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论视角下的茶文化传播

时间:2022-07-16 10:19:52

信息论视角下的茶文化传播

一、信息论研究

在一定程度上,信息论所描述的信息传输过程与翻译的过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信息的传递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信息通过信道传递的过程,而信道的传输容量总有一定极限,在翻译中这就相当于读者的接受能力或解码能力是有限的。从理论上讲,原文的信息负载,即某一文本所含信息的绝对总量,一般与其信道容量相吻合,也就是原文应适合作者心目中读者的接受能力。但由于译文读者不是“原来交际活动中的一部分”,必然缺少原文读者所具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因而信道容量必然要狭窄得多,译文读者的解码能力相对也就较弱。同时,又因为译者要尽可能从语义和形式两个方面忠实于原文,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知识所造成的理解问题,很容易出现信息传输过载,即信息负载大于信道容量,形成信道堵塞。这样一来,译文信息过载和译文信道容量相对狭窄自然会形成一对尖锐的矛盾。《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由陆羽用古文撰写而成,虽然全文只有七千多字,但是句句精炼,富含深意,字里行间蕴藏着丰富的茶学知识和中国茶文化内涵。对于姜欣、姜怡来说,其母语是汉语,这可以帮助她们很好地理解《茶经》和中国茶文化。但她们没有西方的文化背景,所以在语言转化过程中,对信道容量的控制难免会有一定偏差,出现信息过载的现象。而对于Carpenter来说,作为英语本族人士,他具有西方文化背景,可是在原文的理解上会出现一定的偏差,从而导致在翻译过程中出现难以将原文一些重要的文化含义很好地表达的现象,对读者而言也会形成信息过载。

二、《茶经》中的信息过载及其在英译本中的处理

《茶经》是一本富含大量茶学知识和中国茶文化的茶典籍,且年代久远,其中所蕴含的茶学精华较难参透,更何况要转换成其他语言,所以在《茶经》翻译过程中,难免会造成信息过载现象,主要表现为译者翻译时对一些必要的、但西方读者难以理解的信息缺少必要的解释,或者是在译文中出现太多与原文主题关系不大、对西方读者而言价值不大的信息,造成理解上的负担。但通过拓宽信道容量和删减一些不必要的信息可以使译本更有效地传达原文主题,体现茶学知识和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一)拓宽信道容量

拓宽信道容量是在忠实原文(包括语义和形式)的前提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补充一些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如纽马克所言,“填补语言之间的空白”,使信道变宽,使信息负载与信道容量之间形成新的吻合与平衡,即冗余等值(redundancyequivalent)。众所周知,不同文化背景的文本都有其独特的含义,但这通常会造成非本族人士理解的困难,使这些本是精华的文化不能得以成功传播。而通过拓宽信道容量的方法,增加对文化背景的解释性信息,可以有效地帮助读者理解和领悟。尤其《茶经》是一本融合了大量茶学知识和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历史的经典之作,所以需要译者更加仔细地去斟酌其中所隐含的信息,适当地增加相关信息,使西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为中国读者,我们自然知道五行的含义和其重要性。它包括金、木、水、火、土这五个要素,道家认为而这五种要素又都相生相克,从而达到自然界的统一和协调。在“茶之器”中介绍了风炉上刻的字:“坎上巽下离于中”,并解释说“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按照《易经》的卦象解释,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就是说,煮茶的水在上,风从下面吹,火在中间燃烧,风炉和釜为金,木炭为木,煮茶时,阴阳五行皆备,实际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和谐的过程,所以煮沸出来的茶能“去百疾”。通过与天地万物本是和谐的道家思想结合,陆羽强调和谐思想在中国茶文化中的重要性。结合茶性和自然,就是想通过五行来传达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中国茶文化思想,同时这也是他作为茶人对自己的要求和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更重要的是,这也是《茶经》的核心思想。而对于西方读者而言,五行“fiveelements”在他们的背景文化中并没有如此深刻的文化意义,甚至都不知道是指哪五个因素,所以在这里,有必要翻译的时候,在不影响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增加解释性的信息,拓宽信息容道,使原文的茶文化内涵得以有效地传播。对比两个译文,我们可以发现,姜没有做任何的解释,而Carpenter做了简单的注释,这是非常必要的。

(二)信息删减

《茶经》主要是介绍茶学知识,宣扬中国茶文化,但原文也有不少与中国茶文化和茶学知识无关,只是为了更加清楚地解释一些文字出处的信息。对于《茶经》翻译而言,《茶经》英译本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有效传达《茶经》中所蕴含的中国茶文化和茶学知识,而书中所载的其他信息则是次要的。同时对于西方读者而言,大量无关的信息也会造成他们的理解负担。所以为避免给西方读者造成理解负担,其译本的主题应紧扣中国茶文化和茶学知识这两点,对一些与这两点无关的信息进行删减。对比中美译者的《茶经》英译本,我们可以发现由于他们对原文的理解度不同,造成在对信息进行删减时所做的处理也不同,最后达到的效果也不同。

三、结论

在信息论的指导下,本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译者的《茶经》英译本中信息过载现象,从拓宽信道容量和信息删除这两个方面考察两位译者对信息过载处理方法的差异,发现姜欣、姜怡的译本对《茶经》中所蕴含的中国茶文化和茶学知识了解得比较详细,在译文中可以体现出来,尤其是拓宽信道容量时处理得相对较合理,而Carpenter是西方译者,难免会在这一方面比较薄弱。而姜欣、姜怡作为中国译者在了解西方读者需求方面不是很擅长,所以在删除一些不必要信息时显得不是很果断,相比较而言Carpenter做得比较到位。所以本文认为若要解决《茶经》翻译乃至其他中国典籍翻译的问题,我们应该进行一种合作翻译,即中国译者和目的语国家的译者一起参与整个翻译过程,取长补短,目的语国家的译者作为主要译者,负责译文的写作,决定信息的删减,而中国译者负责解释原文蕴含的中国文化和历史背景,以拓宽信道容量,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借由翻译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本文来自于《宁波教育学院学报》杂志。《宁波教育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金珍珍龙明慧单位: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一篇:引领茶文化互文传承的典籍 下一篇:茶经对茶文化和茶医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