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情万丈 文心溢群

时间:2022-08-19 03:05:06

谷国伟(以下简称谷):张主席您好!去年12月18日,您举办了“翰墨心源――张学群行草条幅作品展”。此展很低调,一反常规而没有举行开幕式。但是在网上,大家对展览的评价很高。举办这次展览您是怎么考虑的?

张学群(以下简称张):这次展览也不能完全说很低调。办展览,我认为一方面要有文化、讲学术;另一方面,办展览不能太累,不能太程式化,还是应该做到愉快、活泼。所以,我就一直在考虑,寻找一个与展览特点相协调的展览形式。正因为如此,这次展览没有举行开幕式,但此展不举行开幕式比举行开幕式的效果还要好。举办开幕式显得很机械、很单调,让人感觉很累,我是想创造一种休闲、轻松、和谐、愉悦的展览氛围。展览的名字叫“张学群行草条幅作品展”,展出的作品全部都是行草书,作品形式全是条幅,装裱得也非常活泼。这种不举办开幕式的方式,与整个展厅、作品的形式、内容非常协调。展览的这一目的我认为是完全达到了。当安徽省文联书记处书记、省书协副主席吴雪宣布“‘翰墨心源――张学群行草条幅作品展’现在开幕”之后,观众可以在展厅里随意地看、随意地谈、随意地评论,没有程式、没有框框、没有约束,大家感到非常轻松、自由,快意无限。

举办这次展览,也有一些具体的考虑。一是我最近一段时间创作心境非常好,创作了不少自己感觉得意的作品,应该通过一定的形式来反应这一时期的创作状态。二是去年十一月份,我调回省城工作,工作的调动对我来说是一个转折,也应该对自己的书法创作进行一下回顾,同时也能促进自己产生一些新的思考,为今后开辟新的路径做一些铺垫。三是去年上半年,我出版了一本作品集――《张学群书宋词行草条幅作品集》,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是80件行书,下册是80件草书。这本作品集出版后,各方面反响都不错。这次展览的作品,全部是作品集里边的宋词内容,只不过是重新创作的,但我觉得这次展览作品较作品集作品提高了一个新的层次。作品集不能直观反映作品的原貌,也不能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举办这次展览,就是想通过这一方式更好地听取大家的意见。四是想通过这次展览创造一种新的展览形式。这次展览一部分行书,一部分草书,全部是条幅,写的都是宋词,将这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又不举行开幕式,创造了一种和谐、愉悦、高雅的展览形式。

谷:本次展览的主题是“翰墨心源”,从这四字可见书法在您心中占有很重的位置。您认为本次开展的亮点是什么?

张:本次展览的亮点可以用“新”字来概括,或者说比较新颖、新奇,给人耳目一新、别具一格的感觉。给人这种感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作品的形式新。作品形式都是条幅,条幅虽然是比较传统的形式,但这个形式与创作的内容、装裱的形式、展厅布置融合在一起,显得并不呆板,既整齐划一,又新颖别致。

二是装裱的样式比较新。这次装裱,主要运用了黑、白、红三种色素,同时使用了一些花布,三种颜色变化组合,幅幅不一样,很有新颖感和冲击力。

三是去年我刚好53岁,展览共展出了53件作品,代表了我53岁的人生历程。可以说,展出的53件作品,虽然都是条幅,但件件都不雷同。

四是展厅布置比较新。整个展厅内外布置元素是统一的,背景板、前言、作品的装裱、宣传牌、展标、展签等,凡是涉及展览的一些元素,全部都用三种色素构成。置身其中,给人一种非常轻松、愉快、活泼之感。

五是邀请嘉宾的方式比较新。本次展览邀请嘉宾没有刻意邀请领导,也没有刻意邀请名家,都是大家互相通知的,也没有邀请当地媒体。也正因为如此,大家自愿而来,在一起交谈得也非常轻松愉快。

