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外瘘18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6-26 07:58:44

肠外瘘18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 肠瘘;外科治疗;营养支持;生长抑素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1-0063-02中图分类号:R 574.05文献标识码:B

肠外瘘是腹部外科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及危重症。继发于手术、损伤、炎症、感染等。主要为手术所致,我院从1998年7月~2007年7月,共收治因手术后所致肠外瘘18例,治疗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26~72岁,平均36±1岁。18例肠瘘中,高位小肠瘘4例(十二指肠瘘及距Treitz韧带100 cm内的空肠瘘),低位小肠瘘6例,结直肠瘘8例。瘘的性质:高流量瘘(每日引流量>500 ml/d)10例,低流量瘘8例;管状瘘为15例,唇状瘘3例。致瘘原因:胃大部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2例,空回肠外伤手术后瘘2例,肠伤寒穿孔修补术后瘘1例,肠梗阻术后空回肠瘘4例,胆道探查术后十二指肠瘘1例,左半结肠术后瘘3例,右半结肠术后瘘3例,直肠Dixon术后吻合口瘘2例。

2.治疗方法 确诊为肠外瘘后即给予禁食、补液、控制感染、通畅引流、胃肠减压及营养支持治疗,加强监测、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器官功能等原则进行治疗,部分辅以生长抑素(善宁或思他宁)。本组4例采用单腔管、14例改用双套管持续负压吸引,2例发现较早的高流量小肠瘘(术后2~6 d)即予手术治疗,发现其腹腔内感染较轻,粘连不重,局部瘘口不大,血运尚好,大量的温盐水冲洗后,用带蒂的大网膜包绕肠瘘,术后继续予冲洗吸引。在营养支持方面,2例高位、高流量瘘的患者全身状况较差,持续采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28~42 d,平均35 d,其他16例早期采用TPN,肠功能恢复后即将肠外营养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逐渐取代TPN。在TPN早期,部分病人加用生长抑素。在出现瘘后3~6个月内3例感染控制彻底、一般情况较好的患者予以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2例肠梗阻术后回肠瘘、1例结肠唇状瘘行瘘口楔形切除缝合术。

3.结果 全部病例治疗均获成功,随访1~7年,其中有3例腹痛腹胀不适经对症处理后好转,1例排大便困难,扩肛后好转,1例发生消化道出血,经保守治疗出血停止;1例病人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经血液透析2次后,肾功能恢复。其余均无异常。

讨论

肠外瘘是腹部外科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由于肠道连续性的中断及并发的腹腔感染,肠道的运动、消化和吸收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一旦发生,病程迁延,自愈率低,病死率高,而且治疗的费用昂贵。然而随着对肠外瘘病理生理的进一步认识,重症监护治疗技术的进步,营养支持的改进和治疗策略的改变,其疗效得到明显的改善,病死率已由过去的40%~65%降低到5.3%~21.3%[1]。肠外瘘导致大量消化液丢失,机体内稳态失衡,营养不良、全身或局部感染。在机体全身炎症反应的基础上,大量的细菌感染导致脓毒症,进一步发展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成为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2]。因此,控制感染成为良好预后的关键,而控制感染主要在于建立畅通的引流,本组18例肠外瘘的治疗中,有14例原先的被动腹腔引流管改为滴水双套管持续负压引流管(黎氏管),使漏出的肠内容物及时被吸走,未因感染而导致机体内稳态失衡及脓毒症等严重肠外瘘并发症,从而使瘘很快成为可控制瘘,为肠内营养的及早实施创造条件。

目前,肠外瘘有3种治疗方案: 早期确定性手术、自行愈合疗法和择期手术。实施自行愈合疗法和早期确定性手术的关键是早期诊断肠外瘘,特别是对“腔内瘘”即“未成熟瘘”的认识,改善引流,确保肠液经引流管引出,并适时加用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对于保守治疗的病例,积极处理原发病及并发症,需手术处理时应把握手术时机,笔者认为,术后早期(小于3 d内)发生且有严重的腹膜炎的肠瘘、TPN治疗1周后瘘出量无明显减少者或非手术治疗4~8周后仍未愈合者,应考虑确定性手术治疗[3]。

合理使用生长抑素以减少胃肠液分泌,TPN合并使用生长抑素,第1天即可使瘘出量减少50% [4]。1978年,Dicostanzo [5]提出在应用TPN的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提高了自行愈合率[6]。合理的TPN治疗可使大部分肠瘘经非手术疗法而自愈,少数肠瘘病人应考虑手术治疗,采用TPN可使小肠瘘的瘘出量减少80%,使瘘口自然闭合率达到70% [7]。但EN更符合生理情况,更有利于维护肠黏膜的屏障作用,避免细菌移位,改善营养状态。在本组18例病人的治疗中,瘘发生的早期(3~5天) 主要给予补液、维持内稳态的平衡,监测主要脏器的功能,同时给予肠外营养。由于长期肠外营养存在代谢障碍、导致肝功能不良及静脉置管等并发症,而且治疗费用昂贵,待病人的一般状况稳定后,我们逐步将肠外营养过渡到肠内营养,而且主要以肉、蛋、鱼、奶、蔬菜汁、果汁、水等饮食品制成,并间断给予商品化的制剂(能全力、瑞素、安素等)。在治疗期间定期监测病人的血生化、血常规、电解质及其他脏器的功能,注意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有13例病人瘘口自愈。2例早期手术,3例待炎症控制后行确定性手术治愈。

肠外瘘虽然是腹部外科严重的并发症,但只要深刻掌握肠外瘘的现代治疗理念,保持引流通畅及内稳态平衡、合理的营养支持、注意相关并发症的防治,大多治疗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Dudricks ST,Maraj AR,Mckelvey AA.Artificial nutritional support in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fistulas[J].World J Surg,1999,23:570-574.

[2]Alvarez C,McFadden DW,Reber plicated enterocutaneous fistulas: failure of octrotide to improve healing[J].World J Surg,2000,24:533-537.

[3]Makhdoom ZA,Komar MJ,Still CD.Nuturition and enterocuta neous fis-tulas[J].Jclin Gastroenterol,2000,31(3):195-204.

[4]Alivizatos V,Felekis D,Zorbalas A.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octreotide in the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enterocutaneous fistulas[J].Hepato gastroenterology,2002,49(46):1010-1012.

[5]Dicostanzo J.Treatment of extemal gastrointestinal fistula by a combina-tion of TPN and somatostain[J].JPEN,1978,11:465-469.

[6]黎介寿,任建安,尹 路,等.肠外瘘的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2002,40(2):100.

[7]张洪义.完全胃肠外营养及其适应证[J].中国医刊,2001,36(2):6-7.

(收稿日期:2007-09-24 修回日期:2007-12-07)

上一篇:氧气湿化瓶集中消毒的效果观察 下一篇:西米替丁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34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