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阅读三三式答题策略

时间:2022-07-15 03:06:44

高考诗歌阅读三三式答题策略

摘要:诗歌鉴赏作为各地高考的必考题,虽然分数不大,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难倒了大批量考生。更多的现象是,咋一眼看上去,似乎很容易理解,可认真研读完后,特别是看到题目后,往往有无从着笔,大有“只能意会,无法言传”之遗恨。本文就这一现象提出以下三三式答题策略,以飨广大考生。

关键词:诗歌;步骤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134-02

诗歌鉴赏作为各地高考的必考题,虽然分数不大,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难倒了大批量考生。更多的现象是,咋一眼看上去,似乎很容易理解,可认真研读完后,特别是看到题目后,往往有无从着笔,大有“只能意会,无法言传”之遗恨。本文就这一现象提出以下三三式答题策略,以飨广大考生。

一、严格答题三步骤

A、万能型步骤

第一、意象 关键词(动形)――画面特征

第二、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分析)

第三、思想感情(意境、哲理)

例1:(2010福建省检试卷)

西江晚泊

茫茫霭霭失西东,柳浦桑村处处同。

戍鼓一声帆影尽,水禽飞起夕阳中。

题目:本诗写景富有动感,充满画意,请做简要分析.

答:(1)前两句雾霭、柳浦、桑村等意象构成一幅江岸桑村的朦胧之景。(2)后两句动静结合,由静入动,极富动感,写出了“鼓声远传、归船落帆、水禽翻飞”的美妙景致。(3)表达出作者对晚泊水乡的惊喜之情。

例2:(2010福建省高考试题)

访隐者――[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题目: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1)“山翁、残花”的意象结合题目明示的“隐者”自然得出:“独居、隐逸、无人问津的生活画面”。(2)表现手法上显然是典型的烘托或衬托。运用萧条、冷落的画面烘托出隐者的孤高、脱俗形象。(3)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可对照标准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B、练字型步骤:

第一、解释该词的本义以及在诗句中的含义。

第二、结合表现手法描摹该词所在诗句(结合诗句分析)

第三、思想感情(意境)

例:分析“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敲”字的妙处?

答:(1)敲字是敲击、叩击的意思,在诗句中意为用手轻轻的叩门。(2)运用了以声衬静的表现手法,传神地描摹出深夜月光下僧人轻轻敲击庙门的情景。(3)传达出了一片恬静、祥和的意境(氛围)。

二、掌握三大类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1、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

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

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2、描写类表现手法:

①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有以动衬静,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②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③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④对比。

⑤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一般不用)

⑥欣赏角度: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等。

⑦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3、修辞类表现手法

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比喻、拟人、夸张、用典

双关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此外还有对比、借代、互文、通感、双关、设问、反问、反语等。

4、几个重点表现手法概念阐释

(一)虚实。这是古人论述文章时常用的概念,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客观为实,主观为虚;

具体为实,抽象为虚;

眼前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常用这一手法,拓展诗歌的意境。

如柳永的《雨霖铃》,眼前作别为实,别后想象为虚,虚实相生,产生无穷的余味。

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 ,

“春花秋月何时了(实),往事知多少(虚)。

小楼昨夜又东风(实),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虚)。

雕栏玉砌应犹在(虚),只是朱颜改(虚)”,

虚实相济,寄托了自己故国的哀思。

又如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眼前衰败不堪的景为实,假设的想象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常见的有:

①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

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②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二)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浓厚感情。

再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惊人、动人和感人”音乐效果,即音乐的美妙惊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三)用典 。关于用典(包括使用成语)存在着不少争议,其实它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例如我们提到卢沟桥,不是想起抗日战争,就是想起卢沟晓月;提到高山流水,就要想起伯牙和琴。这样省去了很多解释,包含了很多信息,实际上是一种信息压缩。

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

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三、做到三看: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

特别关注:有无作者的生平背景注释直接关系到诗歌主旨的把握。

例:(福州三中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

夜半闻横管

程俱

秋风夜搅浮云起,幽梦归来度寒水。

一声横玉静穿云,响振疏林叶空委。

曲终时引断肠声,中有千秋万古情。

金谷草生无限思,楼边斜月为谁明。

【注】程俱,在南宋小朝廷为官,正直敢言,颇著气节。金谷,即金谷园。位于中原洛阳。此诗对笛声的描写出色,诗人夜半闻笛感慨万千。

题目:诗人夜半闻笛感慨万千,请简述诗歌寄托的思想感情?

分析:(1)看标题。关键词“夜半”,夜深人静,只有诗人无法入眠,说明其内心的孤寂,闻笛声,以声衬静,足见悲凉、凄清。(2)看作者。南宋小朝廷为官,正直敢言,颇著气节,可见其受小人排挤,不被重用的孤独。(3)看注解。金谷,即金谷园。位于中原洛阳。中原与南宋偏安一隅比较,自然得出家国之思。

结合三者,对照诗句,自然得出思想感情“因家国之思而引发的孤寂、悲凉、凄清之情”,这实际上就是三步骤里的最后一步。

补充:本首诗表现手法包含:(1)描写类:以声衬静、正侧面描写结合;(2)修辞类:夸张;(3)抒情类:借景抒情。(三大类表现手法兼而有之)

上一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公开课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发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