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自主探究的应用

时间:2022-07-14 11:22:31

在化学教学中自主探究的应用

摘 要: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并乐于探究,学会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这要求教师要改变“一言堂”和“讲练讲”的传统教学模式。自主探究的教学就是真正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真正树立起“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深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关键词:自主探究;主体性;挖掘潜能

自主探究教学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理念,让学生动起来,让课题活起来,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简而言之,就是将课堂还给学生。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运用。

一、自主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普通中学,学生的成绩、表现等各方面远不及重点中学。结合实际情况,我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和思考,发现他们大多都有共同的特点:学习的积极性较差,但他们好动,好奇心很强。心理学家认为:好动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而好奇是学生思维的先导、是成功的起点。我因势利导,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能让学生说的让学生来说;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讨论的让学生讨论;能让学生动手的让学生动手。鼓励学生多表达,做到有言敢发,有疑敢质。例如在“氨的喷泉实验”教学中,我先演示一遍,多准备两套相同的实验装置,让学生自己操作演示。学生看完实验后,情绪高涨,大家争着做。请两位学生代表来进行操作,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对比。很快其中一个同学的实验形成了美丽的红色喷泉,而另一个则操作无现象。我再运用多媒体播放实验录像后,顿时,同学们议论纷纷:①形成喷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②为什么圆底烧瓶中喷泉是红色的?③实验完成后,为什么烧瓶不能充满水?④是否还有其他的气体也可以形成喷泉?⑤形成喷泉的条件是什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很明显地表现出:其实学生可以主动参与,而且思维活跃,能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甚至还可以迸发出许多“创造性”的火花。

二、自主探究有利于创设愉快的课堂气氛

化学成绩较差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往往在化学课堂上有一种紧张感或恐惧感。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怕学生因其认知能力有限而“随意说”,甚至开始讨论时,学生会有点起哄,针对这种情况,我不仅不能扼杀学生的求异思维,而是在课堂上加以正确的引导,在课余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从其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正面引导,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从而把课堂上起哄的学生逐渐正确引导到课堂上。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做到学生能够发现的知识,教师指导但不包办;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但不参与。课堂上开展自主探究,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融洽师生关系,还能帮助学生克服胆怯、恐惧、害羞、焦虑等不良心理。这样不仅开辟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渠道,促进学生不断形成积极的学习互动习惯,逐步建立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建设“堂堂有新意,处处有新招”的特色课堂,让学生真正摆脱学习过程中的沉闷枯燥,进入乐学境地,变“苦学”为“乐学”,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三、自主探究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往往考虑的是“如何教,怎样讲完这节课”的问题,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自主探

究”不仅打破传统的学习内容由教材和教师以定论的方式呈现,

学生被动接受和记忆,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如,在学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时,本人让学生亲自演示NaCl(aq)、H2SO4(aq)、NaOH(aq)、氨水、Cu、乙醇的导电实验引发NaOH(熔融)、浓H2SO4的导电性共同探究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抓住

“为什么能导电”这个问题作为讨论的核心问题探究过程中让

学生自主归纳物质导电的原因,影响导电的因素,自然构建电离、电离方程式、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知识以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知识、能力的形成及应用,这样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各种知识、技能、方法、能力自然而然深深地保存在学生的大脑中且能够灵活应用。通过这样循环渐进的引导,不仅使得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在培优方面更是突出。

四、自主探究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应用知识潜能

自主探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持久的内动力,是一种愉快的学习体验,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使每个学生真正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潜能。例如,在讲解完SO2、HClO的漂白性内容后,本人设计了探究性实验:“SO2、HClO的漂白性的对比与总结”(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解释)。①将SO2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然后再加热;②将Cl2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然后再加热。比较两次的实验现象讨论:两次的漂白原理是否相同?参照课本及资料,由学生讨论,得出结论:SO2的漂白作用是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无色不稳定物质,该化合物见光、遇热或长久放置又能恢复为原来的颜色。其漂白是可逆的,属暂时性漂白。而次氯酸的漂白作用是永久氧化性漂白,是不可逆的。我循环渐进地提出:两种物质都有漂白性,如同时通入品红溶液中,现象又是如何呢?效果如何?顿时,学生又沸腾起来了,大多数学生认为其漂白效果应该更加明显。而事实上实验的结果与原来想象、假设的完全不同,这样又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通过先让学生用实验证明,再用理论进行分析现象与结论,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学会了怎样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既能够加深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又能够引导他们自主地从知识的角度解决生活中、学习中的难题等。本人在类似以上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对学习化学能够有十分的热情,从而挖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潜能。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共同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自我表现的机会,真正让学生自己懂得“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这样不仅“解放”了教师,教师从主导逐渐变为辅导,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做学习的主人,还使得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不仅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家炳第一中学)

上一篇:谁动了初中生的音乐课堂 下一篇:高中数学应用类比思想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