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父母该如何养育“独二代”

时间:2022-07-16 03:09:45

独生父母该如何养育“独二代”

2014年10月,浙江省宁波市一位中年男人拿着一张70万元欠条、吃住开销费用清单10万元,状告自己的亲生女儿“啃老”:外孙女两岁了,女儿在家蹭吃,每天玩着电脑等开饭,吃完走人。有一回,女儿因为嫌弃他给外孙女买的衣服太丑,还埋怨了很久。

2014年9月,有媒体报道,黑龙江省一名独生女因从小娇惯懒惰,不洗衣服不做饭,虽然有了孩子,却在4年内离婚两次。第一次离婚的原因是,丈夫发现家里多日未倒的垃圾桶里,竟然爬出了蛆虫。

这或许是少数极端案例,但一些独生父母难以独撑小家庭的“啃老”现象确实存在。

独生父母,即独生子女成长为父母。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一代,已相继进入而立之年。他们已经从孩子变成父母,从“小皇帝”成长为“监护人”。如今,随着第二代独生子女出生,由第一代独生父母养育的第二代独生子女的家庭,在未来10年将超过1000万个。有人担心,80后独生父母是缺乏担当、缺乏责任的一代,他们如何教育自己的下一代?也有人充满期待,认为他们是更重教育、更重自我、更具公民精神的一代,前者的担心是多余的。宠辱之下,80后独生父母冷暖自知。

追求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条件,常常无限制地满足孩子要求

伴随着改革开放,80后独生子女的童年尽管衣食无忧,但大多也刚够温饱,或略有丰余。可到他们做父母的今天,已完全不同了。

汪琳,1981年出生的的独生女,成长于湖北省某三线城市。她小时候的玩具是自制的沙包、跳青蛙、泡泡胶,学校门口有5分钱一份的酸梅粉、炸米条、搅糖。汪琳小时候只有两个布娃娃,坏了也舍不得扔。工人父母的家里干净而节俭,都很少有零食。父母并非不重视子女的教育,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如今,汪琳自己做了妈妈。对女儿的要求,汪琳尽量满足。或多或少,这也是她自己的心理补偿。汪琳小时候受家庭条件限制,她不会舞蹈、不会音乐、不会书法,几乎没有任何兴趣爱好。现在,她不愿女儿重复自己童年的压抑和无趣,为女儿报了舞蹈、书法兴趣班。不论在东中西部,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城镇,这是80后独生父母的普遍选择。

可能是自己吃过苦头,许多80后家长并不会给孩子灌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必要的吃苦教育是可以的,未必大富大贵,但孩子要“富养”(尤其是女孩子)。80后独生父母绝不吝惜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80后独生子女向来以“依赖、任性、娇惯、以自我为中心、脾气大”为人诟病。但换一种视角,这也说明他们更注重自我、愿意表达,捍卫个人利益。

2005年,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员包蕾萍,对上海市1828个学龄前儿童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独生父母与非独生父母存在显著差异。“相比较非独生父母,独生父母个人取向更为明显。例如,当事业与生育孩子发生矛盾时,近1/5的独生父母表示会考虑暂时不要孩子。”

上海思南路幼儿园教师施慧法告诉记者,她的班上有一位小孩子喜欢吃虾。有意思的是,如果是爸爸妈妈烧虾,就会按照人头数平分,一人几个,大家都吃;如果是爷爷奶奶烧,爷爷奶奶就会说自己不喜欢吃,或是吃过了,只看着孩子吃。施慧法觉得这是因为“80后父母也是被宠大的一代,讲究‘你有我也有’,而不会像祖辈那样牺牲。”

施慧法同时发现,80后独生父母只会“共享”,却不会“分享”。让孩子带一大包糖到班上分给同学吃,每个家长都愿意;但是,如果东西只有一样了,比如动手工具只有一套,或者两个孩子都想看同一本书,这就涉及到先后顺序,谁先谁后?这时候父母和孩子就都希望自己是独有的那一份儿,都不希望落于人后。

