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民间借贷的经济效应及其监管研究文献综述

时间:2022-07-15 02:17:17

【前言】农村民间借贷的经济效应及其监管研究文献综述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2、对农村民间借贷发展现状及特征的研究。 对农村民间借贷的发展现状,傅祖宏(2003)认为,我国农村民间借贷金额总量较大,规模逐年扩张。屈小博(2005)认为,农户资金借贷非常普遍,民间借贷是满足农户借贷资金需求的主要渠道。朱守银(2001)对传统农区调查户调查...

农村民间借贷的经济效应及其监管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间借贷又称“民间信用”或“个人信用”,是一种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提供信用的,利息面议并且直接成交的借贷方式。只要双方当事人意见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因借贷产生的抵押相应有效,但利率不得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相关利率。同时,民间借贷有民间个人借贷活动和公民与金融企业间的借贷两种形式。我国民间借贷的存在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农村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的融资需求。由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农村经济体资金需求日益增多而广大农村农业信贷资金严重短缺,直接催生、催热了农村的民间借贷市场的需求增长。尤其是在农村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和地区,民间借贷更为活跃,规模不断扩大。但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却也在不断加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农村稳定的社会局面。对此,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综观国内现有成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农村民间借贷内涵的界定。

康正平(2004)认为,民间金融是指游离于经国家有权机关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之外的所有盈利为目的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资金筹借活动。孟凡杰(2007)认为,农村民间借贷是农村经济主体为满足融资需求,自发形成的、游离于政府金融监管之外的非官方资金融通的活动和组织。姜旭朝(1996)、宋磊(2005)都认为,广义的民间借贷是各种民间金融的总称,狭义的民间借贷指民间个人之间的借贷活动。

2、对农村民间借贷发展现状及特征的研究

对农村民间借贷的发展现状,傅祖宏(2003)认为,我国农村民间借贷金额总量较大,规模逐年扩张。屈小博(2005)认为,农户资金借贷非常普遍,民间借贷是满足农户借贷资金需求的主要渠道。朱守银(2001)对传统农区调查户调查的结果表明,农户发生的524笔借款中有414笔为民间借贷,占借贷笔数的79%。叶依广(2000)指出,我国农村民间借贷手续不规范、纠纷多,不规范率达到 71%。在借贷利息方面,叶敬忠与史清华(2003)等认为,我国农村借贷行为的基础主要是友情关系,需要支付的利息很低。但黎东升(2003)却认为,农村民间借贷正向正规借贷行为转换,需要支付较高利息。

3、对农村民间借贷发展的原因研究。

一是从经济学视角进行了研究。温铁军(2001)从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入手,认为小农经济与民间借贷的结合是一种理性替代行为。傅祖宏(2003)认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对资金需求量的增大,从而促进了农村民间借贷的发展。杜朝运(2004)、王曙光等(2006)都认为是正式金融的缺位造成了非正式金融的发展。刘庆君(2004)则认为,现有消费信贷业务发展严重滞后助推了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二是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角进行了研究。费孝通(2004)认为民间借贷活动都是基于熟人的了解与信任。张晓艳,刘明(2009)提出农村民间借贷具有自动履约的内在机制。闵娟(2007)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农村民间借贷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4、对农村民间借贷规范发展对策的研究。

康正平(2004)指出,要强化民间借贷的监督管理,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建立约束机制。姜雅莉(2005)指出,要给农村民间金融适度的发展空间,将民间金融组织合法化。刘民权(2006)指出,可以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来激励和引导非正规金融的迅速发展,形成对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胡必亮(2007)提出设立一个强有力的农村民间金融自律性组织,来协调各种关系。吴伯磊(2009)基于 Markowitz 的资产组合理论,认为政府允许非正规金融发展并进行相应的管制是政府的最佳行为。

二、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在国外,学者们往往把“民间借贷”这一概念称之为“非正规金融”或叫“民间金融”,体现的更多是金融关系,而非简单的借贷关系。Krahene 和 Schmidt(1994)从正规金融的对立面出发,认为民间金融活动依靠的是社会法律体系之外的体系。Atieno(2001)认为民间金融是游离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不受国家控制和中央银行监管,这一界定强调了民间金融的非正式性。Duong 和 Zuillid(2002)通过对越南农户资金借贷的实证研究,指出非正规金融部门提供的信贷,其用途呈现多样性,涵盖了农户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此外,国外学者还多关注于民间借贷的效率分析。Adams(1992)指出,农村民间借贷很大程度上也具有生产性的特征;科宁和乌里(Conning and Vdry, 2005)指出农户家庭的生产组织方式往往取决于其所面临的金融市场以及相关金融契约的性质。

综上所述,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在农村民间借贷的在一些基本理论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对我国农村民间借贷的经济效应和监管途径研究相对较少。虽然诸多学者从理论角度肯定了民间借贷存在的合理性,甚至认为民间借贷能够成为金融的有效补充手段,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并从政策角度提出了一些规范性的建议。

从现实来看,尽管民间借贷也确实体现出其正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弥补了银行贷款手续麻烦、贷款困难的不足,缓解了农村建设贷款资金缺乏的矛盾,对我国新农村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凡事都是具有两性的,民间借贷在发挥着正效应的同时,也必然有其负效应。

由于我国在民间借贷方面立法滞后,缺乏监管,没有严格的章法可循,没有定的形式和模式,加之借贷双方对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知识欠缺,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诚信缺失等原因,有的地方甚至因无序交易引发了借贷纠纷案件频发,影响了社会稳定。因此,有必要对民间借贷的各种效应进行研究,以期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引导民间借贷充分发挥其正效应,弱化其负效应,并逐步建立合理的监管模式,不断规范民间借贷,使其真正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课题项目:本文系南昌工程学院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号:43。

作者简介:周扬,男,1994年4月生,江西宜春人,南昌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2012级国际经济与贸易1班学生,学号:2012101257;刘义杰,男,1980年11月生,江西吉安人,南昌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讲师。

上一篇:二维码在计量工作中的应用 下一篇:应用型本科《汽车电器设备原理与检修》课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