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和谐的城市建筑:论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建筑设计

时间:2022-07-16 10:49:54

创造和谐的城市建筑:论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建筑设计

摘要: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发生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城镇化运动,城市的环境和生活质量要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难以控制,城市建设的急剧扩大与建筑设计的冲突变得愈发不可避免。

本文通过对两个投标方案:惠州市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科技馆设计方案;杭州通信产业园研发中心建筑设计方案的介绍和分析,试图探讨我国当前高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建筑设计手法及思路。

并依此归纳出五点设计方法:1、城市区域功能的混合和多样性:2、城市文脉和独特文化的延续性:3、生态化的城市及建筑;4、城市街区的小型化,人性化;5、城市密度的张弛有度,

关键词:城镇化 建筑设计 和谐的城市 建筑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37(2008)11-0078-06

绪论

20世纪90年代至今,绝大多数的中国城市都在发生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正在普遍经受一场以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为表象,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宏大过程,其速度之快强度之猛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新城镇快速涌现,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截至2007年底,我国城镇人口5v94亿人,城镇化水平44.9%,比1982年的21.1%提高23.8个百分点,25年间年均增长0.95个百分点。预计未来10年~15年,我国城镇化仍将保持年均0.8~1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目前全国有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县级城市369个。

在城市数量增加的同时,城市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至2003年,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从13个增加到49个,50万至100万人的大城市从27个增加到78个,20万至50万人的中等城市从59个增加到213个,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个数从115个发展到320个。

在这场超高速度和超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面前,城市的环境和生活质量变得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难以控制,城市建设的急剧发展与建筑设计的冲突变得愈发不可避免,在一些城市中,城市建成区的面积比十年前几乎翻了一倍。一种超越社会政治和经济现实的过度现代化正在蔓延,狂热而急躁。

为了实现这种爆发式的发展,更为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城市的“旧貌换新颜”,使得有限的地方财政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这场运动表现出十分显著的特点:地方政府在原有城市周边征用大片农业用地,建设“新城”、“新区”。在付出少量的耕地征用费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费、使土地达到“七通一平”后,便开始招商引资。为了聚拢人气和表达决心,往往最先建设的是由政府拨款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大型公共建筑。

这种方式既绕开了旧城改造中令人棘手的拆迁安置及基础设施改造问题,又能实现“当年出形象,二年见雏形,三年成规模,五年基本建成”的城市发展目标。方整的地块,整齐的路网,宽松的规划条件,以及“五十年不落后”的现代化目标,使得这种建设所受束缚少之又少,从而造成今天的中国城市越来越趋向于同质化。“千城一面”,地域性和特有文化的识别变得愈发匮乏。

案例分析

毋庸讳言,如何在这种“缺少限制”的条件下进行设计,如何创作富有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建筑,成了今天中国建筑师面对的首要问题。过去的两年,笔者参与设计的两个投标项目,都尖锐地反应出这个问题:惠州市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科技馆,是在城市新区的中心结合现有行政中心进行建设;杭州通信产业园研发中心则完全脱离开老城进行建设。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试图探索出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中适宜的设计方法。

1、惠州市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科技馆设计方案(附图一)

(1)城市背景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南临大亚湾,与深圳、香港毗邻,是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古代即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称。

惠州在20世纪90年代曾有过较大的发展,当时有“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惠州”的说法,但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碎,城市建设速度减缓。目前的城市虽然山环水绕,但是建筑缺乏特色,缺乏对城市人文和对自然环境的有机延续,与惠州丰富的自然、文化底蕴难以相称。

拟建的惠州市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科技馆位于惠州市江北区的核心区域,是惠州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三座建筑分列市民广场两侧,与已建成的市政府共同构成惠州的行政中心。惠州市民广场是遍布我国大江南北的诸多新建市政广场的一个典型实例,约300m×500m大小,硬质铺地为主,巨大而空旷。

(2)设计构思

文化艺术中心与博物馆、科技馆隔市民广场相望,红线间距超过360m,为充分形成对广场的围合,尽量摒弃周围杂乱环境的影响,设计强调形成沿广场方向的整齐界面,强化南北向的城市轴线。

方案中将博物馆和科技馆作为群体建筑加以考虑,成双“L”形围合,“L”形外侧为简洁的建筑界面,内部为丰富的体型和空间。同时将两馆的内部庭院组织成纵向的水院及绿化体系,形成平行于城市行政轴线的绿色轴线。这样,两个建筑作为整体强化了城市的界面,以群体设计融入城市环境。

文化艺术中心用地是城市的重要交通及景观节点,设计充分考虑沿各个街道的形象,尽量避免过大体量对城市的压迫感和尺度的破坏。艺术中心面向广场方向为简洁、完整的实体立面,与两馆遥相呼应,形成对广场的围合。沿建筑周边布置绿化和水面,创造亲民的小环境。

(3)设计思想

通过对惠州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的深入研究,我们提炼出“水、石、山、院落、文脉”等五大主题,建筑单体设计紧紧围绕其展开,丰富多样,各有不同,统一中求变化。