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常常举办一些亲子培训课程。一些课程结束时,会有一个抽奖环节。常常有一些没有抽中奖品的孩子,立刻流下眼泪,或对着父母发脾气。家长赶忙安慰孩子说,宝贝不要哭,待会给你买一个一模一样的。该基地的陈彩玉副主任叮嘱家长:“如果这样说,这个环节就失去意义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80后独生父母常常无限制地满足孩子要求,这只会让孩子在愿望达不到时更加骄横,无形中又加剧了独二代们唯我独尊、受不了一点委屈的性格走向。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内科主任医师李玉琴,做儿科医生近50年,接待过不少80后独生父母。有的孩子来到诊室,什么都拿着玩,家长也不制止。李玉琴提醒父母:“应该告诉孩子什么可以拿,什么不可以拿,不然孩子会以为到哪里都跟自己家一样,将来会无法无天。”李玉琴说,年轻的家长还总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我的诊室里经常有家长对护士大呼小叫:‘给我先看,我一会儿还有急事’,不同意就拍桌子骂娘。我一般对这样的家长说,你急躁,你的孩子将来比你更急躁。”

既想让孩子快乐成长,又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70年代,来接孩子的家长一般会问老师,‘孩子今天乖吗?’现在不一样了,家长会问孩子,‘你今天开心吗?’‘你今天学了什么?’”郭宗莉曾是上海一所创办于1956年的示范幼儿园的园长。她说,和其他年代的父母相比,80后独生父母明显更重视孩子的心理感受。

毕业于北京某知名高校的张文便是如此。当听到女儿在幼儿园受委屈,张文都会想起自己的童年经历。那时候,不管什么原因被老师告状,父母都会责怪她不听话,甚少倾听她的辩解。所以她现在很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

汪琳甚至鼓励孩子表达攻击的意愿。她说,自己小时候比较怂,经常被人抢东西,但父母只要她好好学习,不关注她的情绪,绝不允许她表达,打架的欲望因此被压抑了。她发现女儿也有类似的情况,被别的小孩抢了东西也不敢还手。于是她告诉女儿,“如果有小朋友打你的话,首先可以大声告诉他,不能打人,打人不是好孩子。如果他还不听的话,你就可以揍他了。”

汪琳还在家里教孩子怎么“打人”,才会既保护自己又不伤到别人。她同时嘱咐,如果对方比你小,就不要再打,把东西拿回来就可以了。“如果她自己都不能保护自己、表达自己意见,那别人肯定会欺负她的。”汪琳说。她觉得,“小时候会有一些在大人看来不是很合理的想法和欲望,如果压抑下来,长大后可能会以极端的方式表达。”

几乎每一个80后独生父母,都会怀有童年遗憾。与前辈不同的是,他们懂得反省自己,避免在后代身上重演。那些网络流传的育儿经,那些诸如《爱的教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孩子你慢慢来》一类的畅销书,他们或多或少看过几本。微信圈里,关于孩子成长的真知灼见,诸如等待、容忍、启发、爱的教育,也广为流传。

然而,了解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

都说尽量不要让学龄前儿童沉迷于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但实际情况是,一些孩子还不会说话,已经会在iPad上滑动手指。家长自己也玩,自然不会制止。幼儿园一般要求,孩子要在晚上9点前上床睡觉。不过,据上海市学前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郭宗莉观察,在9点半之前睡觉的都少。因为80后家长们习惯熬夜,孩子们会说,“连你们都做不到呀!”

苏荣夫妻俩关注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让孩子自己拿碗筷、收拾玩具、整理书籍;不具有攻击性,不说脏话,是起码要求。然而,孩子的外祖父母却不同意,他们认为,孩子调皮一点、坏一点也无所谓,在外面才会少受欺负。当苏荣见过女儿被一个顽皮孩子欺负却只是站在原地后,他也慢慢动摇了。现在,他偶尔也会放任一下孩子的脾气。

本来信奉不上兴趣班、让孩子自由成长的张文,终究还是给孩子报了一个暑期舞蹈班。因为她通过一些朋友的案例意识到,孩子不上兴趣班,也许短时间内是快乐的,但没有特长,孩子在学校可能就感受不到成功、快乐,找不到自信,也会影响人际交往的能力。

