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式思维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与启发

时间:2022-07-15 02:01:02

德式思维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与启发

摘 要:德式思维――严谨,冷静,丰富,激情,内敛,深刻。从德式思维在国际艺术教育界的影响力可以看到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学习德国先进的教学法则有利于推进中国高校的艺术教育改革。

关键词:德式;WORKSHOP;严谨;激情

中图分类号:J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181-01

我们所了解的德式思维常常具备这样的特点:严谨,冷静,丰富,激情,内敛,深刻。他们的艺术教育与创作往往也是具备这些特点。笔者此次参加了从德国柏林艺术学院邀请到的三位德国艺术教师组织的为期两周(共120个学时)的名为“互联城市”的WORKSHOP,从中真正体味了德式艺术教育的风格与特点,并充分感受与欣赏到了德国风情的艺术作品的创作历程。

在训练营中,德国老师们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几件艺术创作作品以及影像资料。从影像资料中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设计作品的用途以及使用方法。例如一个名为“超级弹弓”的装置,弹弓造型设计为树丫的形状,只不过结合进去了一块手机键盘和一个小型显示屏,可以用来输入内容。参与者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输入完毕后对准建筑或墙体等,可以将屏幕上面所显示的内容发射到建筑或墙体上,就像发射出去的一团油漆。只不过显示出来的是投影而不是实体。

另一个有意思的设计作品叫做“全方位面具”。这个作品的形状类似于一个漂亮的金属头套,带上去可以看到两块屏幕分别显示连接在头套上的两个摄像头所拍摄的画面。而奇妙之处在于这两个摄像头可以分别拿在左手与右手上,随意转换视角,让参与者体味一把全方位视角的感觉。

外教们展示完自己的作品之后,让大家尝试将各种毫无关系的词语联系起来,形成创意或设计。短短的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同学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与潜力,很多创意甚至是天马行空,这也是德国人艺术思维中富有激情的表现。这种“头脑风暴”似的训练对大家的思维能力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与训练。

“头脑风暴”的特点是让参与者们充分发挥想象能力,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尽可能激发参与者的创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的方法,最后发现其现实可行性的方法,这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法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不要对发言人的观点进行批判或者评价。其次,创意要越多越好,越夸张越好,奇异的,不可行的都无所谓。最后,创意无专利,属于整个团队。教学中,使用此方法的好处是:操作执行容易,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充分发挥了团队每个成员的创造与想象力,使难题迎刃而解。同时,参与者会更加自信,有利于增加团队的凝聚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开阔大家的思路,激发大家的灵感。

在拟定好每组的创意目标之后,外教们对每组的组员进行了分工,让大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来执行。有的同学负责与外教沟通交流,有的同学负责摄影录像,有的同学负责软件制作,有的同学负责后期剪辑,有的同学负责激光切割等等。这样细致而富有人性化的分工合作的方式也正是体现了德国人的严谨冷静的处事风格。让大家自由搭配与选择,可以扬长避短,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让不同专业的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让学科与专业间更好的交叉渗透。

由于体制的原因,这种让不同专业的同学形成一个团队进行教学的方法在国内的高校教育中很少真正实现,但是在国外高校中却屡见不鲜。多专业的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会比本专业同学要多得多。教师们可以利用寒暑假这样的无课时间,组织不同专业的同学组成团队进行教学以及项目工作。

大家经过为期两周的培训与工作,每组同学都完成了外教布置的任务:实物模型,短片,故事版,展板,以及英语演讲等。在最后一天的结营展览上,同学们对自己两周的成果很满意也很欣慰。但是却在最后的英文演讲环节比较怯场。这也是国内教育的另一个问题所在。设计师们往往有很好的创意与作品,却因为平时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口才的训练,而让设计师们很难将自己的创意推向市场。

在大多数国家,演讲与口才,营销课程,等等,这类锻炼学生们口才的课程数不胜数,外国学生们会非常乐意去介绍与表达自己的创意与观点。而在中国,也许是中国学生本身就相对内敛与害羞,再加上学校在这方面没有针对艺术专业学生开设相应的课程,导致学生们表达起自己设计理念与观点时显得相对较难,明明很好的想法,却缺少高端大气的表达,更不要说英文表达了。其实很多时候,创意固然重要,但是营销技巧与能力也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好的作品需要包装,需要向大众传达与诉求。要让大众看到设计师的灵感与激情!

在整个训练营中,同学们从相互毫不认识的陌生人,变成了一个富有创造力与激情的友好团队,从害羞胆怯的大学生转身变为充满活力与灵感的设计师,这其中的变化只用了短短两周的时间。德式思维影响了大家,德式的艺术教育方法帮助了大家。希望大家能把这样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教学方法与思路带回国内的各大高校,为高校的艺术教育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ChristianePaul.DIGITALART.Thames&Hudsonworldofart[J],2000.

[2]RachelGreene.InternetArt.Thames&Hudsonworldofart[J],1999.

[3][美]John.V.Pavlik.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M].杭州:新华出版社,2002.

上一篇:武安平调的传承及价值研究 下一篇:《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