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关键词点击:语感

时间:2022-07-15 12:34:04

语文新课标关键词点击:语感

“语感”是当下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一个关键词汇,语文新课标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一、什么是语感

语感,本是一个语言学术语。在美国当代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语法理论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语言直觉”,我国语言学者倾向于称之为“语感”。不过,在语言学研究的领域内,语感的对象和范围只涉及语言本身,而不考虑个体的文化素质、生活环境、交际范围、阅读领域、活动空间等的不同以及客体言语语体风格、言语环境等的差别,即只是从静态的角度来谈语感。

在我国语文教学界,最早提出语感的是夏丏尊先生。他在《文心·语汇与语感》中说:语感是“对于辞类的感觉力”,并指出:“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其后,叶圣陶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界说,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吕叔湘先生说:“什么叫‘语感’?对于语言的各个方面或者某一方面值得注意的现象能够很快引起注意,这就是对语言敏感,就是有良好的语感。”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人们在对传统的重新审视中,越来越关注语感这一话题,“知识中心说”深深陷入困境,其弊端招来全国上下一片声讨之际,“语感中心说”为我们树立了新的路标,让我们看见了新的前途,形成了语文教育界理论与实践的一个热点,为语文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不少专家学者吸收了语言学、心理学、哲学、心理语言学等学科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语感的本质进行了探讨。人们一致认为: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言语实践中形成的对于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的、深刻的感知领悟与把握的能力,是对言语对象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在内的一种“正确而丰富的了解力”,它是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是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二、语感能力的内容

根据语言的构成要素及运用情况,语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语音感。即对语言节奏、旋律的感知。语言在反映客观事物时,除力求内容上的准确外,还要讲求音律的和谐优美。过去人们认为只有诗歌才有这样的特性,其实在一般的言语作品中也大量存在。运用语言时字音的变化,说话或者朗读文章时对重音、语调、停顿的妥善处理,都是有语音感的表现。老舍先生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中说:“我写文章,不仅要考虑每一个字的意义,还要考虑每个字的声音。不仅写文章是这样,写报告也是这样。我总希望我的报告可以一字不改的拿来念,人家都能听得明白。……让句子念起来叮当地响。”例如《威尼斯的小艇》(马克·吐温)中有这样一段话:“威尼斯的小艇有七八米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船;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弯弯的新月;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这段文字有三句话,虽然用的都是“像字句”的表达方式,但在遣词造句上并不刻板呆滞。第一句用了“有点像”,第二句用了“像”,第三句用了“仿佛”,这样以来,语言的声气和节奏就有了变化,它是灵动的,变化的,这样一种语言的特点不正暗合了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吗?

2.语义感。即对言语材料含义的感知,包括感知语言所包蕴的知识内容和生活经验,具体表现在:对字面意义的把握,对隐含意义的感悟,对词语的喻征义的敏感。辛弃疾的《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要感知“无赖”一词的情味,靠翻检工具书是不能奏效的,它不但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儿童的娇泼之态,而且从心灵深处流露了诗翁对幼儿的舐犊之情。《我的老师》(魏巍):“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狡猾”在词典中的意义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在这里显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机智而调皮”的意思。总之,正确丰富的语义感,来自广博的知识积累和真切的生活体验,倘若看到“田园”,只知道它是种菜的地方,见到“春雨”,只知解作春天的雨,那便是缺乏语义感的一种表现。

3.语法感。即对语法结构规则的感知。语法手段是言语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尤其是超常的语法手段,它所表达的意义与语用环境密切相关,表意往往更为丰富。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一文,作者在工厂见到母亲的时候,对母亲的神态举止有这样一段描写:“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我的母亲”作为主语成分放在后面说出,向读者传递着一些浓郁而沉重的味道:缓慢的节奏感、艰辛的形象感、惊讶的情味感,通过细读品味,我们可以更好、更深地进入文本的内涵世界,体察和理解文字背后的作者太多太多复杂的情感体验。

4.语体感。语体是为适应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言语材料和表现手法的特点的总和。语体感就是对于多种语体特征的感受和理解。语体一般分为谈话语体和书卷语体两大类。谈话语体可以分为日常会话体、讲演体、论辩体等,书卷语体可以分为科学语体、政论语体、文艺语体、事务语体等。一般地说,文艺语体的特征是形象性,要求绘声绘色,传神写照;科技语体的特征是逻辑性和鼓动性,既要求概念清晰,论证严密,又注重形象生动,富有感情;事务语体的特征是准确、简练,有固定的程式和习惯用语。不同语体反映了使用语言的不同特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有区别地对待。

5.语境感。语境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和敏锐的语境感,是十分必要的。如《荷塘月色》有一关键处:“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也还是淡淡的。”“今晚却很好,虽然也还是淡淡的”,这里并不把表示情况、条件的“虽然……”放在前面,而是放在后面,整个句子的重心就不在转折而在转折的情况和条件上了。这在《荷塘月色》整篇语境中来看是有特别的意义的。它强调了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比平日好不到哪儿去,那么作者为什么会觉得今晚的月光很好呢?关键不在客观的景物怎样,而在于作者的心境起了变化,是作者的心境好了,它细微地透露了一个很重要的情绪变化,即作者从“不宁静”中慢慢平静下来,而且已经在朦胧的月光下感到了舒展的心情。用这样的言语材料进行语文教学,事半功倍。

上一篇:妙用多媒体 点睛陶艺课 下一篇:浅谈学贵有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