谷:以前的展览方式往往是只注重前期准备作品,展览前一张挂就行了,您除此之外还对展厅进行了一番精心策划。

张:此展的展厅布置只是利用了六面墙,拐拐角角全没挂作品,显得非常整齐、美观,就像仪仗队一样,即庄重,又活泼。

谷:对展厅本身进行策划可能也是以后展览的一种趋势,举办开幕式是劳民伤财。效果也不一定好。

张:我这次展览给人的感觉就是精心策划的,其实从展览动议到展出也就半个月时间。展览需要策划,给书法穿西服、着盛装。此次展览的策划设计很成功,显得非常活泼、非常精巧。

谷:您对展览的精心策划,也是本次展览成功的关键点所在。您既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也是一位成功的政府官员,更是安徽省书协的掌门人。有人把您将“一个颇有政绩的地方官”和“卓然有成的书法家”叠合为一个综合形象。作为安徽省书协主席,您曾策划、参与了一系列重大活动,并在打造书坛皖军、推出安徽书法人才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张:2007年安徽省书协换届,我被推举为书协主席。书协主席一职,既是对自己的综合肯定,更是一种责任。上任以后,我有荣誉感,但更多的是责任感和使命感,甚至是危机感。也正因为如此,安徽省书协工作推进的力度比较大,开展了不少有创意、创品牌的活动,这些活动在全国都产生了良好反响。应该说,近些年安徽书坛在全国的影响力在逐步扩大,位置在逐步前移。我们每年都有好的创意,每次活动都有新的亮点。这种良好的局面和所取得的成效,是安徽书界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安徽省书协主席团共同奋斗的结果。我作为主席,也做了一些工作,参与了一些策划。

安徽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省份,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作为书协,在文化强省建设当中,如何发挥作用,是我一直思考的重要问题。也正因为如此,安徽省书协的发展目标,就是要打造一流书协,努力开创和谐繁荣、有为有位的新局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努力推进书法事业的大发展;以创作为中心,不断提高创作水平。要发展,就必须有保障,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保障。为了更好地做好人才保障,我们提出了“打造书法皖军”的重要战略,在人才培养、后备力量建设、领军人物的塑造等方面下更大的功夫。除人才培养外,我们还注意挖掘安徽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历史人物品牌。去年下半年我们和中国书协一起举办了“邓石如奖”全国书法作品展览,计划今年三月份由中国书协组织评委会进行评选,五月份在合肥举行隆重的开幕式。

此外,为了推动安徽书法事业的发展,我们还积极整合社会力量,使社会资源为我所用。可以说,安徽的一些企业对安徽书法事业支持的力度非常大,我们现在搞活动不完全是缺钱的问题,最主要还是创意的问题。目前,安徽书法的发展状况很好,很有活力,也很有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没什么问题。

谷:您学书起步于什么时间?

张:我自幼习书,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大学进入了自觉的学习阶段,也就是说,在大学真正把书法作为艺术来追求。

谷:您是一位有责任心的主席,在您和主席团的努力下,安徽书协一定能成为全国一流书协。您的书法创作,可谓诸体兼擅、博涉多优,但我认为您成就最大的书体在行草书。从多年前看到您的作品到目前的作品,变化很大,说明您一直在求变。您的行草书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展示出了深厚的传统功力,有着 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视觉效果。请谈谈您的行草书风格形成的轨迹。

张:我学习书法,按书体的轨迹来说是这样的:最早是先写行书,那时候买不到古帖,印象中是我上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买了一本现代人写的的诗词,后来又买了一本周慧君的行书字帖进行临摹。后来意识到光写行书不行,必须从楷书入门,后来就学柳公权、颜真卿的楷书,然后学魏碑,特别是对《郑文公碑》下了几年功夫。之后,我又学篆书、隶书。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特别是学习篆隶的过程当中,我始终没有忘记行草书的学习,尤其是草书。可以说,草书贯穿在我学习书法的整个历程中。

