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的分析

时间:2022-07-15 06:20:19

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的分析

摘要:康复医学是医学的重要分支,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学科,与保健、预防、临床并称四大医学。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康复医学临床需求的重要补充,其培养周期短,可以较快填补我国康复治疗人员的空缺,发展迅速,潜力巨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注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把这些理念渗透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实训中。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进行分析。

关键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 特色 分析

Quality Gao Zhuan is restored to health analysis the treatment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raises the pattern characteristic

Huang Yi Yu Jinglong

Abstract:The rehabilitative medicine is the medicine important branch,is promotes sickness,the wound,the remnants recovery medicine discipline,with the health care,the prevention,clinical and calls four big medicine.The recovery treatment technology specialty is the rehabilitative medicine clinical demand important supplement,its raise cycle is short,may fill our country to be restored to health quickly treats personnels vacancy,the development is rapid,the potential is huge.The quality high specialist only then raises the pattern the characteristic mainly to manifest in take ability as the standard,take the application as the master line,take serves as the objective,take the employment as the guidance.While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 specialized technology ability raise to pay great attention to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raise,these idea infiltrometer curriculum,the plan of instruction and the teaching practices really teaches.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be restored to health the treatment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o quality Gao Zhuan to raise the characteristic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Keywords:Recovery treatment technology specialized Personnel training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175-01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注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把这些理念渗透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实训中[1]。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进行分析探讨。

1 建立“三横两纵”康复治疗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和思维方法

以康复基础医学、康复治疗技术、康复临床医学为三条横线,以传统康复医学、现代康复医学为两条纵线,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实用技术为要点,建立起“三横两纵”的课程建设和技能训练体系。根据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技术核心课程,[2]包括:康复评定、传统康复治疗技术、运动治疗技术、物理因子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康复工程技术、康复心理学等。依据核心课程搭建本专业的课程结构,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例接近1∶1。教学内容涵盖了物理治疗师PT、作业治疗师OT、语言治疗师ST等应掌握的内容。

2 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特点

凸显深度“工学结合”,利用教学模拟医院实行课堂教学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即“院校结合”;推行“实训-见习-实习”一贯式教学模式,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专业技术实习、实训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实践性阶段,我们给学生选择了全部有康复科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作为实习单位。为学生的课间及毕业综合实习、职业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另外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带教教师。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最先进的康复治疗技术。我们说临床见习、实习是康复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应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及临床实习教学管理,整合当地各医院的医疗优势,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全面地实践[3]。同时专业实训中心建设要切合市场需求,在专业课程基础上,构建模拟、仿真实践教学体系,课堂教学以外,业余时间开放实训中心,学生通过康复技能的模拟实训、专业临床见习和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专业技能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为培养技能型高级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3 形成“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并重、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学生主要学习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康复医学的临床治疗技能,掌握一定的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等方面知识,接受中医传统康复技能和现代康复治疗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常见疾病和残疾的康复治疗、评价及预防工作的基本能力,懂得医学的、工程的、教育的、职业的、社会的各种综合康复手段,在校期间取得“高级按摩师”资格证书,成为康复领域内的技能型人才。与国外康复专业人员相比较,我国康复医疗机构专业人员的结构有两个特点:一是配备有中国传统康复医疗专业人员,为患者提供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康复治疗;二是提倡一专多能的康复治疗师(士)[4]。

4 毕业考核模式与康复治疗师考试模式接轨

教学安排和课程设置应附合康复治疗师考试的要求。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顺利地通过康复治疗师资格考核,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附合社会需求。为了能使“以服务为宗旨,与就业为导向”这一特色在高职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中结合专业资格考试――康复治疗师(士)资格考试所涉及的考核内容,修订中应该紧紧围绕各种康复治疗技术和康复训练方法以及相关医学基础知识。[5]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康复评定、物理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临床医学概要、临床康复学、针灸治疗技术、推拿治疗技术等是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能课程。

5 构建“可持续性”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通过网络和毕业后培训,延伸学生教育时限,进行毕业后技术技能培训,指导学生职业生涯,实现一次入学,终生学习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就业及创业能力。

6 结语

康复医学教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既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又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与实践。[6]高职高专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康复医学临床需求的重要补充,其培养周期短,可以较快填补我国康复治疗人员的空缺,发展迅速,潜力巨大。[7]200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公安部、教育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要求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8]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高职高专教育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国内各院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都在摸索之中,本专业的特色应在注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把这些理念渗透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实训中。

参考文献

[1] 马金 《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探讨》 卫生职业教育 2006.24(11) 11-12

[2] 蓝巍《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探讨》 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 2005.23(15)109-110

[3] 吴小平《对康复医学专业医师学历教育的思考》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5.Sept22

[4] 金安平.强刚.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思路探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2):24-25

[5] 尹宪明.吕俊峰等.高职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内容设置的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1):1036-1037

[6] 刘忠良等《寓情感教育临床康复医学教育之中》[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12):1108-1109

[7] 金安平.强刚.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思路探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2):24-25

[8] 吴弦光.康复医学导论[M].第一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4-15

上一篇:在研究生护理理论教学中应用PBL模式初探 下一篇:臭氧配合肩关节周围痛点阻滞治疗肩周炎4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