很多80后独生父母,都如张文一样纠结。一方面他们想让孩子开心快乐、接受无功利的教育,但另一方面又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不得不在你追我赶的大环境里妥协。

长辈的介入也是一个挑战,80后独生父母该如何承担起养育“独二代”的责任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赵忠心,今年73岁高龄。他曾带过的一位女研究生,嫁给了北京一个独生儿子。丈夫从小养成了大小事情都先跟母亲商量的习惯,结婚有了孩子后依旧如此。母子商量后,再通知妻子执行,妻子好像是“局外人”。这位女研究生感到被羞辱,忍无可忍,最后只好分手。

2012年,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选择宜川社区534户家庭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家庭中代际关系的现状与特点。结论显示,40.3%的小辈与长辈吃住在一起;28.9%的被调查者表示,长辈会帮助小辈照料孙辈;15.6%的人表示,长辈经常来家中料理家务。除了日常生活照料,祖辈还是子女结婚、买房的经济支柱。基地陈彩玉副主任说:“现实情况表明,形式上的‘独’容易,但真正意义上的‘立’困难。”

幼儿园教师施慧法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每年幼儿园招收新生填表,对于幼儿有没有打过预防针、小时候有没有生过什么病等情况,有的妈妈并不知道,倒是老一辈反而清楚。也许同样注意到这个问题,儿科医生李玉琴一直主张,老人不要帮儿女带孩子,如果非要帮忙,只是做点家务即可,教育孩子的责任还是由父母完成。李玉琴认为,老人对第三代的天然溺爱,是纵容很多孩子从自我到自私、独立性差、甚至把坏习惯当优点的重要原因。

对于如何养育“独二代”,80后独生父母和其父母常有不同看法,并因此引发一些矛盾。

北京的80后妈妈陈冉,曾一度陷入与公婆的“中药之争”。她的公公注重养生,从40多岁开始常年喝中药。从孩子不满1岁起,老人就带孩子看中医、喝中药。对此,陈冉一直心有疑虑,但没有明确反对。转眼间,小孩3岁多了。最近,公公又告诉陈冉,孩子脾胃不太好,不肯吃饭,他想用中药给孩子调理一下。这次,陈冉断然拒绝:“如果孩子生病了,我会带她去医院看病。我是她的监护人,我会跟我老公商量后再决定。”陈冉嘴里冒出的“监护人”这个说法,自此成为公婆的心头刺、口头禅,常常被用在两代人意见不一、冲突爆发之时。

当冲突升级,一些家庭走向解体。从业近30年的离婚律师葛珊南,见过不少就连离婚也是由父母包办的80后夫妻,“婚姻时间短,父母参与多,财产混合多”。还有一点是,“想要孩子判归自家,意愿最强烈的往往是祖辈,年轻父母却无所谓”。

包蕾萍研究员并不排斥隔代抚养,但她也发现,“祖辈对孙辈多偏重抚养,生理保育多于培养教育;而父母对子女则不仅注重抚养,还注重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教导。”包蕾萍更担心的是,对于很多独生父母家庭来说,“独二代”新生儿带来的压力和困惑,由于祖辈的介入而得以减轻。但是,这种表象下掩盖的是一种压力后置。当“独二代”长大、祖辈衰老难以自理时,80后独生父母必然面临承担赡养和抚养的双重压力。

这个危机悬在每个独生父母头顶之上,却几乎没有人愿意仔细考虑。眼下,子女教育等问题仍在首位。尽管独生子女赡养父母确实让人发愁,但那至少是10年后的事情。

他们都寄希望于,也许10年后,社会公共服务将为独生父母们提供更多支持;也许10年后,他们这一代将得到国家政策的更多关注。更重要的是,这10年间,80后独生父母们,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更主动地自我锻造和成长。

上一篇:构建龙江奶业蓬勃发展的新起点 下一篇:拆解手机信息诈骗十大骗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