山:惠州城周围群山绵绵,山环水绕。在设计中我们引入“山”的概念,强调不同体量、不同材料、不同虚实之间的错落有致、有机组合。每个建筑都化整为零,创造“山峦起伏”的建筑意向。

水:惠州城内的“西湖”、“东江”等为惠州的“水”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宝藏。循着“山水文化――山水城市――山水建筑――山水意境”的层层梳理,我们选择了多种尺度及形态的水面,水、竹、桥、粉墙等多种元素以现代的手法刻画出传统文化的意境。

石:我们在惠州的海边见到了许多巨大的石块,在辽阔海天的映衬下,充满了自然的力量。设计中强调体快的穿插和棱角分明的建筑造型,巨大的城市广场仿佛是清澈的水面,建筑则是散落在水面的大大小小的石块,轻松而随意。

院落:中国古典建筑注重院落空间,院落是中国人自我放松的领地,是与自然对话的场所。院落亦能使建筑内部获得良好的采光和通风,调节建筑的小环境。设计中,我们运用了多种形态的院落空间。在优化建筑内部生态环境、降低日常运行费用的同

时,强化了力图寻求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的主题。

文脉:城市街道和建筑的布局往往寄托了很多的故事,有些地方规则,有些地方又莫名地充满变化,小巷、街道、院落、广场、集市、庙宇等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趣味十足。我们将惠州老城的空间布局经过抽象和简化,应用到建筑的平面,立面设计上,使建筑的肌理与城市的文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4)设计小结

惠州项目的设计是在城市的新区延续地域文化的一种尝试,设计中力图使用现代的设计手法来表达传统文化的意境,以求“神似”。其中庭院的设置、小环境的创造、传统纹样的运用,水体和绿化的添加都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思维。

2、杭州通信产业园研发中心建筑设计方案(附图二)

(1)项目概况

杭州通信产业园研发中心项目位于浙江杭州国家产业园,北临滨安路,东为长河路。占地79358m2,可建设用地59920m2,区域内地势平坦,适于建设。功能包括办公、研发、展厅、食堂、生产及试验。

按照总体规划,通信产业园被纵横交错的主次干道划分为整齐的方形建设用地,每块用地约300m见方。目前新城主干道已经基本建成,部分产业用房正在建设之中。

(2)“方圆之涧”概念的引入

方:理性、正直、制度:

圆:感性、灵活、自由;

高科技产业研发是一个创作过程,既需要理性推理和判断,更需要感性的灵感和启发,“方”与“圆”同样重要,不可或缺。

涧:两山之间的水沟。作为杭州西湖著名胜景,九溪十八涧代表了杭州的景观特色。

我们希望把著名的西湖特色山水景观引入园区,为员工营造一个有地域特色、如诗如画的办公环境。

设计中,我们将办公研发建筑与生产试验厂房以方整的矩形柱网展开,布置在基地的南北两侧,强调其高效与实用。椭圆形体量的展厅和员工餐厅,布置在用地东西两侧,柔化矩形体量对视线的冲击,以此形成“方,圆”的对比统一。同时,在“方、圆”之间辅以自然化的景观布局,以涧水潺潺激活中心景观。

(3)设计构思

①总体布局

将高层的办公和研发部分沿北侧滨安路展开,以减少对用地内阳光的遮挡,同时在滨安路形成富有气势的城市景观;厂房部分位于用地的南端,最大程度减少对城市主干道的影响;展厅沿长河路置于办公楼和厂房之间,成为项目的视觉中心,也是主要的人行入口;食堂位于用地东侧,与展厅在空间上形成一条中轴线;在园区中央布置自然化的中心景观,为员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憩空间。

②平面功能

整体平面布局强调实用、高效,又不失灵活、自由,张弛有度。

办公、研发部分的交通核靠近北侧,在南侧形成大尺度的办公空间,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展厅流线围绕中部交通核和采光天井展开,周围是静静的水面和草坪,使来宾如在青山绿水之间感受企业文化。食堂布置在研发和厂房之间,方便不同人流的使用;厨房部分结合后勤广场布置,方便运送货物;餐厅部分面对中心景观,使员工在休闲轻松的环境中享受就餐的快乐。厂房的生产和试验区域采用了12m×10m的柱网,方便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分割空间。

③立面造型

造型设计强调整体感,突出建筑“方”和“圆”的体量,其中工作空间(办公、研发、生产、实验)为“方”形,严谨高效;辅助空间(展厅、食堂)为“圆”形,轻松活泼,整体造型简洁、大方。

设计上追求简洁但不乏细部,突出品位和文化性,用变异的体量和材质的变化创造出丰富的肌理;在形体处理上追求严整的对位关系。使建筑典雅朴素、卓尔不群。

④景观设计

作为复合多种功能的城市集群建筑,其建筑形态应该做到丰富而统一,多样而不杂乱。景观设计充分尊重科技园区的行业特点,从“方圆之涧”的概念入手,为园区营造各种不同氛围的外部空间:理性思考空间和感性休憩空间,创造生态健康、张驰有道的室外环境。

