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农村规划地方性技术规范与标准细化的必要性

时间:2022-07-16 09:28:44

浅谈新农村规划地方性技术规范与标准细化的必要性

【摘要】:新农村规划已在全国开展了六个年头,在推进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在编制中也出现了较多的细节问题,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差异大,一套规范难以适应各种复杂的实际情况,因此本文建议新农村规划地方性技术规范与标准早日出台,同时从建设用地、公共设施、道路交通等三个方面论证了地方性规范标准细化的必要性。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规范与标准地方性规划编制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05年我国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正式纳入到国家城乡统筹规划的体系中去,之后全国各地大量展开新农村规划。然而,在规划过程中也面临着技术规范不完整,标准不细致,许多细节问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情况,同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域情况多有不同,因此为更好的指导与落实新农村规划的目标与要求,地方规范与标准亟待完整细化。

一 新农村规划在编制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 国家与地方层面缺少明确的技术性规范与标准

⑴ 国家层面

关于新农村规划,国家层面的技术性规范与标准主要有GB50188-93村镇规划标准,GB51088-2007镇规划标准,GB50445-2008村庄整治技术规范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出台的184号文件。

其中的GB50188-93村镇规划标准是关于村镇用地、人口和公用工程设施等方面的技术标准,而在GB51088-2007镇规划标准出台后,93年版的村镇规划标准同时废止,但新出台标准只适用于建制镇规划,其他的乡规划及村庄规划只得参照执行,这就给规划编制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GB50445-2008村庄整治技术规范是关于村庄安全、防灾、给排水设施、生活用能等村庄整治相关方面的技术性内容,对村庄的公用工程设施方面的整治技术指导有一定的作用,但对村庄的建设规划意义不大。

住建部的184号文件是关于镇(乡)域的规划导则,同村庄建设规划的关系也不大。

⑵ 地方层面(辽宁省)

辽宁省关于新农村规划相关的地方性规范标准仅有2008年由省建设厅的《辽宁省村庄整治规划导则》,本导则主要针对于村庄整治规划的成果深度以及公益性设施的具体安排要求,同村庄的建设规划关系也十分有限。

由此可见,村庄的建设规划的参照标准就只有07版镇规划标准中的下限标准了,但毕竟村庄规划的情况同镇规划相去甚远,一般镇的相关指标与比例同村庄也是远远不同的。

2 全国地方情况差异明显,难以彼此参照

我国南北气候差异明显,地形地貌变化丰富。因而次在制定新农村规划的相关技术标准时很难各地区都适应,所以国家规范只适合在原则层面上制定指导性要求,而真正指导规划编制细节的应该是以省域为单位的地方性技术标准。

3 编制成果差距明显,致使农村地区发展水平进一步拉大

由于规划依据的缺失,中心城市的编制及评审水平由于经验相对丰富往往要好于大多的地方性城市与县城,这样就造成了编制成果中中心城市管辖的地区要比地方性市县严谨得多,这实际上会导致农村地区长期发展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造成发展机会与资源的不公平。

二 地方性规范标准细化的意义

1 规范标准细化有利于提高编制水平

地方性规范与标准的制定往往是集合了全省相关经验丰富的技术与管理人员针对于本省实际情况共同研究制定的,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权威性与可实践性,会有效促进相对落后地区编制水平的提高。

2 地方性规范标准可以使规划更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由于地方性规范既承袭国家性规范的原则要求,又能够针对于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细化标准,因此在实施以此规范为依据的规划时,就会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3 地方性规范标准细化有利于编制效率与审批效率

明确的地方性标准不仅是新农村规划编制的依据,更是规划评审与审批的依据,有了准确的参照,编制的质量与效率以及审批的效率都会大幅提高。

三 地方性规范标准细化的几个主要方面

1 关于建设用地控制

由于辽宁省绝大多数村庄其宅院面积都远远大于其每户实际的宅基地面积,多数农户在其宅基地前后都布置了自家用的菜地,那么如果所有宅院面积全部算入居住用地,则会使人均的建设用地面积过大,甚至超过镇规划标准中规定的140㎡/人的上限,因此在省内的新农村规划中默许的将这类用地暂定为居住种植混合用地(R/E),然后这类混合用地以一定比例算入居住用地,剩余的种植地不算入建设用地,进而使人均指标降到140㎡以下。

然而看似合理的解决办法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根据《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人均耕地2亩以上的村,4口人以下的户,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300平方米,因此在回迁的村民住宅用地中,每户的面积均控制为300平方米。但是根据辽宁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辽宁省的户均人口为2.78人,农村户均人口也不足2.9人,那么按照这个户均住宅用地面积计算则人均的居住用地面积将达到105平方米以上,再按照建设用地的比例关系推算,总的人均用地标准将一定超过140㎡/人。

所以,根据以上的推导,辽宁省有关居住种植混合类用地急需出台明确的用地分类与比例计算标准,以免因为实现140㎡/人以下的建设用地标准,规划时用各种其它方式去平衡用地指标,以致规划成果脱离实际,难以指导建设实施。

2 关于公共设施规划

公共设施用地按照镇规划标准的分为六个类别。这些均是针对于建制镇镇区适用的分类标准,而对于村庄许多分类是不适用的。

首先教育机构用地在村庄仅可能有小学与幼儿园,而由于入学人数的下降,省内大多村庄小学均已合并到镇乡的小学。而幼儿园在许多村庄是没有的,最多是家庭式的小型幼儿园,一般在规划中是要结合村委会、文化站布置的,但是幼儿园占地应多大,多少人口一个比较合理,地方性规范应明确指出。由于村庄的居住方式相比于城市要分散的多,所以城市幼儿园的服务半径同农村地区应是不同的,规范中应明确。

其次医疗保健用地与商业金融用地在村庄中一般都是家庭式的所谓诊所与小食杂店,在规划中是否需要用独立完整的用地布置,或引导其带型发展,其实由于村庄发展的实际情况,这些规划在实施中是很难实现的。

3 关于道路系统规划

道路系统在规划实施中仍然面临着规范指导不明确的问题。首先在现状道路系统分析中,如果以两侧院墙为界进行划分,那么现状道路将宽窄不一,少至3、4米,多至10米、15米,而这样计算下来的道路面积甚至比规划后的道路面积还多。

其次根据镇规划标准,镇区道路分为四级,主干路、干路、支路、巷路,每一级都有对应的道路红线宽度。而村规划中如何应用也是需要明确的,在镇区规划中道路用地仅反映主干路、干路和支路,但对于村庄,由于用地规模相对比镇区要小,道路层级应反映得更为细致,那么巷路级别在村庄规划中是需要体现的,但这又同镇规划标准中的要求相悖,究竟应如何解决,在地方的规范标准中应能够查证。

总结

新农村规划在规划的探索中,诸多的细节问题层出不穷,也给规划工作者与管理者带来不小少的困惑与难题。本文以规划编制者的视角探讨了新农村规划工作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的方向,通过多个角度的论证,说明新农村规划地方性规范与标准及时出台的必要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农村规划将在明确而细致的规范与标准指导下,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建设提供合理而有效的方法,为更多的广大农民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

[2] 李飞,王海民. 中国农村发展的区域间差异探讨. 新西部. 2009.08期

[3] 李强,张鲸. 北京市新农村规划回顾与反思. 城市发展研究. 2010年第4期

【作者简介】 宿海燕,沈阳市建筑设计院,助理工程师

刘禹,英国HBA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沈阳)咨询有限公司,工程师

上一篇:我国企业FDI区位选择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及区位决... 下一篇:住宅工程有关渗漏通病的原因分析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