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要谨防的几个误区

时间:2022-07-15 07:39:49

浅谈语文课堂要谨防的几个误区

摘要:新课程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探索,语文课堂呈现一片生动活泼的局面,但是语文课堂中也有很多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被重视以及语文新课标的实施,语文教学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但在语文课堂中也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具体表现如下:

一、三个维度目标的缺失

有些教师在制定课时教学计划和实施课堂教学时没有准确把握住三个维度的目标,造成三个维度目标的部分缺失。如在教苏教版第四册《识字6》时,某位教师把教室布置成了一个“乐器市场”,让孩子们自由认识各种乐器。可他没有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有步骤地认识各种乐器。结果课堂上“一盘散沙”,学生们大呼小叫,场面无法控制,完全遗失了“文本”,连本堂课最起码的目标——识字、写字也草草了事。诸如此类,他们在教学中,为了追求形式上的“新颖”,而忽略了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味让学生读,用各种方式读,热热闹闹,却没有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形象,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二、过分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但不少教师曲解了“个性化”和“独特感受”,对学生的非理性的解读不置可否,还有些教师甚至将其视为创新,使课堂生成偏离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如下面的课堂生成就比较典型:《和他的大黑骡子》——“我觉得将军不应该这么难过,应该多吃点肉,因为他是红军领导,对革命的贡献大。”在多元解读的新理念指导下,学生对一些约定俗成的成语赋予了新的意义,教师也没有引起重视,及时予以纠偏。如“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是个“审时度势、善于把握时机的人”“狐假虎威”中的狐狸成了“聪明、机智,化险为夷”的楷模。像这些脱离文本主旨,游离文本之外,天马行空式的“独特体验”,教师要有灵心慧眼及时加以纠偏,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过分拓展,喧宾夺主

教材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过程中呈现的。学习文本时适当的做一些拓展是必要的。《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果我们抓住生活里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中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但要防止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

四、变“多元解读”为“一元解读”

《课标》提倡在阅读教学中要由原来的一元解读,变为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但有些教师依然穿新鞋走老路,仍然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强加给学生。

有些教师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请看下面的课例。下面是苏教版二年级年级上册《乌鸦喝水》中的教学片段。

教师:读了这篇课文,你喜欢文中的乌鸦吗,为什么?

学生1:我喜欢乌鸦,它很聪明,别人想不到的办法,它能想到。它也很独立,没有接受任何人的帮助,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喝到了水。

学生3:我也喜欢乌鸦,它很勤劳,不怕吃苦,你看图上瓶子里有数不清的小石子,乌鸦要一颗一颗衔来,得多累呀!

教师:你能结合文中的插图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值得大家学习。

学生4:我们遇到了困难,不是找老师就是找妈妈,而乌鸦遇到困难却是自己想办法,我觉得乌鸦不怕困难。

学生5:我不太喜欢乌鸦。(其它学生好奇地望着他)

教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学生5:乌鸦一身乌黑,一点也不漂亮;而且人们都说乌鸦不吉利,乌鸦叫,祸事到。

教师:你从生活中学到了不少知识,老师觉得你很了不起,不过老师要告诉你两点:一、不能以貌取人;二、没有科学依据的知识不可信。单从这个故事来看,你喜欢乌鸦吗?

学生5:嗯,我觉得乌鸦还行。

学生6:我觉得乌鸦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同学们说过了,缺点就是爱听好话。(其余学生疑惑不解)

教师:说说看。

学生6:你们忘了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乌鸦因为爱听好话才上了狐狸的当。

教师:你能联系以前的课文来评价乌鸦,真了不起,不过这只乌鸦可能不是那只上当的乌鸦哦,那你喜欢它吗?

学生6:喜欢。

……

尽管大家的想法不同,但都能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同时还在讨论交流中相互学习,思维不断摩擦,产生新的想法,同学们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学会了正确看待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不要把课文蕴含的道理简单的灌输给学生,而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大胆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积极地讨论交流和情感思维地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理解和体验,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语文教学最为大忌的就是以激发兴趣为名,采取种种庸俗的做法,追求所谓的“创新”,这样的课就好像是长在语文教学“身上”的“赘瘤”。“瘤”的分量越大就越损害语文教学之“身”,学生越是难以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是要在学习新理念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语文课。

上一篇:海原县干旱特点及抗旱能力论证 下一篇:浅谈中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