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传播案例研究

时间:2022-07-14 08:20:38

文字传播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379-02

手抄本

手抄本是在印刷术还没有出现之前,人们在传播过程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文字传播的形式。但在古代,即便是印刷术产生之后,印刷出版的书仍占少数。大量的个人作品,均是用手抄的形式留存的。因此,中文古典典籍按照书写、还是印刷分为“抄本”和“刻本”两种。“抄本”即为“手抄本”的简称。例如《红楼梦》最初就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的,《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也是人工抄写的。现存最古老的抄本,为西晋元康六年写的佛经残卷。现存最古老的手抄本古兰经,成书年代约在8~13世纪,被撒拉族人视为“民族的传世之宝”。比较著名的手抄本是被称为“中国古代十大手抄本”的明清小说。欧洲的中世纪,大量的教士成为专职抄写人员。他们大多手抄《圣经》,由鹅毛笔写在羊皮纸上,并有精美的微型画作为装饰。欧洲手抄本的发展至文艺复兴时期,还比较普遍。

手抄本中,比较常见的当属手抄经文,在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历经千辛万苦到西天去求取“西经”的故事家喻户晓,他们的取经即为大唐传播佛教思想,他们所取经文即为手抄经文。而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敦煌遗书中,除了《敦煌曲谱》、《敦煌卷子谱》、《工尺谱》、《古琴谱》、《锣鼓谱》等为手抄本,诸多经书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乘无量寿宗要经》、《妙法莲华经》、《大般涅经》、《大智度论》等也为罕见的手经书。这些手抄的经书,其中《大智度论》被鉴定为5世纪下半叶南北朝时期写本的年代最早的文献。魏晋南北朝到唐朝时期佛教在中国流行,手抄经文成为一种流行,是虔诚和尊敬的象征,据说抄写得越工整,就代表对佛祖越尊敬。在抄写的同时,也在传播佛教思想,是信徒们的传教方式之一。

敦煌的文献自从问世以来就震惊了整个国际世界,其文化典籍、史学、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科学及宗教等丰富的史料,成为了传播、研究等的重要文献。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敦煌文献承载着探索、交流和传播的跨文化视野,吸引着无数中外学者、研究者和民众的兴趣。“从传播学角度来说,敦煌文献是传播活动的文化媒介或交流符号,为人类的传播互动提供了一个世界性研究的共同母题。促进了不同语言文化的古国之间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这里所指的壁文,是指刻在墙壁、墓壁上的文字。比如埃及金字塔古墓中墙壁上古老的象形文字,透露着法老的名字、去世年份等信息,记录着法老的丰功伟绩、权势,还有哪些关于金字塔的一切神秘的气息,至今仍是世界人民研究的焦点。

书信

书信是在计算机、手机、互联网、电话普遍使用之前,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流、传递思想和情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书信通常是用于相隔距离较远、或者无法见面的情况,也可以用于近距离的沟通。即使在互联网、智能手机、通讯等高速发达的今天,书信也是人们交流、沟通、传播和交际的方式之一。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信”在古文中有音讯、消息之义,另外,“信”也有托人所传之言可信的意思,不论是托人捎的口信,还是通过驿站传递、邮差邮递的书信用语言文字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和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信,都可运用文字述说事情原委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尤其是亲笔信,不仅可以起到传播的作用,而且能给受信人以“见字如面”的亲切感可信度和亲切感。

中国古代和现代书信在人们生活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传播作用。从早期的“捎个口信”,到后来的飞鸽传书、驿站,在到今天的邮寄、互联网和手机书信等,书信承载着时空变化的特征,起到了传播和传递的关键作用。在我国,书信滥觞于商代。殷墟出土的第五百一十三片甲骨,就是一封由殷的边境传至京都的“边报”。考古学家吴汝浩和潘悠两先生在考证后断言,这是“侯伯和大将军报告方国入侵的”。[1]可见,殷商时代是我国书信发展的开端。春秋时期,列国纷争,常常伴以书信外交,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所描述的:“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汉代以前的书信,没有个人情怀的吐诉,大多都是些“陈政务以进君主”的陈词滥调。两汉时期,《狱中上梁王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杨恽的《报孙会宗书》等书信,使我国书信从公函国书中摆脱出来,真正成为抒发个人情感的工具,拓宽了书信的写作内容的领域。魏晋南北朝是书信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书信内容涉及到生活各个领域,如问候、贺喜、求物、绝交等,甚至是抒发自己的一时之感都可作信,这时信也成为人们交往中的一种礼仪方式,如当时流行的一种叫“月仪帖”的书信形式,就是友朋间每月互通讯问,增进友谊的一种信件。

唐宋是书信的成熟期,这时的书信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像杜甫三个月没有收到家书,就发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慨叹。这一时期书信不仅在人际交往中发挥作用,诸多文人书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针砭时弊的内容写在书信之中,使书信成了揭露黑暗、刺讽丑恶的犀利武器,也为后人的阅读和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依据。如“唐宋家”的书信,后来则成脍炙人口的名篇。明清时代,政治专制使书信发展陷入低潮。但那一时期的家书,却非常兴盛。如郑板桥的家书在思想意义和文风上都独树一帜,被后人广泛流传。这一时期大量的对前人书信的整理,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明人沈佳的《历代名人尺牍精华录》等。“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书信的出现,这是近代书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今天的书信,不仅可以表现公事(如公函),也可以表现私事(如私信),还可以用于邀请(如邀请函、请柬等)、表达谢意(如感谢信)、表扬(表扬信等)等。