(4)设计小结

由于远离老城区和主要人文景观,杭州通信产业园研发中心项目是在几乎空如白纸的城市新区进行设计。由于缺少外部城市环境的限制,设计者必须从杭州的“山水文化”及项目本身发掘设计灵感,并更多地为项目开发的经济性和后续的使用及运营精心考虑。

设计方法探讨

以上两个实例几乎可以看作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典型案例,它们都是在城市新区内进行建设,惠州项目作为政府工程,更多地承担了彰显政绩的功效,而杭州项目则是当地招商引资的重要举措。设计过程中,有些问题一直深深地困扰着我:什么样的城市才是有活力的、生机勃勃的城市?什么样的建筑才是合适的,仿佛城市中与生俱来的建筑?

作为一名建筑师,从事了建筑设计职业十余年,又走过了许多的国内外城市,我有一个略显偏颇的结论:那就是在中国,称得上建筑学意义上的城市是凤毛麟角的,大量的中国城市带有明显的农业社会痕迹。这直接导致中国城市建设经验的严重匮乏。对比西方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不难发现我们今天的建设与很多成功的经验背道而驰,甚至在重蹈覆辙。

以下五点设计方法,是自己这些年工作和学习中体会颇深之处,也是我们的城市和建筑设计中常常忽略的地方。

1、城市区域功能的混合和多样性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产物,成千上万、千差万别的人聚集在城市里。所以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来看,城市都需要尽可能错综复杂并且相互支持的多样性,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Diversity is nature to big cities)。

反观我们的城市和建筑,处处都在强调功能分区,CBD、金融街、通州居住区,望京居住区……功能单一到近乎刻板,于是人们早上如潮水般涌入城内,晚上再退潮般疲惫不堪地回家,城市设施不堪重负,效率低下。写字楼的职员每天都为午餐发愁,居住区的人们要购物就不得不杀进城去。我们缺少对城市功能混合和多样性的有机融合,缺少对生活丰富性的人性化思考。

2、城市文脉和特有文化的延续

文化对于一个城市就像DNA之于人体一样,是渗透到每个毛孔的独特性,是关于“我是谁”的回答。细数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代城镇、村落,每组建筑背后都有一套独特的风俗和文化,如丽江的纳西文化、平遥的晋商文化,文化为城市注入了生命,赋予建筑以生生不息的活力。

可惜的是,今天,在“发展经济”的大旗下,大量具有保护价值的老房子被迫不及待地拆除,一片片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古城镇、古村落消失了,代之以崭新而平庸的现代建筑,甚至是俗艳无比的假古董,千城一面。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如果不是地名的标识,我们甚至很难区分自己身在何处。

3、生态化的城市及建筑

21世纪的今天,能源的日益紧缺、环境的急剧恶化使得生态和节能在建筑设计中变得愈发重要,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建筑的设计原则取得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

2006年7月1日,建设部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正式实行,按照该标准的要求,“在保证相同的室内环境参数条件下,与未采取节能措施前相比,全年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照明的总能耗应减少50%”。为了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建筑师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4、城市街区的小型化、人性化

中国的新城建设往往从宽阔的马路、巨大的广场和望不到边的绿地开始,道路围合出一个个整齐划一的地块,新建项目就在这些地块中顺次进行。

按照欧洲的城市规划理论,街道是由建筑所界定的,建筑沿着街道形成连续的界面,街区内部自然围合成庭院空间。沿街建筑有着统一的高度,统一的立面处理手法。建筑高度和街道宽度接近1:1,每个街区的大小约100m×100m~150m。

反观我们目前的新城规划,道路变宽了,路网的密度却降低了。地块尺度巨大,甚至超过400m×400m,行走其间,感觉生硬而枯燥,极度缺少人性化的城市尺度。

5、城市密度的张弛有度

每当我们开始一个新的设计,都会先拿到一张城市规划部门批示的规划设计意见书,上面明确规定了建筑的高度、容积率、绿化率、建筑退线、建筑密度等,设计工作就在这些规定的指标中展开。由于一定地区的规划条件基本相同,不同地块的建筑体量和高度往往是单调而缺少变化,于是又一种乏味就产生了。

其实,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应该像中国画一样,要“密不透风、疏能跑马”。中央商务区由于是财富和资源最集中的地方,土地价值最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就应适当提高,充分挖掘土地的使用价值,此时再强调过高的绿化率就不合时宜了。而在城市的以居住为主的地块,就应该强调高绿化率、低容积率的现代舒适生活理念,满足人们的生活享受。

结语

一座建筑永远无法脱离它所处的环境而孤立存在,一个建筑师也永远不能象艺术家那样天马行空地进行创作,建筑要为使用它的人服务,要为它所处的城市服务。所以,建筑师应该从更大的视角、更广阔的范围去思考设计,使得每个完成的作品都真正成为属于这个城市的建筑。

上一篇:设计新闻 第11期 下一篇:三年试验报告:设计和教学实践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