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例心跳呼吸骤停病人心肺脑复苏临床分析

时间:2022-07-16 03:06:12

18例心跳呼吸骤停病人心肺脑复苏临床分析

范青香 李忠平 李 霞 耿 敏 王 晋

中图分类号:R541.7 R256.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07-0640-02

心跳呼吸骤停是临床最危急的征象,心跳呼吸骤停后的心肺脑复苏是危重病医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心肺脑复苏(CPR)的成功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如原发病、开始复苏时间、各种复苏措施是否及时、正确等。本研究分析了晋城市人民医院2004年12月―2007年3月人住ICU发生心跳呼吸骤停并经心肺脑复苏的18例病人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例病人均为本院急诊抢救室和其他各专科转入以及发生在ICU的病人,男9例,女9例;年龄16岁~75岁,平均48岁。急性冠脉综合征3例,颅脑损伤4例,脑血管意外3例,急性有机磷中毒1例,呼吸衰竭3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4例。

1.2 心脏骤停判断标准突然意识丧失或抽搐,心音和颈动脉搏动消失,脉搏不能扪及,血压为零,呼吸不规则甚至停顿,瞳孔散大,可呈现阿一斯综合征,心电监护显示心脏停搏、心室颤动或心电一机械分离。《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CPR成功标准:心肺复苏(CPR)后出现自主心率,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自主呼吸恢复至30/min。

1.3 抢救复苏措施 参照《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年)》或2005年中操作步骤进行抢救。

1.3.1 人工呼吸 加压面罩人工呼吸8例,气管插管人工呼吸10例。

1.3.2 电除颤 所有病人全部为胸外电除颤。电除颤次数最少1次,最多12次。电除颤能量一般开始为200J,无效者增至300J,最大为360J。

1.3.3 胸外心脏按压 所有病人均进行了胸外心脏按压。

1.3.4 药物应用 根据病情适量选择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胺碘酮、纳络酮、碳酸氢钠、激素、脱水剂等。

2 结果

抢救无效死亡5例(5/18),恢复自主呼吸、心脏复苏13例(13/18)。13例中因原发病及其他原因于短期内死亡9例。痊愈出院4例。

3 讨论

3.1 心肺复苏的时间 CPR开始越早,抢救成功率越高。如能在心搏骤停后4min内对病人进行CPR,而且在8min内进一步给予高级生命支持则有很高的存活率。本组病例心脏骤停后开始复苏时间为立即复苏14例,1min~3min,2例,7min~10min,2例,抢救成功13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所有呼吸或心跳骤停病例均发生在院内,其中16例病人开始复苏时间在8min内。同时,要医护人员保证抢救措施正确及时。

3.2 及时开放气道,保证有效通气 心跳呼吸骤停后,导致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酸中毒,往往导致自主循环难以恢复,故对心跳呼吸骤停病人应及时开放气道,进行有效的人工通气。本组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和加压面罩呼吸或行人工呼吸,均保证了有效的通气。予加压面罩人工呼吸的病人,自主心跳恢复后改为气管插管,保证通气,纠正机体缺氧,提高了心肺复苏成功率。

3.3 正确及时进行电除颤 18例心电图和(或)心电示波证实室颤14例,电机械分离3例,心电静止1例。85%~95%的心脏骤停病人存在室颤,因此,应在持续按压的同时及早电击除颤。本组病例一次除颤成功5例,最多的1例病人除颤12次。有研究表明,每延迟1min电击除颤,除颤成功率可下降7%~10%,室颤如不及时去除,将很快转为心电静止。在最新的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中指出,成人发生室颤配合CPR行电除颤可增加自主循环恢复和出院存活率。电击除颤一定要快、要短,最好是将除颤时间缩短到数秒内,不要过多耽误胸外按压时间,以保证各重要脏器的灌注。

3.4 复苏药物的合理使用 肾上腺素用于心脏骤停的救治已近百年,多年来肾上腺素一直作为CPR的首选药物。肾上腺素兼具α,β受体作用,能有效地提高动脉压,在体外按压时能增加心脏冠状动脉灌注,增强心肌的收缩力,使低位起搏点得以兴奋。如有纤颤,会使细颤变为粗颤,增加电除颤的作用。《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推荐肾上腺素用量为1mg,静脉推注,每3min~5min,1次。目前不主张常规大剂量应用肾上腺素。本组病例最大剂量用至8mg,用药方法为计量递增,每隔1min~3min以1mg,1mg,3mg,3mg应用,直至心跳恢复,取得了很好效果。碳酸氢钠的使用,心肺复苏中以迅速反复应用碳酸氢钠作为常规,一般认为碳酸氢钠能促进心肌细胞除极的动作电位,增加心肌的应激性,恢复心肌的收缩力,常与肾上腺素联合应用,但应尽量减少碳酸氢钠的用量,因在短时间内反复大量应用碳酸氢钠可致代谢性碱中毒,使呼吸中枢抑制,脑血流阻力增加,脑缺氧加重。适当给予通气即能预防酸中毒的发生。本组有3例病人使用小剂量碳酸氢钠,并及时复查血气,防止发生代谢性碱中毒。

3.5 脑复苏措施应尽早采用 心肺复苏后生命支持的重点是脑的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功能的恢复主要与脑循环状态和脑温度有关,所以维持循环稳定,降低脑温度很关键。产生脑细胞损害和脑水肿的时间是循环停止后的最初10.min,所以应尽早脑复苏。本组病例多用亚低温治疗仪(冰毯、冰帽)降低头部及全身温度,控制头部温度在32℃~34℃,降低脑耗氧量,尽量避免不可逆的脑损害,同时在血压稳定的基础上尽早应用脱水剂(通常选用呋塞米和20%甘露醇),营养脑细胞药物、糖皮质激素。本组有4例病人痊愈出院,均没有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及时发现、及时抢救、抢救人员的急救水平、抢救措施是否正确及时、复苏药物的合理应用都是CPR成功的关键。同时病人的原发病影响也是复苏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上一篇: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脂联素浓度的... 下一篇:早期应用1,6-二磷酸果糖治疗重度新生儿窒息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