下面介绍几个家书的典型案例。

家书,顾名思义是家人之间来往的书信,有时也被认为是在家中保存的书信。它是家人之间互通有无、报平安、传播信息和情感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历朝历代都有著名的家书流传至今,在国外也有许多家书值得研究。

《傅雷家书》是将傅雷及其夫人朱梅馥写给儿子傅聪和傅敏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书信集。《傅雷家书》传播着傅雷必胜的思想,是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典范,可以说是傅雷毕生最重要的著作也是傅雷思想的结晶,更是傅雷写给儿子的良苦用心的教育之信。”。后代人在教子育才之时也从中学到了不少妙用。《傅雷家书》为教育学、人才学、家庭学、情感学提供了很值得研究的典型事例和独特的见解,也在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方面有所涉及。它既是一本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又是一本修身养性的读物,也是父母教育孩子的范本,更是帮助青年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傅雷家书》蕴含着广博的知识与深刻的人生哲理,在教子育才、启迪智慧等方面广为流传。

1955年1月26日的傅雷家书中傅雷不仅赞扬了儿子在音乐上取得的优秀成绩,同时鼓励儿子不骄不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美好品德。字里行间都渗透着父母对子女的爱和关怀,也是一种孜孜不倦的教导之心,更是傅雷文艺思想、爱国情怀和人生哲学的表现。

一九五五年一月二十六日

……孩子,你太幸福了,天待你太厚了。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孝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还加上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孩子,从今以后,你永远不会孤独的了,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

……

除上述提到的郑板桥家书和傅雷家书,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家书还有曹丕家书、曾国藩家书、文天祥狱中家书、和邓颖超之间的家书、巴金家书、沈从文家书等。国外比较著名的如恩格斯书信、马克思书信、托马斯・贝克特、奥古斯丁书信的书信等。

恩格斯致马克思

1876年8月25日星期五于拉姆斯盖特

……

在海滨浴场的气氛变得越来越愚蠢的情况下,最适宜的读物自然是杜林先生的自然现实哲学。我还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自然的东西。一切都被看作是自然之物,凡是杜林先生认为是自然地发生的一切,都应被看作是自然的,所以他也就永远从“公理式的命题”出发,因为自然的东西不需要任何论证。这本东西的庸俗程度超过以往的一切。但是,不管它怎样不好,谈论自然界的那一部分还是最好的。在这里总算还有一些辩证说法的可怜残余,但是只要他一转到社会和历史方面,以道德形式出现的旧形而上学就又开始支配一切,于是他就像骑在一匹真正的瞎马上,由这匹瞎马驮着无望地兜圈子。他的视野几乎没有越出普鲁士通用邦法的适用范围,而普鲁士的官僚统治在他看来就体现了“国家”。从今天算起,过一个星期,我们将返回伦敦,那时我立即着手批判这个家伙。他宣扬的永恒真理是些什么,你可以从他把烟草、猫和犹太人看作三样令人厌恶的东西并痛加叱骂这一点看出来。

……[4]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信内容广泛、博大精深,涉及到哲学思想、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等诸多方面,尤其在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阶级斗争、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财富。我们通过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书信以学习、补正过去对他们思想研究的不全面性等问题,并且对了解人类社会进程、物质的变化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等方方面面都能找到和现代化进程的结合点,具有巨大的文字传播价值。

家谱

家谱,一种表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是一种明血统、序昭穆、 记载一个家族繁衍发展历史的著作。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族谱,最初都由谱(表)与牒两部分组成,发展到后来又增加了传、图、艺文、家训等内容。谱就是指用列表的方法来记载一家一族的世系发展过程。宋代大史学家郑樵在《通志・总序》中说:“古者纪年别系之书,谓之谱,太史公改而为表。”这里所说的就是司马迁在学周谱的基础上,编修了《史记》中的十表。之所以用列表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简单且一目了然。章学诚在《高邮沈氏家谱叙例》一文中指出:“牒者,表之注也。表仅列名,而人之行次字号,历官生卒,妻妾姓氏,子女所出,茔墓而方,皆当注于名下,如履贯然,表线所不能容,故著牒以详之,盖古法也。”[5]其中说明了谱和牒的作用。

在今天看来,家谱就是我们中国人“认祖归宗”、“排资论辈”的最好依据,但家谱不仅仅只有这两样作用,家谱还体现了宗法思想、家庭伦理道德、家族制度、经济史、人口问题、历史人物、民族史、地方史志、教育史、民俗学、宗教史、华侨史、重大历史事件等方面的内容,家谱还能提供有关古代妇女、古代伦理道德、遗传学、人才学等多方面的史料。总之,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文字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家谱中广为使用和世代相传的当属家规、家训等,这些内容在家谱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家庭的建设、规范、约束都起到了积极、进取的作用,对家族、子孙后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观等观念起到了规范意义。在家规、家训中,封建伦理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家谱中的家规、家训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戒”、“戒奢侈”、“戒懒惰”、“戒淫逸”等,世代流传。著名的家训有颜氏家训、朱熹家训等。

朱熹家训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录自《紫阳朱氏宗普》)

参考文献

[1]李拜石,敦煌文献的传播学价值,宁夏社会科学,2010.03

[2]吴浩坤、潘悠,《中国甲骨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01

[3]傅敏,傅雷家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2009年7约出版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7-05-01第626页

[5][清]章学诚,章学诚遗书[M ],文物出版社, 1985.

上一篇:议《李双双》小说与电影的改编 下一篇:浅析甲骨文的章法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