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营销的方式规划人生

时间:2022-07-15 03:19:12

以营销的方式规划人生

在我之前的成长道路上,我得到了国家的资助出国留学,还得到了很多老师的指点,虽然不能直接报答他们,但我可以把他们这种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传承下去,通过教育帮助下一代学生来完成我的报恩与报国的夙愿。 ——陈曦

学习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

我当时是在清华大学的网站上看到“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通知和细则的,那是这个项目实施的第二年。之前我读硕士时的师兄师姐们还是在国内接受教育,我能够有机会出国留学,觉得自己很幸运。

我开始着手申请工作,申请了很多学校。幸运的是美国西北大学的一位华人教授对我的研究方向很感兴趣。我当时做的是品牌研究和中国企业出口研究,主要方向是假冒伪劣产品,当时还没有所谓的“山寨产品”。于是就在这位教授的邀请下申请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并且申请成功。2008年9月,我飞赴芝加哥,在那边待了一整年,2009年9月回国。

出国留学对我国内的研究课题没有太多影响,反而得到了延伸和发展,我国内的导师很支持,因为我是带着课题和数据出去的,和在美国的导师一起做研究写文章,最后的成果发表时,实际上是我们国内外共同合作的结果。

在西北大学,我选修了很多课程。那边的课程压力比较大,基本上每两三天就要做一次演讲或报告,要读很多文章,完成大量作业。除了上课,还要做研究,压力大,时间紧。

其实这些课并不是导师要求的,而是因为我自己感兴趣,虽然有些课在国内也都学过,但我一方面是想练练英语,另一方面是想看看国外的课程教育形式到底和国内有什么差异。西北大学凯罗格商学院的营销系在全美排第一,我想看看那些主流的、前沿的营销学科的研究者们到底在研究什么。

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肯定有,语言算一方面,因为有很多国际交流。我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地,虽然英语都很流利,但口音却是五花八门,尤其是来自印度和智利的同学,跟他们交流真是很有挑战性。但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很快就克服了。

还有一次,我听说在芝加哥大学有一位特别著名的印度教授,在营销学领域首屈一指,做出了很多前沿性的成果。他开了一门营销模型的课,让我很感兴趣。然而西北大学地处偏远,要去芝加哥大学,就要从北到南穿越密歇根湖和整个芝加哥城,坐地铁要2个多小时。那里的地铁很慢,就像普通火车一样。芝加哥的冬天特别冷,最冷的时候低于摄氏零下30度。虽然我是东北人,很能抗冻,但我的家乡齐齐哈尔的冬天最冷时也就零下20多度。在芝加哥,我穿着从东北老家带来的棉鞋都不行,坐地铁去听课的路上,我经常被冻哭。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每周去听一次课,每次听课只有2个小时,来回的交通却要耗费四五个小时,但我觉得这都值了。后来,我还有机会和那位印度教授一起合作了一个项目,是关于中国汽车行业的,研究的是国家政策对中国消费者的汽车购置选择有什么影响。现在我们仍在研究这个课题,如果有成果,应该对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国外留学,和我在国内的学习方法以及研究方法上有很大差异。国外运用了很多定量的、数理分析的方法,比如用统计学、经济学的方法来发展营销学。而国内的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问卷方法和定性案例调研阶段,这相当于美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在营销模型研究方面仍处于追赶阶段,像我这样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很多都在抓紧学习营销模型的制作。

在西北大学,我和导师做了2个课题,其中一个是“中国制造还是中国创造?品牌在中国出口业务中价值几何?”。在这个课题研究中我很幸运。刚到美国时我办了一张花旗银行的银行卡,没过多久就发生了经济危机,我当时很担心这银行会不会倒闭,还好有美国政府的救助,消除了我的忧虑。但这次经济危机也为我提供了一个研究契机。出国时我带的资料和数据是2007年和2008年经济繁荣时期中国沿海企业的出口情况,现在发生经济危机,这不就是一个天然的实验吗?我们可以调查这些企业在经济危机中有没有受挫,哪些企业更坚强地挺过来了,哪些企业面临倒闭,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2009年,我们开始收集第二批数据,调研经济危机过后的具体情况。我们发现,在经济危机之前绩效更好的、各方面指数表现都更好的是那些OEM(委托代工)企业,而OBM(代工厂经营自有品牌)企业由于正在积累自己的品牌优势,处于建立口碑的阶段,所以绩效还不是那么好,市场反应度也较小。但在2009年经济危机期间,OBM的企业受危机的负面打击较小,而受挫折的却大多是那些OEM企业。

这也是我的幸运,让我在留学期间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事件,让我们研究的课题有了天然实验。随后,我们就这个课题写出了一篇文章,后来我参加国内《营销科学学报》主办的营销科学年会,这篇文章获得了该年会博士生论坛的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

