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个人的内心感受

时间:2022-07-16 05:39:36

【前言】珍惜个人的内心感受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珍惜个人的内心感受

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书坛风气的推移,流行书风此起彼伏。从正面的角度看,只有学书者众,才能蔚成风气,并逐渐地推移、迁变。当今学习书法的人数、书法活动的次数、规模都远远超过了这个时代的其他时期,尤其是带有竞技意味的活动对书风的迁变更是有着极大的影响,想在竞赛中拔头筹的一大批人,想方设法寻找战胜他人的法器,书风不能不喧沸起来。从负面的角度看,大家想法一致了,也就共性多、个性少,并浑然无觉而乐此不疲。

书法学习是一种非常个人的行为,尤其是书法创作,整个构想、实践过程无法与人合作,全然是个人行为的体现,按常规是完全可以有强烈的个性展示的,可以不受他人的控制和引导,我行我素,不拘一格。其实并非如此简单。一个人是生活在特定时代背景之下的,无法超越他的背景而存在。那么,他的学习、创作也就理所当然地要显示这个时代的特点,受到时代审美趣味的渗透、影响,也就使个人的行为不能充分地体现个人的特点。宋人吴子良认为:“不蹈袭最难,必有异禀绝识,融会古今文字于胸中,而洒然自出一机轴方可。”可见,个人风格的体现本身就是一件难事。

在同一个时代,创作出与其他书法家不同的作品,是每一个书法家的理想。即便学书自古人始,又有谁乐意体规画圆,准方作矩,终为人之臣仆、屋下架屋?尤其是当代社会中人,表现个性是很强烈的愿望,内心也极力地要与他人拉开距离,自开堂奥,尽削前规。可是,为什么作品面貌又如此相似、相近呢?我认为是可以找出一些原因的,这些原因如同空气弥漫在我们周围,被我们悄然接受。譬如对书坛场景的过于关注。关注书法和关注书坛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范畴。关注书法会使人注重书法本体,研究书理、琢磨书意、品味书韵,它的走向是广阔的书法史和大量的古代书法作品,从中攫取精华和教训。在这个广大和漫长的空间和时间里,在纵向的对比中,宏观建构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使书法家在审美中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目的性,开展积极的思维,为了长远而学习、创作,而不是只关注于眼前的暂时需要,计较于一时得失。这样的书法家由于主旨远大,也就决不会拘泥于当下之取舍了。关注书坛则不一样,视线较窄较近,尤其是当代书坛,人们都在关注什么呢?无疑是书坛有什么比赛、什么展览、如何加入中国书协、如何让自己得到别人重视,最终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竞技者。书坛看起来热闹非凡,人多势众,创作却大多为了一个目的――获奖成名。这就不免浅显一些,单薄一些。有人几十年一直沉醉在这样的情结里出不来,对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也就只剩下参赛参展这个目的了。获奖是需要套路的,套路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下的共同形成、认可,其中就包含了共同追求的表现形式――某一种书体、某一种书写形式、某一种包装形式。每一次活动结束,获得高等级奖的作品都会为人充分审视,找出获奖的大致缘由,然后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调整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接近获奖作品,以期获奖。这样的关注是皮相的、一时的,也就相互蹈袭明显了。如果一个人不太关注书坛场景,也无意于书坛的是非,那么他完全是无动于衷的,我手写我心,始终都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学习、创作,于卿何干?这样看起来似乎落后于书坛潮流,很孤独、寂寥,很不合群,却完整地保存了一己的审美。这样的书法家当然很少。人人都想成为书坛潮流中推波助澜的一分子,对于时髦书风乐于迎奉,且未做深入理性的思考,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本意在与人相异,不料却千人一面。当创作生存成为一种追随的本能,创作生命也就只是一个徒具外表的躯壳了。所谓参展的次数、获奖的次数――在书法家的介绍中我们会见到一长串这样的数字,似乎很有成就感,可是要说个人的风格,却都难以有深刻的印象。明代哲学家曾提出“本心”说,认为人是有本心的,如建功立业、置办田宅都是本心的作用。如《儒林外史》的严监生,生前爱财,临死仍爱财,两根灯芯太费油,必去掉一根。这种本心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不一致的。而如一个人喜爱王铎书法,学而不懈,这就是本心。在另一场流行风来时,如果弃王铎而逐时新,便不能称为本心了。没有本心的书法家是不可能深入的,如同一堆没根的浮萍,任风东西,风向就是他的审美方向,在不断追随中,字形字势不断转换,就是看不到自己某些相对沉积下来的特征。这一部人的存在自有其道理――书法家是多种类型的,是丰富多彩的。

风格的形成是一件不易之事,如果一个人只是关心书坛如何如何,那么,他怎么有时间来关注个人的内心感受、珍惜个人的内心感受呢?人的生命运动,如果从生理学的角度看,是需要根据自己的生理特点来生活的,从个人出发得以与外界交换能量,达到吐故纳新、达到运动平衡,而决不能照搬他人的生活模式。但人的生命又与一般动物不同,他有高贵的精神生活,艺术就是人们追求高贵精神生活的最佳形式之一,甚至,一个人的精神就长久寄托于此。一个书法家,要以书法作品来和社会对话,同时也要表达与众不同的见解,那么,他就必须有自己深刻的体验,而不是被动地照搬他人的某些见解。每一个人都认为学古人法书为不二法门,但体验的角度、深度多有不同,那么,最要紧的就是使自己深入,做到细致、敏锐的体验。书坛的人事完全可以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因为有许多信息不仅没有积极效应,反而给人以干扰,虽多亦奚以为?何不以宣郁而达情,犯不着担心自己赶不上潮流而落伍。一个倾心于学习经典的书法家是不会落伍的,他不像流行书风的书家们行于面上,而是沉潜于下,他的体验越深刻、越细致,也就离流行书风愈远――一个人沉湎于自己的书法世界里,珍惜自己任何细微的感觉、领悟,这是何等快乐的事。北齐颜之推认为:“今世相承,趋末弃本,率多浮艳。……放逸者流宕而忘归,穿凿者补缀而不足。时俗如此,安能独违,但务去泰去甚耳,”今日读之,能不惊醒。可以这么说,只有等到一个人不再热衷于外在的活动了,真的“去泰去甚”了名利之心,他才可能落实在自己身上,为自己而学习、创作。

当然,并不是说不追求流行书风者就能够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毕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但是有一点是我们必须倚重的,书法家必须建立独立的审美、实践活动机制,寻找与自己情性相投合、默契的那一种风格并努力为之。那么,至少在书法语言表现上会与他人拉开距离,显示出独立思考的那一部分成果。

上一篇:“跟风”何时见终结 下一篇:豪情万丈 文心溢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