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教育浅论

时间:2022-07-15 11:25:19

大学生诚信教育浅论

摘 要:倡导诚实守信,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构筑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诚信品德是当前高等院校十分迫切和重要的工作。文章针对当前大学校园中普遍存在诚信缺失现状,就如何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树立大学生诚信意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诚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功能

(一)促进中华传统美德的弘扬

自古以来,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之一的诚信,是儒家一贯提倡和力行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离娄上》:“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把“诚信”提升为道德本体;董仲舒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人伦道德的五常;王夫之认为,“诚”是内在的德性,更多的是对道德个体的单向要求,其作用在于约束自己,“信”是诚的外化,更多的是针对社会群体提出的双向要求,其作用在于规范社会秩序。传统诚信以儒家“人性本善”的理论为前提,以“人格自律”为主要实现途径,表现为人的一种自我修养和追求,在社会生活中一直起着重要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逐步成形的时期,认知、实践能力强,社会影响力也较大,如果能够经常接受中华传统诚信道德的教育熏陶,一方面,他们自身的诚信品质必将得到培养;另一方面,他们也会成为一支发扬传统美德和催生社会新风尚的生力军。

(二)促进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这里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及心理等综合素质,其中思想道德是核心和灵魂。大学生失信势必影响高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各种管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知识型人才的基地,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当然责无旁贷。高校应把教育视点从原来的片面关注传授知识、技能转移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注入道德和人文精神,让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诚信是非观,并把诚信认知和诚信行为统一起来,把诚信视为做人做事的根本,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境界,杜绝各种失信行为或现象的发生,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促进健全有用人才的培养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可以促进健全有用人才的培养。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而德是人才的灵魂和统帅,是成才过程中最强大、最持久的内驱力。培养和选拔人才必须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一个人如果仅有品行,没有知识,他将是脆弱的;但一个人如果没有品行,仅有知识,那么他一定是危险的,是对社会的潜在威胁。大学生可以从学校获取知识和技能,但如果没有良好品质作保证,这些知识和技能不一定都会被用来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相反却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诚信是为人处世之本,是一种不分时代、不分地域的普遍价值。诚信品质是当代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成为健全有用人才所必备的道德因子。大学时期是青年成人成才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念、政治态度、思想品质、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并定型的关键时期,这为培养青年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提供了良好契机。高校应把握契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施加积极正面的影响,为大学生日后成为“内诚于心、外信于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优秀建设者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

(四)促进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即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要和谐发展,既要依靠法律和制度规范,更须借助道德的力量。而在人类的道德规范体系中,诚信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最有价值,而且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现代社会是民主、开放、多元的社会,特别要求社会成员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包容。但在我国社会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并不高,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猜疑和防范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诚信已成为当前相对紧缺的道德资源。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力度不够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着重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等理想层次教育,弱化了道德心理素质的培养、研究,尤其在诚实、守信这种人与人交往最基本的诚信道德规范教育上力度不够。《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在诚信方面提出了“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和“诚实守信”的要求,仅限于此,没有更明确地提出诚信方面的层次要求。

(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良莠不齐,大学诚信教育主体失范

高校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素质不高,缺乏良好教学水平、人格魅力、奉献精神等;队伍结构不够合理、队伍的管理不够科学。更为重要的是,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知行分离,言行不一,不以身作则,大学生诚信教育主体失范。

(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单一,大学生诚信教育效果欠佳

目前,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多数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开展相关活动进行,工作手段和方式单一,往往流于形式,习惯居高临下从社会需要对大学生提出种种要求,很少从大学生自身需要的角度进行分析,常常与大学生的自身生活相脱节,缺少对大学生个体应有的关注,忽视对大学生生活细节和身边小事教育。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整体教育内容“灌输”,这种不分对象的“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势必引起大学生对诚信教育的反感、抵触,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一)社会、学校和家庭三合力聚合诚信教育力量

首先,完善市场信用制度,促进人与人之间诚信交往,增强人们遵守诚信的信心和积极性。其次是打造信用政府,确保各级干部诚信履行自己的职责,讲求规范化、程序化、公开化,信守诺言,表里如一,为全民树立诚信的榜样。再次,在全社会倡导言行一致、有信无欺的道德情操,把诚信理念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贯穿于人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引导每个社会成员坦诚为人,踏实做事,共同遵守诚信原则。最后,充分发挥网络、电子邮件、电话的及时、快捷作用,宣传一些讲诚信、守规则的单位和个人,提高诚信教育的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将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诚信要求等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明白自己应当承担的教育责任,提高家长对子女道德培养的认识,从而实现学校和家庭诚信教育的良性互动。

(二)夯实诚信教育基础形成完善诚信教育体系

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学校不仅需要一个良好的体制和机制,而且还要认真开展诚信教育研究,夯实诚信教育基础。作为学校层面应完善高校诚信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教师诚信素质。学校成立诚信教育的管理系统,从主管思想政治工作的校级领导,到院系领导,再到一般教师和学生教育管理干部,要责任落实到人,分工明确,分级管理,层层落实,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三)丰富诚信教育内容创新诚信教育方法

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可涵盖大学生学习考试、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社会活动、助学贷款、择业就业等各个层面,具体来说应抓好四个方面内容:忠诚正直教育、道德责任教育、规则法制教育和爱岗敬业教育。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诚信教育方式:理论讲述、案例分析、问题研讨等,不拘一格,以诚信教育为主题向学生讲授诚信理念和诚信行为规范,改填鸭式、注入式为启发式、讨论式、研讨式,将传统教育手段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

(四)遵循诚信品德形成规律,增强诚信教育效果

在开展诚信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动之以情,增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情感。其次晓之以理,提高大学生诚信道德认知水平。最后导之以行,积极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养成大学生诚信行为习惯。学校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大学生诚信道德实践增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评价能力和诚信道德修养,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诚信道德要求,修正不符合诚信的思想与行为,激发诚信热情,提高诚信素养,形成讲诚信的习惯,养成崇高的诚信品质。

参考文献:

[1]焦国成.关于诚信的伦理学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第二版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86-390.

[3]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8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93-204.

上一篇:当代中国体育伦理教育建构研究 下一篇:诚信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