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公开课的生命

时间:2022-07-15 12:57:40

真实:公开课的生命

近年来,公开课在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成为热点话题。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它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先进教学理念的传播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是公开课本身存在一些严重“异化” 的“怪现象”。正面作用和负面现象使公开课陷入冰火两重天的境地,公开课的未来发展面临着“生存”还是“死亡”的两难抉择。笔者认为,若想摆脱困境,就必须从源头上分析,还公开课以本真面目。真实,即这种“源头活水”,它是公开课“立课”的生命线和存在的本初意义所在。因此,明确公开课中“真实”的重要意义,解读公开课中“真实”的确切含义,探求公开课“真实”的可行之路,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公开课为何需要真实

公开课通常是指有组织、有规模、有准备的开放课堂,同行、领导或专家等随堂听课并对课堂教学作出一定的评价。“公开”是其特色,目的是进行研究、示范和引领;“课”是其根本,目的是提供可供研究、示范和引领的活生生的教学案例。“公开”是一种形式,“课”是最终的落脚点,二者服务于一个共同的、根本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基于“学生发展”这个根本目的,从教学、研究和引领示范以及道德教育的角度考查,公开课必须讲求“真实”,“真实”是公开课“立课”的生命线和存在的本初意义所在。

(一)教学角度的考查

毋庸置疑,公开课首先是一种教学,一种纯粹的教学,我们必须从教学的角度来要求它,这是首要的标准,也是最重要的标准。作为一节课,它要遵循课堂教学和学生认知活动的基本规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成共生、共存、共识、共享、共进。公开课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进行等方面都要以学生“真实”的情况为出发点,以真实地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获得为着眼点。“功利化”、“虚伪化”、“表演化”、“作秀化”等多种形式的“非真实的公开课”,违反了知识建构的客观规律和教学的真谛,对学生的发展必然是“勤而无效”“劳而无功”的。

(二)研究、引领示范角度的考查

公开课的研究、引领和示范作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数教师对公开课的功能、作用、开展目的均有客观认识,但情感体验和合理积极的行为意向整体水平偏低。这种正确认知与负面情绪及消极行为的强烈反差,是因为公开课的研究、引领示范作用的“非真实性”,即公开课“可看、好看”,但“不可学、不可用”,是虚假的“塑料花”,没有任何现实的土壤和鲜活的生命力。确实如此,公开课研究的目的是“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教训”,公开课引领示范的目的是“传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让广大教师通过观看、学习,最终达到推广使用”。如果公开课是“非真实的”,那么研究的价值何在?学习、推广使用的可能性何在?又怎能对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起到实质性作用,怎能让一线教师对此有正面的情感体验和合理积极的行为意向?失去了真实,公开课就失去了研究和引领示范的意义和价值。

(三)道德教育角度的考查

陶行知曾指出,教育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赫尔巴特也宣称:“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这一切都表明教学具有教育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以道德方式教,就是以不道德的方式教”。失真的公开课中存在着诸如“道德伪善上演秀”“教学有效PK 教师承诺”“拒绝差生”“学生成为课托儿” 等道德失落现象。它们以明示的方式否认了学校道德教育一贯所宣传的“言行一致、诚实守信”,使学生学会了“见机行事、弄虚作假、言行不一”。公开课中学校和教师的“道德失范”对学生道德成长的负面影响是长期的、难以逆转的,有百害而无一利。公开课的真实是学生道德成长的呼唤。

二、何为公开课的“真实”

真实是指与客观事实相符合。尽管许多人都提倡公开课要讲求真实,但对于何为真实,人们的理解并不一致。走出公开课中人们对真实理解的误区,正确解读真实势在必行。

公开课的真实是指公开课的教学设计、过程和结果等能够客观地反映师生的真实水平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摒弃功利、虚伪、表演、作秀,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或示范引领的作用。它包括过程真实和结果真实两部分。这些真实具体体现在教学对象的全体性、教学设计的个性化、教学过程预设与生成的紧密联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与传统的融合、教学中知识学习和道德成长的兼顾、教学评价的多方参与、教学结果的完美与缺憾的结合。可学、可用、可研究是其外在表现,学生和教师的真实发展是其内在追求。

