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勘施工项目的责任成本管理

时间:2022-07-16 07:52:45

浅析地勘施工项目的责任成本管理

摘要:对地勘施工项目,建设施工企业必须把责任成本与项目管理相结合,合理划分核算对象,正确归集成本费用,规范费用分配原则;这样使企业的经济责任制建立在的责任会计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进行成本预测,达到最终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地勘企业,施工项目,责任成本管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深化成本管理改革一直是一个突出而又迫切的问题。现对地勘施工项目中推广和应用责任成本管理与核算谈几点体会。

一、责任成本的基本概念

责任成本是指施工过程中,按照责任者的可控程度所归集的应由责任者负担的成本。通俗地讲责任成本就是按照“谁负责、谁承担”的原则,把可控成本归集到负责控制成本的责任中心的帐户上,一个责任中心以所发生的可控成本之和构成这个责任中心的责任成本,项目部所有责任中心发生的责任成本之和构成了项目部的责任成本。如某责任中心负责隧道衬砌工作,那么在衬砌过程中发生的模板,浇混凝土和拆模板等与衬砌工作有关的发生的可控成本就应该由中心负担。

责任和成本既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又有主次之分。在一个统一体中,成本是责任范围内的成本,责任是成本范围内的责任。二者相互包含有机统一。责任是主,成本是次,只有责任范围明确,成本才能正确归集和校核,先明确责任,后归集成本。因此科学划分责任,明确责任范围是搞好责任成本管理的关键。

二、责任成本管理的历史演变

责任成本管理是西方责任会计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可以说是我们吸取西方责任会计的有益经验,结合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嫁接出来的一种现代化的成本管理方法。

(一)西方责任会计的发展与演变

西方责任会计的形成大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经验管理阶段,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期,西方国家相继开始了工业革命。在这期间,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些资本家和企业管理者为了掠夺更多的财富,已经意识到科学管理、责任的重要性,但那时,主要还是经验管理。

2.科学管理阶段,从19世纪末期开始,以美国泰罗为首的经济学家倡导了科学管理的思想,其核心就是如何使工人提高劳动效率。他认为当时工人提高劳动效率的潜力是很大的,因此,采用了标准化、定额化等管理的方法。

3.现代管理阶段,在经验管理阶段,企业管理者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已经认识到了责任管理的重要性;在科学管理阶段,为了建立工人的责任履行情况,实现了标准化、定额化的管理;在现代管理阶段,更加注重人的因素,充分调动人的内在能动性,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系统程序,并采用运筹学等方法,确定企业的目标,组织、控制、决策等并使之达到最优组合,以实现企业总目标。

(二)国内责任成本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90年代初(1991年)以邯钢为代表的责任成本管理模式出台,其核心思想是“倒逼成本,一票否决”。随着邯钢经验的推广,责任成本管理这一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开始在全国普及。

责任成本管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社会进步产物,是企业先进管理文化的代表,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懂责任成本管理,就是一个不称职的企业管理者,不抓责任成本管理,就是失职。

三、责任成本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一)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

成本核算对象是在成本计算过程中,为归集和分配费用而确定的费用承担者。

1.成本核算对象确定的原则

成本核算对象一般应根据工程合同的内容、施工生产的特点、生产费用发生情况和管理上的要求来确定。有的工程项目无法进行成本核算的主要原因,就是成本核算对象确定与生产经营管理相脱节。成本核算对象划分要合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划分的过粗,把相互之间没有联系或联系不大的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合并起来,作为一个成本核算对象,不能反映独立施工的工程实际成本水平,不利于考核和分析工程成本的升降情况。当然成本核算对象如果划分的过细,会出现许多间接费用需要分摊,增加核算工作量,又难以做到成本准确。

2.成本核算对象划分的方法

地勘施工工程―般应以独立编制施工图预算的单位工程为成本核算对象,对大型主体工程(如某大型金属矿勘探项目)应尽可能以分部工程作为成本核算对象。规模大、工期长的单位工程,可以将工程划分为若干部位,以分部位的工程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同一工程项目由同一单位施工,同一施工地点、同一结构类型、开工竣工时间相近、工程量较小的若干个单位工程,可以合并作为一个成本核算对象。

成本核算对象确立后,所有的原始记录都必须按照确定的成本核算对象填制。为集中反映各个成本核算对象应负担的生产费用,应为每一成本核算对象设置工程成本明细账,并按成本项目分设专栏,计算各成本核算对象的实际成本。

(二)成本核算的科目设置

为了按照用途归集各项费用,划清有关费用的界限,正确计算工程成本,应设置“工程施工”、“机械作业”、“辅助生产”、“间接费用”、“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等科目。

(三)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

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应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的原始记录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物资的管理与清查盘点制度、内部价格制度及内部稽核制度。

(四)费用核算与分配工程成本核算

就是将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根据有关资料,通过“工程施工”科目进行汇总,然后再直接或分配计入有关的成本核算对象,计算出各个工程项目的实际成本。成本核算总的原则是能分清受益对象的直接计入,分不清的需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

(五)对未完工程的成本计算

项目经理应在期末对未完工程进行盘点。按照预算定额规定的工序,折合成已完部分的分项工程量,再乘以该部分的分项工程预算单价,以计算出期末未完工程成本。其公式为:期初未完工程成本+本期发生的生产费用-期末未完工程成本=本期已完工程成本。

(六)成本的均衡性

施工的过程分3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人、材、物的投入有所不同。每个阶段的成本核算也都有其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应多加注意。

1.施工项目在筹建期一般是没有产值的,费用除计入固定资产及福利费以外,其余一般应计入“长期待摊费”科目,工程开工后分期摊入成本。

2.正常施工期间,北方冬季不能施工,但也要有费用发生的应计入工程成本的费用属于未完工程性质,应计入相应科目核算。如果来年开工后,有可靠的价款收入,则当期发生的费用不预结转,待开工后―次或分期结转,否则直接计入当期成本

3.正常施工期间,应对收尾的费用予以充分估计,通过预提费用计入成本。这样可以防止工程先盈后亏,也能保证工程尾工阶段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七)分包工程核算

在实际工作中,分包工程的核算往往是以款项的支付为依据,而不是采取应收、应付制,以免造成成本不均衡。分包工程的利润体现在自营工程中,不包括在整个核算体系内。

(八)成本核算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项目法施工管理模式因其内在缺陷,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短期行为,成本信息失真现象普遍存在,所以应实行目标成本管理。目标成本是预计收入与目标利润的差额,企业的目标利润率应达到同类企业水平;工程项目的目标利润只有达到企业要求的水平,企业的目标才能实现。

四、结语

勘探项目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在勘探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地勘企业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形成了一套符合专业实际、行之有效、具有特色的勘探项目管理方法,培养了一批年富力强、业务精湛的项目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在今后的发展中,勘探项目管理必然还要随着形势的发展进行不断调整,最终更加趋于完善,带来更大的勘探效益。

参考文献:

[1]任泽波,赵连登,沙明元.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与控制[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6.

[2]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丛书编委会.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迪尼斯著.石油工业会计核算―原则程序和问题[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贵州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上一篇: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初探 下一篇: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与控制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