在上世纪80年代,我追求的风格是大开大合、长枪大戟,非常崇尚古人所说的“疏可跑马,密不透风”,追求对比和变化,似乎带有一种时风性质。到上世纪90年代,我意识到仅仅追求这种风格是不够的,因此在风格的追求上有了转变,主要是追求苍茫大气、古涩淡雅。在笔墨效果上也做了一些探讨和研究。进入新世纪以后,我追求的是一种中和、含蕴、萧散、飘逸的书风。

我认为,不管学书怎么学,最终还是要归结到中和之美,要广泛涉猎,厚积薄发。也正因为如此,上世纪80年代我取法的对象,主要是于右任、《平复帖》等;上世纪90年代我取法的对象主要是王铎、傅山、黄道周等;进入新世纪,我主要取法“二王”,文征明、祝允明等。这个过程,也反应了我个人书风转化的过程。下一步,我还准备在临帖上下些功夫,在取法上,想选择一些大气、豪放的古帖进行临摹。不断进行收放的调整,这样对自己的创作有好处。

谷:您的书风很明显地分了三个阶段,可以说,每位书家每个时期对书法的认知不同,在取法上也会发生转变。关于书法风格,有人强调要进行自我塑造,还有人建议要自然形成。目前您的这种书风,是有意打造的还是无意而为的?

张:在有意无意之间。在总体上,我认为没有必要过早地形成自己的风格,风格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你不想形成风格,只要临学到位、表现到位,个性也会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过早地形成自己的风格,很容易结壳、容易作茧自缚、容易自得其乐,甚至容易形成唯我独尊、狂妄自大。只有不断地变化,不断地提升,才有活力和动力,才能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前行。所以说,风格的形成是在有意无意之间,确实没有必要去刻意形成什么风格。

谷:陈传席先生曾评价您的作品“正大气象与骨秀之气兼具”,这个评价还是非常到位的,您的审美理念是什么?

张:我的审美理念是“雅俗共赏”。书法只具备雅不行,俗了更不行,要在雅俗之间。作为创作追求的目标,作品既要让行家点头、也要让大众拍手。所以,要做到雅俗有度、收放自如。你可以在某一阶段追求雅的元素,你也可以在另一阶段追求稍微俗一些的东西,但总体上一定要做到雅俗结合。

在这种审美理念的指导下,我在创作的大效果上追求一种正大气象,让人一看有气势,但在作品细节的处理上,也就是细观作品的时候,要让人感觉很雅致,有骨秀之气。我目前的作品还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不过我是按照“正大气象与骨秀之气兼具”这个审美理念去创作的。

谷:书法创作古人追求在精致之中求变化,技法相对于书法而言,是初级阶段所追求的,技法的完美是伴随书法家终生的一个追求,境界是靠在读书临帖中不断学而思、思而学逐渐加深的。书法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和人的学养是密切相关的。

张:你说得很对。技法好学,境界、眼界难得。书法玩到一定程度,实际就是在拼修养。有的人作品没有档次,上不了境界,不是技法不行,而是修养不行。认识达不到一定的高度,作品的品位就上不去。要想让自己的作品上档次,唯一的途径就是多读书、多交友、多思考、多感悟,在自己的思维品位、思想境界方面下功夫。如若一味地讲技法,可能到头来只能成为写字匠。开始学习书法的时候,技法是必须要锤炼的。但到了一定程度,仅仅简单停留在技法上,是表面的,是浅层次的,必须要在思维新颖度、视野宽度、把握能力等方面进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好的书法作品。

谷:您如何看待传统和创新的关系?

