打磨。

上一篇:成长新体验 快乐有收获 下一篇:红叶题诗寄怨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