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风”何时见终结

时间:2022-10-07 07:06:37

书法风格的弱化和趋同现象,简言之就是一种“跟风”现象。这种现象从上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至今尚无衰竭之势。那么,“跟风”现象难道会永无止境地活跃下去么?就目前情况来看,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然而,如能得到一批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跟风”现象也并非不可走向历史的终结。

努力之一就是从国展做起,届数由两年一届改为五年一届。已有的国展基本上都是两年一届,但把不同类型的国展算在一起,常常是一年之内就有数种蜂拥出场。这么多的展览,参展者只能疲于奔命,把一些不成熟或尚在探索过程中的所谓“作品”送展。由于当下社会交往便捷,大家在短时间内的思考容易趋同,反映到书法创作上便是盲目地“走”向某种单一的路子――从作品幅式到临仿对象、从文字内容到审美趣味。鉴于此,至少要把国展改为五年一届,而且规定,参加过国展A的作者不得参加国展B与国展C,或参加过国展B的作者不得参加国展A与国展C,对参加国展C的作者要求也一样。这样,有五年的时间间隔,又加上三大国展的分流,搞书法的人才会沉下心来探索自己的风格样式,并且有更大的机率把自己的个性化风格成果在国展上予以亮相。说句实在话,现在的国展太频繁了,大家看到的都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作品成千上万,但没有一件能被时人记住,更不要说被后人、被历史记住,把它们统统作“废纸”处理固然有点过分,但它们的存在不能推动中国书法的发展却完全合乎事实。本来,频繁的各种类型的国展已让广大书法作者无法安心案头作自己的风格追求,又加上各大省市以及大型企业出资举办的名目众多之全国性展赛,更使得书法作者的心态浮躁再浮躁,有的甚至把自己的所有时间与精力都放在“应付”各大全国性的展赛活动上面。他们当中,幸运者可侥幸入展获奖,每年挣个数千或数万元奖金,但绝大多数都不得不失望至极:展也没入上、奖金也拿不到,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又错过了在其他方面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良好机遇。事实表明,展赛的频繁举办,受害者是广大书法作者,赢家则是那些举办者,举办者通过办展,可以叫政府财政拨款、企业赞助、作者交评审费,花销虽然不小,但肯定会留下一大笔中饱私囊。所以,只有等到党和政府的反腐败真正取得成效之时,把展赛办得少一些(比如五年之内书法作者只能看到一次全国性大展大赛),我们的书法“跟风”现象才会走向终结。

努力之二就是从各大展赛评委做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把不同风格样式的好作品选出来,并且让它们入展、获奖,各展风姿。评委是展赛活动的指挥棒,直接操纵着参加展赛作品的命运,可以说,某种展赛是什么样子,最终是由评委决定的,即有什么样的评委,就有什么样的展赛面目,就有什么样的作品入展并获奖。有的展赛评委,特别是“全国展”和“中青展”的评委,核心人物往往十多年甚或二十多年都不更换,太不正常了。要知道,评委长期这么固定,会必然诱使参加展赛的作者“压抑”直至“放弃”自己的个性化风格探索,而直接把核心评委的书风作为临仿对象,投其所好,以增加入展获奖的机率。从已经发生的事实看,那些获奖专业户,除个别者因与核心评委关系特殊个人书风受到“保举”外,大部分都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个性追求,而同核心评委的书法路数“高度一致”,甚至有极少数者直接“克隆”核心评委的书法作品。假如我们的评委能从发展中国书法的大局出发,面对所有参展参赛作品一视同仁,不管作者是谁,不管风格呈何种面目,只要达到相应艺术水准就准予入展、获奖,那么,我想,要不了三五年,参加展赛的作者都会潜心营构自己的带有个性印记的作品,并把其中较为成熟者交到评委面前。这时,只有在这时,我们才会看到“跟风”现象的终结。遗憾的是,现实中的展赛评委,绝大部分都心胸狭隘、审美眼光低俗,在他们看来,纵然参加展赛的来稿本来百花齐放,但那些不合自己路数者一律“枪毙”,入展、获奖作品都得成为我评委大人追求的体现。否则的话,“中青展”我们又怎能看到“流行书风”的招摇过市?“全国展”我们又怎能看到新“二王”书风的十多年之笼罩?过去的展赛评委现在都成了老资格,要改变他们或劝他们主动改变自己,看来都是不现实的,即是说,要把各具风格的作品选出来,使各大展赛真正杜绝“跟风”现象,指靠老评委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怎么办?说来也很简单,就是把那些心胸狭隘、审美眼光低俗的老评委统统撤掉,再把那些具有开放胸襟、能容纳百家的新人充实到评委队伍中来。一旦所有展赛的评委都做到面目一新,那“跟风”现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走向终结,各种展赛的风格就会真正地实现多样、多元,并进而体现不同书法作者的创造性追求。