张:关于书法传统,我过去曾专门写过文章,讲到什么是传统,我们如何对待传统,如何把握传统,如何创造传统等相关问题。我认为传统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式的。平时所说的传统,主要就是临摹古人法帖、学习古人的书学思想等。我认为,传统是死东西,传统要学,不学传统肯定是不行的。但学习传统仅仅能解决基础问题,不能解决个性化问题。所以,要把传统学活、学到位,就要进行创新。创新是一条河,是把握传统的活水源头。我们现在创造的被时代认可的创新作品,就是未来的传统。所以,必须把握传统和创新、传统和时代的关系,既要继承传统,又要跟随时代,创新传统。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这才是正确的道路。

谷:当代书法创作、理论研究都存在着很多浮躁。书法重形式,轻内涵;理论研究重表象、轻内容,重提口号,而轻创作实践。您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我的基本看法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书法发展的三十年,理论和创作都有了新的发展,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书法创作方面,成果主要表现在经过三十年的书法热潮,形成了不少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时代感的书风和书法作品,这一点不可否认。古代有古代人的精彩,现代有现代人的审美和优势,既不能用古来框今,也不能完全以今来评诂。在理论方面,我认为最大的特点是现代的书法理论运用了不少其他学科的新理论,出了很多成果,拓宽了书法理论的视野,使书法理论很系统、很丰富,有些很精彩。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伴随着一些负面的东西,正如你刚才所讲,创作方面太浮躁,重形式而轻内涵,一味地强调冲击力、时代感,给人一种表面化、浅层次的感觉,特别是不少创作、不少书风、不少作品缺乏古雅和古趣,与古人距离拉得太远。在理论方面,重表面、缺乏深度的挖掘,尤其是不少所谓的理论家,用西方的理论机械地来套用中国的书法理论,提出许多玄而又玄的空泛口号,让人弄不明白,内容也让人看不懂。许多文章读下来,让人感觉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些都是我们书法创作和理论的缺憾。

谷:作为一名政府官员,每天要面临很多的工作和应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进行书法创作,时间上您是如何协调分配的?

张:自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我都是在比较忙碌的岗位,特别是后来当了领导以后,工作更加繁忙。我有一条以一贯之的原则,就是在工作的时侯从不写字,也从不谈书,创作全靠业余时间。我认为,从政不耽误书法创作反而有促进作用。从政任务比较重,时间比较少,怎么办?我是靠两个字,一个是“挤”,一个是“焊”。“挤”就是挤时间,每天早上起早一些,中午少休息一会儿,晚上少应酬,周末处理完工作,基本上都在家写字。作为行政领导,剩余的时间比较零散,就靠“焊”,把零碎的时间焊接起来构成大块时间。另外,我也注意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工作和书法的兼顾、临帖和创作的兼顾、各种书体的兼顾、创作和理论的兼顾等。有时候在车上,思考一下书法创作问题,有不少书法方面的观点都是在早晨、休闲、出差的途中形成的,然后再找时间形成文章。我认为统筹兼顾是学习书法很重要的一个方法,专门从事书法的人不一定就能成功,把书法作为业余爱好也不一定不能成功,关键在你怎么驾驭、怎么统筹。

谷:您不追流俗,保持一种平淡、平和的创作心态,这点非常难得。

张:是的,我目前的创作心态比较好。在目前的环境下,保持一种平静、平淡、平和的心态非常重要,很难得,很可贵,这也是我极力追求的。在创作实践中,要想创作好的书法作品,根本问题不是技法,而是心态和心境,所以我在追求这种平静、平淡、平和的创作心态。我感觉这种心态与我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我是学哲学的,学哲学的人容易形成一种超脱的心态,这种超脱的心态容易表现为平静、平淡、平和,用这种心态去对待创作、对待社会,包括对待自己的职业、名誉、地位等方面,会超迈无限。另外,我在不同岗位所处的工作环境都非常好,大家对我非常友好,工作比较顺利,领导也比较关心,这种工作环境也促使我这种创作心态的形成。此外,我的夫人、孩子非常支持我的书法事业,没有家庭的干扰,得到的都是支持。

所以,我认为,要搞好创作,一定要在净化创作心态上下点功夫,不能让自己的心态干扰创作;相反,要通过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状态,促进创作。

谷:您的这种心态,必将昭示着您取得更大的艺术成就!新年了,恭祝您新年快乐,诸事顺绥!

张:谢谢!

上一篇:珍惜个人的内心感受 下一篇:《伯远帖》释文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