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改革进程中转户农民融入城市的思考

时间:2022-07-14 08:15:20

户籍制度改革进程中转户农民融入城市的思考

摘要:转户农民的文化程度与技能状况尚不适应城市提升产业水平的需要;流动性加剧,管理难度加大;转户农民的待遇缺失问题突出。欲使转户农民更快地融入城市,必须提升转户农民的自身素质、加强深化户籍制度、培训制度、用工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并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转户农民;城市融入;社区服务;研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6-0051-02

户籍制度的改革,让转户农民失去了生活和土地而成为城市居民,意味着转户农民不可能再回到农村,改革户籍制度不是取消“户口”制度,而是剥离户口之外的额外功能,取消依附在户口上的各种利益差别,让国人真正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融入城市不光有户籍的限制,更有前期的制度困境,户籍改革现今的思路多是将农民变市民,虽然政府对转户农民在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等方面优惠政策,但城市于他们而言,同样陌生。

1 融入城市的概念

“融入城市”指的是,农民通过转户后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一样,城市是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城市以宽容的姿态接纳他们,让他们在城市生活得康安幸福。

2 转户农民融入城市的现状

通过调研,绝大部分转户农民表示,从总体结果来看,户籍制度改革对自身的影响是积极的,转户后收入有所增加而且比较满意现在生活。在全部转户农民中,约有20%的人经济收入比较丰厚,失地后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这部分人多半居住在县城附近,市场观念较强,有一定经营之道,部分人员还当上了小老板,这些转户农民是城市扩张的受益者。此外,50%左右的转户农民收入比较稳定,没有因转户影响基本生活,他们有的成为企业职工,有的做一些小本生意,靠一技之长开办小作坊、小门店等。但是,还有30%左右的转户农民没有稳定收入,失去土地后生活比较困难。他们大多年龄在50岁左右,既没有一定的创收技能,其子女生活也不宽裕,有些人还失去了劳动能力,生活水平较转户前有所下降。城市高昂的生活,自身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换、融入城市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失去了稳定的生活来源,生活成本相对提高。据调研,转户前,农民种田收益虽不太高(每亩地年纯收入约650元左右),但这部分收入比较稳定,为农民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转户后,农民失去了最稳定的经济来源,对其生活带来较大冲击,尤其是对那些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民冲击更大,他们年龄偏大,没有一技之长,失去土地后成了转户农民中的弱势人群。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失地后就意味着生活城市化了,以往自己种自己吃,而现在生活用品都要到市场去买,从而增加了生活成本。虽然转户后农民得到了足额的赔偿,但不能解决失地以后的生活来源问题。17.5%的受访者认为新市民难以融入城市的障碍来自就业难,导致部分转户农民生活变得比较困难。

(2)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与城市居民存在差异。农村与城市在劳动生活方式、物质生活资料的消费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等巨大差异让进城人员一时难以适应。城市生活的快捷便利、城市中人们的交往往往以交换为前提,城市的人际关系淡漠等等,这些让进城的农民十分不习惯。城市的种种带给了他们许多的困惑。城市居民的难以亲近也带给了他们很深的印象。他们很难走出自己的观念。城市的理念只能以一种缓慢的方式进入他们的大脑。他们的人是在城市中生活,但是他们的心理依然保留在农村时的状态。但是较长时间的不改变成为进城人员难以融入城市社区生活的障碍。

(3)社区精神文明堪忧,不良风气开始滋生。转户后,一些农民突然间不再用担心农田的事物,不必在考虑农时、恶劣天气等对农作物的影响,生活一下子清闲了,摆脱了农闲、农忙的限制,空闲时间自然而然就增多了,如何消遣空闲的时光一下子提上日程。而同时,社区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数量不足以应付庞大的居民数。于是,便有一些人聚在一起打牌、打麻将,由开始的消遣到后来衍生成习惯性的、日常性的活动,由娱乐演变成赌钱,不良的风气由小群体到一定规模,这也是不得不让人担忧的。

(4)转户农民的创业意识有待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的补偿标准不断提高,转户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也拥有了一笔不小的财富。41%的受访者认为障碍来自新市民心理观念转变角色难。在失去土地后,由传统的按照时令、节气从事有规律的农耕生活突然转变到朝九晚五或是无所事事的城市生活,部分居民在这种突然间的转换键可能养成不好的习惯。不愿主动学习、培训,去寻找新的工作,对创业有畏难情绪。

3 转户农民融入城市的对策措施

(1)完善转户补偿机制,由“补血”升级到“造血”。在转户农民领取转户补偿后并没有稳定的职业和长远的生计保障,政府采取的仅仅是“补血”措施,达不到“造血”的功效。为此,政府在转户及补偿后应继续为更多的农民创造就业的机会。一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充分利用经济发展来吸附闲置的劳动力,一方面继续完善征地补偿的具体措施,更多的考虑农民需求和利益。政府应该加大招商引资或投资,充分发挥企业、工厂对劳动力巨大的需求优势,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农民的重新就业的问题。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准,为他们立足和立业城市创造条件。

(2)发展乡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因为研究表明,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适应度占78.40%,高中、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适应度则分别占73.19%、66.96%和60.77%。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越高,适应性就会越强。同时,当今社会大学教育已经由早期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令人担忧,因为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让农民提前了解现代社会,有准备的适应现代社会,进而减少对于城市社会的文化排斥和错误理解。帮助农民工正确树立城市生活的价值观,以便于他们更早的进入市民生活模式,顺利完成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

(3)完善社区基础设施,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社区是众多小孩子成长的大环境,昔者孟母三迁,为孩子寻找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今天着同样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不断地完善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社区的精神文明发展奠定坚实的硬件设备,不但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可以为儿童成长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完善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转户农民创造较好的物质基础不但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完成由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化,还可以有效避免社区不良习气的滋生于恶化,从而推进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

(4)加强培训,提升创业创新本领。一是树立和宣传就业和创业典型。农民最讲究实事求是,必须树立就业和创业的成功典型和令人信服的事例,在思想上统一认识,消除转户农民的就业的畏难情绪,引导转户农民通过就业和创业致富。二是创新就业和创业培训模式。在培训项目设置、师资配备、教材选用等培训教学环节上予以创新,进一步强化转户农民就业和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三是提高基层领导对转户农民就业和创业工作的认识。乡镇(街道)、村(社区)领导对转户农民就业和创业工作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是开展该项工作的关键。对转户农民开展就业和创业工作主要靠这支干部队伍来发动、引导和组织。对乡镇(街道)、村(社区)也加大了充分就业村(社区)的考核。

实践表明,对农民工落户城镇、实现市民化,政府的责任主要是通过制度上的改革创新,“拆篱笆”,缩小公共服务差距。而城镇化的主体是农民,是否落户城镇,是农民工自身的选择。政府要对农民的选择给予尊重、支持和积极回应,同时谨防政府取代农民在城镇化中的主体地位而变为行政推动,伤害农民权益。为此,要把主要力量用在逐步拆除农民工定居城镇制度篱笆和改善公共服务上,用在促进产业、企业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上,用在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上,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和群众意愿,在宽松环境下水到渠成推进城镇化和农民工市民化。

上一篇:新形势下慈溪市耕地流转问题及对策思考 下一篇: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