第二个课题是研究假冒伪劣产品,现在叫“山寨产品”,博士毕业后我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还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其中一个课题叫“宽容还是责难?山寨产品的中国态度”。前两天我参加了中国政法大学举办的青年教师学术沙龙,校内的一些年轻教师从跨学科的角度对山寨产品进行分析,还请了心理系的老师分析消费者心理和消费动机,请了新闻传播学院的老师分析网友的山寨新闻联播、山寨春晚这些产品。我从商学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像韩国是从模仿开始,也算山寨起家,现在做出了电子业的国际领先品牌,所以对山寨产品和假冒伪劣产品应该开展一项更为细致的对比研究。

目前我做的大部分科研工作都是博士期间做的课题衍生过来的,例如国际化、品牌等。中国政法大学提供了项目初期启动经费,我还在努力申请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外的科研合作也在加强。对于我们的科研工作,有关部门每年都有评定,看重的是实用性,研究成果可以提供给企业使用,也可以和企业合作某些课题。

我们的项目申请社科基金不是很容易,竞争非常激烈,因为越来越多从海外回来的人都带着很前沿的项目。目前国内有一种现象,就是过于盲目地研究国外的营销案例,而忽视了中国的特色营销,比如说山寨产品、关系营销、面子营销、炫耀性消费等等,这些都是中国特色,都是值得我们花大力气研究的问题。在国外,我们更需要学习的是他们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方式,而不是问题本身。我认为,如果过多地沉湎于研究国外的具体问题,会越来越忽视我们自己国家的国情,对于研究国内的社会现象作用不大,这多少会偏离我们通过留学来更好地为国服务的宗旨。所以,就我所做的研究工作来说,我认为出国留学的时间不宜过长,只要学到先进的研究方法,回国后会大有用武之地。其实国内的研究机会很多,近几年我参加了很多国际营销的顶级会议,中国人占据了半壁江山,这说明我们国内的发展非常快。

受益于国外开放的教学模式

谈到这一年在美国的主要收获,我认为是发现了真正的自己。基于传统和文化的不同,我们在国内时很在乎周围的环境、家庭的期望和别人的评价,个人的发展很容易被这些因素所左右。从小就只知道要当好学生,要拿奖学金,要考好大学,要找好工作,觉得好像这就是我的宿命了。到了国外,发现他们的教育都是开放式的,注重个性发展,没有固定答案。面对成绩,他们会说:看,你得了80分。而我们可能会强调:看,你扣了20分。这种教育方式的差异会营造出截然不同的学习氛围。在国内的时候,即使这道题我会,和导师交流时我也不太会显山露水,而在国外上课,我却敢于和导师辩论。那里的环境就是鼓励和培育这样一种精神,在这种环境的催化下,我感觉另一个自己被激发出来了。

刚开始的时候,我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点不适应。后来一位教授跟我说过一句话,他说:“Everything is marketing.”我觉得很有道理,做任何事其实都是一种营销。就像写文章,能不能发表,这和一件产品能不能卖出去是一个道理。你能否进入自己喜欢的高校,能否找到一个好工作,能否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这都要求你去合理地经营、推销自己。在这句话的启发下,我在之后做事、做学问的方法上都有了重新的定位,那就是抱着营销的理念去做。

回国工作以后,我给我的学生上市场营销课的时候说,为了方便讨论,请每个同学做一个自己的名签,放在自己的座位前,讨论时老师可以直接叫你的名字。我们中国的学生都很内敛,即使是很优秀的学生也免不了会害羞。我就跟他们说,如果你们自己不争取机会,机会是很少主动找你们的,现在老师给你们机会,希望你们一定要抓住。于是,很多学生开始主动推荐自己,介绍自己,和我讨论问题。我在国外受益于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现在我把它带回来,让我的学生们继续受益。

海外留学的经历开阔了我的视野。还记得我经常坐地铁去听课的那个印度老师吗?他对我特别好,经常跟我谈心。他说,不要把自己标签化,不要说自己是研究出口或品牌的,要把大门敞开,可以研究所有感兴趣的问题。正是由于这种理念的感染,回国之后我做了其他很多方面的研究。以前总认为,做战略、做模型的是不会做消费者行为的,但是我不仅教了消费者行为的课,而且进行了消费者行为的实验。所以,只要自己感兴趣而且实践意义很大,就要勇敢地去做,不要“标签化自己”。另外,我在国外结识了很多非常优秀的专家学者,他们拥有丰富的经验,对我的研究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我想他们都是我的导师。现在我还与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开展着合作研究。

以营销方式打造人生模式

我们这个专业很有诱惑力,职业选择的路径特别多,西北大学该专业的毕业生有的去了咨询公司,有的去了华尔街,有的去了实业界,都是高收入的职业。但说实话,我还是喜欢做学术科研,可能是因为做科研的时间长了吧,有点路径依赖,觉得放弃了有些可惜。而且我在一些公司实习过,那种加班加点经常熬夜的工作状态强度太大,我不太适应。