真实事件的充盈、教学个性的张扬和功利做作的绝迹是判断公开课是否真实的三个关键指标。

一是真实事件的充盈。真实事件对应于虚假事件,它是基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教师实际教学水平而发生的非“演练的”“彩排的”“表演的”事件。真实事件充盈的课堂从外在来看可能不那么一帆风顺,“断裂”“分叉”和“突变”时常存在,“卡壳”和“冷场”也在所难免,“生成”与“预设”如影相随。听课者感受到的既有学生的困惑和顿悟的惊喜,也有教师灵活的教学机智和课堂应变的能力;既有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也有心灵的共鸣、智慧的分享;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些真实事件的充盈,体现了真实教学过程中的确定性、因果性、预成性、可预测性、可控性与不确定性、非因果性、生成性、不可预测性、不可控性的结合,反映了学生的自主、能动和创造,体现了教学应有的开放与活力。尽管有真实事件充盈的课堂一切未必显得那么完美,但其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与生命的活力。

二是教学个性的张扬。真实的课堂是不断创造生成的课堂,而创造生成又是以个性为前提的。有个性才有特色,有个性才有自我。这就要求张扬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学个性是教师个人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与探索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个人气质、性格、阅历、兴趣、知识结构等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反映和表现。教学个性张扬下的公开课在学习目标生成、教学内容组织、活动形式安排、学习方法选择、现代技术特点等方面,闪烁着执教者本人的思想个性和言语个性。纵观那些优秀教师的公开课,无不闪耀着动人的个性光彩:或风趣幽默、机敏睿智;或深沉稳重、缜密深邃;或舒展流畅、大方自如;或清新自然、亲切感人;或洋洋洒洒、涉笔成趣;或开渠引水、循循善诱;或博闻强识、学富五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充满个性的教学改变了教师的“代言人”和“复制者”的角色,使每位教师能够站立起来,使每位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学习发展个性,使每节课能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使教学充满了活力和生命。这样的公开课才具有推广和研究的价值。

三是功利做作的绝迹。教育是一个激荡心智、沐浴灵府、贞立人格、彰显个性的活动。这种特殊的活动是与功利不相容的。若功利之心日炽,为学之心必定益冷。功利会让学校、教师渐离教育的本质,使课堂教学失真。因此,公开课应远离功利和做作。教师活动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和成长需求,而不是自己高超教学技能技巧的展示、学校与个人荣誉的获得、完美形象的塑造。否则,课堂教学将与教育理想背道而驰,起码的诚实守信将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虚伪”、“做假”、“巧取”等不良价值观在稚嫩童心中的初萌和成长。摒弃了功利做作色彩的课堂就不会掺杂有失教学自然形态的花拳绣腿式的虚假、刻意为之的道德伪善、蛊惑煽情的音乐、虚拟的设计、夸张的表演、廉价的表扬等。功利做作的绝迹带来的是自然真实的教学。

三、公开课“真实”的达成之策

公开课中我们完全可以追求“完美”,但要以“科学”作路标,以“真实”为前提。尽管公开课“失真”的原因很多,但究其根本,问题还是出在对公开课的评价上。评价是对公开课的一种目标评估和价值判断,是公开课的“阿基米德支点”,无形中引导着教师和学校的行为。因此,要想让公开课达成“真实”,学校应从评价上寻找办法,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指挥、激励、规范的作用,通过治本达成“真实”。

利用评价手段达成公开课的真实,需要在评价目的、主体、氛围、标准、规范、条件及结果的使用上有所突破。具体来讲,在评价目的上,不是给教师或学校评定等级,而是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不是推出个别教师,而是带动整个教师群体发展。在评价主体上,不是专家同行独霸话语权,而是由听课学生、执教者和专家同行三方共同组成,有学生的真实感受,有执教者的困惑和喜悦,有专家同行的意见和建议。在评价氛围上,不是专制、紧张,而是要力争民主、宽松,这样才能使各方畅所欲言,在平等、接纳、尊重、共同参与、和而不同中倾听真实的声音,实现主体间的自主交流、沟通和理解。在评价标准上,坚持叶澜教授所提出的“五个实”标准,即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也就是丰实的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也就是平实的课;应该是真实的课,也就是有缺憾的课。在评价规范上,彰显主流评价意识,不贪多求全、吹毛求疵,要宽容公开课的失败和缺憾,从失败和缺憾中寻找研究的价值。在评价条件上,考虑现实背景如教育对象的知识技能状况和智力发展水平、学校的条件和教学的设备、可选择的方法手段与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等。在评价结果的使用上,要淡化功利性,突出发展性。这样的评价观就还原到了公开课原初的对教师和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回到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目的,也就能够激励和调节授课教师的行为,从而使公开课成为一节真正的“课” ,一节真实的“课”。

(作者单位:重庆市巫山县龙井小学)

责编/张晓东

上一篇:倾注满腔心血 精彩教育事业 下一篇:优化课堂练习 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