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保护性耕作技术

时间:2022-07-16 12:23:47

浅谈保护性耕作技术

摘 要:保护性耕作是在人们意识到农业生态环境逐渐遭到破坏之后,通过实践,逐渐研究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旱地耕作方式。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逐渐修复农业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土壤恢复,增强地力水平,从而达到增产增收、保护环境的目的。本文简述了保护性耕作的定义、我国保护性耕作发展历程及保护性耕作主要技术内容。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定义;历程;技术内容

中图分类号:S23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142

1 保护性耕作定义

保护性耕作的定义在世界范围内有不同的说法,例如:联合国粮油组织的定义是对土壤尽可能少的扰动、地表永久秸秆覆盖、提倡轮作。美国的定义是播种后地表秸秆覆盖率达30%以上,(以30%为界),耕作类型:免耕、残茬覆盖耕作、少耕。欧洲的定义是任何能够减少改变或者消除耕作、避免秸秆焚烧、以保留足够的地表覆盖。从以上的举例可以看出,虽然世界各地对保护性耕作的具体说法不一致,但是其主旨是统一的,即减少对土壤的干扰,保留秸秆覆盖。我国农业部对保护性耕作提出了较为详尽的定义,即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2 我国保护性耕作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引进了一些单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包括免耕、深松、秸秆覆盖等。在小范围内进行了试验示范,但是由于受当时的农业发展水平、耕作技术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这些单项技术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没有得到重视,没有进行推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恚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种类功能的丰富,人们意识的增强,保护性耕作技术逐渐被重视起来,并不断开展开来。

从1992年开始,历经10多年,中国农业大学与山西省农业局、中国农科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共同合作,对农机农艺相结合的保护性耕作系统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并获得了理想的研究成果,证明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应用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可以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进行大面积推广,从而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促进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并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与保护。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与推广,启动了“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项目,研发推广出一批保护性耕作机械,例如:小麦免耕播种机、玉米免耕播种机。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国北方示范推广面积不断扩大,各种推广条件逐渐成熟。

3 保护性耕作主要技术内容

3.1 秸秆与表土处理

秸秆覆盖要均匀,一般秸秆覆盖量以200kg/667m2为宜,秸秆覆盖率不能低于30%,如果秸秆过高,要进行处理。当地表不平时要进行表土处理,表土处理主要是浅松、浅旋、耙地等。

浅松顾名思义,即松土的深度不能超过耕层,是指在耕层以内的松土作业。浅旋、耙地都是在此范围内,不能过深,过深容易破坏土层的稳定性并容易误杀蚯蚓。

3.2 免耕播种施肥

免耕播种施肥就是指在前茬作物收获后,不进行任何其他操作,直接进行施肥播种的种植方式。少耕播种施肥即是在前茬作物收获后,进行简单的整理(如浅松)后,进行播种施肥的种植方式。免耕播种施肥的种植方式对作业要求无堵塞,化肥要施于种子下方5cm左右,以免烧种。

3.3 杂草及病虫害防治

由于免耕或少耕播种,没有进行杂草的清除,针对这种耕作方式,杂草会比较多。因此,防治杂草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中比较重要的一环。防治杂草主要有3种方式:人力除草;机械除草;化学除草。人力除草即在出现杂草后,进行人工拔除,也可以结合表土处理方式(浅松)进行除草。机械除草即是通过采用各种除草机械对杂草进行去除。化学除草,即用化学药剂杀死杂草,要求选择合适的除草剂、合适的时间进行喷洒,化学除草是较适合保护性耕作的,化学除草能够减少对土壤的操作,但是化学除草也有药物残留等不利因素,因此,应该尽可能的研发出一些低残留、低毒、高效的化学除草剂,以利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

病虫害的防治主要是要做好预防工作,可以进行种子包衣、在病虫发生盛期进行预先的药物防治等。一旦发生病虫害,及时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防治,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4 深松

保护性耕作技术要求免耕、少耕,但是,由于各种机械及人畜在田间进行各种各样的农事操作,导致土壤被压实,透气性变差,不利于作物生长。因此,为了疏松压实的土壤,增加土壤透气性,以利于农作物根系的发展,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对土壤进行深松。深松的目的包括5个方面: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透气性;减少降雨径流,减少土壤水蚀;消除由于机器进地作业造成的土壤紧实。

上一篇:关于玉米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技术探析 下一篇:无公害西红柿高产栽培技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