博士毕业后,我申请了一些专业财经类的高校,经过分析,感觉中国政法大学的商学在法大作为新兴学科,有强大的后发优势和发展潜力,于是决心加盟法大。法大商学院成立于2002年,院内的MBA项目是第二批通过的,可是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功实现了弯道超车,目前位于国内同类项目中的前列,发展潜力巨大。

2010年,我进入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研究所任讲师,到现在整整2年,教学工作从本科教学开始,有3门课程:市场营销、消费者心理学和服务营销。这学期开始我开设了MBA课程。我觉得很幸运,遇到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尤其有一名学生和我的思维方式很相似。我指导这名学生参加了法大自己的创业大赛,得了一等奖,而且项目进展良好,我又鼓励他参加了“宜信杯”2011年北京市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也获得了一等奖。这让学校很高兴,感觉到法大商学院的发展很强劲。

目前我带的学生还是以本科生为主,也教一些MBA的课程。从实践的角度讲,教本科生要更困难一些,因为他们没有企业工作经验,但有很强的理论基础。而MBA学生注重实践,但术语了解得少,好多都是跨学科。所以,对这两种学生的教学,都要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讲课我会随时加入新的内容,比如最近很火的一档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营销案例,我会添加在讲课内容之中。这个学期课很多,而且要在昌平和学院路两个校区来回跑。下个学期课不多,可以全心全意做科研了。

教学基本功大赛是中国政法大学的传统项目,每年都会组织,各院系都会派教师参加比赛,每2年再评选出优胜者参加北京市的教学基本功大赛。我是2011年的冠军,今年的结果出来后,我将跟获胜的老师进行一次决赛。比赛内容就是20分钟的讲课,有来自各个院系的资深教授作为评委。去年的比赛,我选的课程是消费者心理学,下面坐满了专家,正像有一位老教授指导我的,不要紧张,不要将评委老师们看作专家,要把他们当成你平时课堂的学生一样,于是我放松了心情,把他们都看作自己的学生,讲课中间会穿插一些自然地互动提问,然后他们会背对背地打分评议。我觉得通过这个比赛,可以把自己的活力和知识体系展示给评委,强调趣味性,让他们切身感受课程的受欢迎程度。我记得当时讲的是消费者的决策偏差,并具体举了几个例子。例如去市场买排骨,有两种排骨,一种标示93%的瘦肉率,另一种标示7%的肥肉率,实际上两种排骨是一样的,可是调查发现消费者一般都会买第一种,所以售卖的遣词造句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那么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就不是理智的而是有偏差的,这就是框架效应。课后,很多听课的专家都来找我聊天,说听我的课很有意思,也很受启发,他们作为普通消费者也会在消费时出现决策偏差。

每年教师节学校还会举行一个颁奖大会,表彰校内的优秀教学课程。这个奖是根据学生对老师讲课的打分评出的,相当于教学评估。我很幸运地得到了这个奖项。我感觉学生喜欢听我的课,可能是因为案例多,笑话多,比较轻松,有时还介绍一些我留学期间了解到的国外消费特点,学生听起来会觉得很好玩儿。而且我和学生的年龄差距不大,师生之间有亲近感,这可能是我的优势。我和很多学生都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最早带的那批学生有的读研了,有的已经工作了。他们经常跟我开玩笑,课下的时候不叫我老师,而是叫我姐姐,叫我曦曦。有时我也没把他们当学生,而是看作自己的弟弟妹妹。这让我觉得很亲切,觉得这是我的一笔财富。

我认为教学生有两个方面,一是书本上的、职责范围内的,二是要教书育人,要学会和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经历,为他们确定今后的人生方向提供一些经验。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选择多了有时反而会让他们迷茫,从而产生浮躁情绪,对自己的人生定位、职业规划等将产生很大影响。这些大学生的素质都很高,很聪明,唯一需要的就是一点儿点拨,稍微指点一下,他们走起来就会轻松很多。我感觉自己在扮演一个知心大姐姐的角色,和学生们聊天谈心,帮他们摆脱心中的迷惑,这就是导师要发挥的作用吧。在我之前的成长道路上,我得到了国家的资助出国留学,还得到了很多老师的指点,虽然不能直接报答他们,但我可以把他们这种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传承下去,通过教育帮助下一代学生来完成我的报恩与报国的夙愿。这就是我用国外学到的营销学方式为自己打造的人生模式。

陈曦,2004年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贸易经济系,2006年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管理学硕士学位,2008年9月~2009年9月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下,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赴美国西北大学学习,2010年获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研究所讲师、中国政法大学无形资产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营销战略、营销模型、国际经营等,近30篇、著作2部,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

上一篇:人这一生一定要有爱好 下一篇:争当中国文化交流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