至于努力之三,我的想法是,书法作者当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创作出高水平的有个人印记在内的书法作品。说一千道一万,参展参赛作品毕竟是前提,如果所有参展参赛作品都是一个样儿、都是“跟风”式的东西,那十年一次展览或者评委再心胸宽广也无法让展赛实现多样化的面目。所谓提高素质,与书法创作直接相关者,无非就是提高技法素质、审美素质与文化素质。三大素质,技法素质处于基础层,它是一个书法作者进入创作领域的初步保证。有人认为,技法素质的提高很容易,其实并非如此。一个书法作者要想真正拥有过硬的技法素质,没有数十年的苦心摸索是绝对不可能的。千万不要以为把毛笔字写漂亮了,就具备书法创作所必需的技法素质。就作品而言,有技法素质在内就能拉开它与一般毛笔字的距离,进入“艺术”范畴;而其中看不到技法素质显现,它就只能归属于“实用”范畴。技法素质的核心是要掌握一系列的笔法技巧,其次则是掌握墨色浓淡变化与空间开合构筑的技巧,当这三方面的技巧都熟练了,我们的书法作者也就有了过硬的技法素质。接下来便是要提高我们的审美素质。一个进行书法艺术创造的人,其实就是进行独特审美创造的人。搞艺术的人不懂审美,无异于失去自己的眼睛,其结果只会是三个字:瞎折腾!所谓审美,一点儿也不神秘,就是我们必须一遍又一遍地观赏并分析从古至今的书法经典作品,弄清楚它们为什么是美的以及美的构成何在。只有多看经典作品,把经典作品作为标准、作为榜样,我们才可确立正确的书法审美观,提高自己的书法审美素质,而不会把丑的、不好的东西当成美的、好的东西去欣赏或模仿。还有,多看多思考书法以外的其他艺术经典作品,也能帮助我们书法作者提高审美素质,让自己的审美眼光不断从较低层次跨入较高层次。过去,由于道家审美境界一直被人们视为最高审美境界,故尔,过于平实、甜媚的审美境界都不大为大书法家们所追求,但在多元化的今天,除道家以外的审美境界也值得我们去探胜,不过,任何一种审美境界都要做到戒俗、脱俗。最后,再来说说必须提高文化素质的问题。对书法作者来说,文化素质是保证走向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一个书法作者只有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他才有可能成为大书法家。说起文化素质,一般人总会想到要多读书,这自然不错,但这只是一方面,即是说,纵然做到了多读书,也不等于就具备了合格文化素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有许多学子为了考大学、考硕、考博,读过的书可真不少,然而就是缺乏“应用”、缺乏“创造”,都是书本上的“死”知识,于文化素质何干?但把多读书引向活运用,并以之为基础进行新的知识创造与创新,就能做到提高文化素质。除了多读书,我想提高文化素质还在于积极介入社会生活,“读”懂社会这本“大书”与“活书”,讲诚信,讲宽容,不把眼光始终盯着世俗化的名与利,而坚持做于己于人都有意义的事。我们看到,有的书法作者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他的人品实在太差,甚至差得令人不齿,比如为了当获奖专业户,竞把某核心评委当做自己亲爹般地侍奉;为了当上某级书协主席、副主席,竟大胆挪用巨额公款为自己铺路;为了占有女色,拼命保举主动向自己贴靠的“美女书家”,等等。这些人,都是文化素质极低的人,纵然技法素质与审美素质过关,他也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更不要说“名家”或“大家”了。所以,我们书法作者的素质培养,一定要三管齐下,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德艺双馨,以彻底杜绝“跟风”现象。

以上,我们从展赛、评委、作者三个角度谈了让“跟风”现象走向终结的设想。然而,这些设想只能代表笔者的一厢之愿,因为展赛谁都不想少办、老评委谁也不想退下、书法作者亦极少愿意耗费漫长时间提高自己的三大素质。既如此,“跟风”现象恐怕还得继续活跃下去。令人欣慰的是,当下书法作者中,仍有一批甘于寂寞者,从不以参展参赛为虑,只在默默中凝铸自己的个性化风格,肩负着承传中国书法的历史重任。

上一篇:谈谈我的古玺印创作 下一篇:珍惜个人的内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