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迁移和动机

时间:2022-07-14 07:32:12

学习迁移和动机

摘 要:无论是迁移还是动机,在学习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分析学习迁移和学习动机,以及他们之间相互支撑的关系为契机,提出了在实践教学中激发学习动机和促进迁移发生的一些教学策略。

关键词:迁移 动机

一、 引言

迁移(transfer)和动机(motivation)在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迁移原来是属于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Brown: 2002)。关于迁移现象,古代人们就已注意到。如: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还要求学生“由此以知彼”。“举一反三”、“由此知彼”、“触类旁通”、“温故知新”等都是学习迁移的道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我看来,教会学习者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如果学习者能够主动有效地将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迁移、运用,那么将会有效地促进新的学习。关于动机,研究人类行为的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基于社会建构主义,Williams & Burden(1997)认为,动机是一种认知和情感动力,可促使人们有意识地做出行动的决定并维持相当的努力,以便达到预期的目标。动机由四部分组成:行动的愿望和决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活动中所投入的精力;参与和兴趣的保持。表现在学习中,动机决定了学习者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积极参与的程度。

二、 迁移和动机的关系

研究表明,学习迁移和动机起着相互支撑的作用,从而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如果学习者发现他们所学的知识能和其他知识发生联系,或能被迁移到其他学习当中,他们将找到学习的意义,进而提高他们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动力。如果学习者暂时对学习或对学习某一门学科缺乏兴趣,只要他们对其他事物有兴趣,还有可能将其他的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兴趣。学习者对其他事物有兴趣,就有可能引发行为去满足此兴趣而转变为动机。据心理学家研究,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知识一样,都会在某种条件下发生迁移。如果教师能够因势利导地将学习者原有的其他动机转移到学习上来,就有可能变成求知的动机,心理学家称之为利用原有动机的转移。与此同时,为了让迁移发生,学习者必须拥有识别迁移发生机会的能力(Prawat: 1989)和利用这些机会的动机(Pea: 1988)。

基于迁移和动机的上述关系,教学所面对的挑战就是要同时加强迁移和动机,以便于两者相互支持。有鉴于此,教师首先要对迁移和动机的本质有所了解。

三、 迁移的本质

根据迁移对学习的影响,迁移可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正迁移,亦称助长性迁移,是学习心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也就是掌握一种知识、技能有助于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正迁移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例如:会拉二胡的人,学拉小提琴也比较容易;学好乘法运算,反过来有助于更加熟练地掌握加法运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经常问的一个问题是:在学习过程中什么东西需要被迁移?Thorndike(1932)和Perkins et all(1993)认为,学习中需要被迁移的可能是内容或概念知识、策略或程序知识,或者是恰当的学习心向。支持教授内容知识而非策略知识的人认为,学习者一旦掌握了某个特定领域的内容知识,就能在新的学习中利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包括很多隐性策略(Chi: 1988)。他们认为,没有必要的特定领域的知识,一般学习策略对加强学习者在大多数学习任务中的表现的影响将是很微弱的。与此同时,强调策略知识教学的人的一个共同的观点是,如果能够应用于广泛任务的一般性技能(如:元认识和问题解决技能)能够被识别和教授,加速学习迁移将变得更为容易(Pressley et all: 1987)。尽管这两个阵营的人在迁移内容的问题上观点不一,他们却一致认为积极的学习心向对学习者的成功是关键的。

四、 动机的本质

诸如:在年龄、才能、动机、学习策略、学习风格等重要的学习者差异当中,动机经常被看作是关键的学习者变量,因为“没有动机,什么也不会发生。”(Cohen & Dornyei: 2002)

在教育心理学中,动机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来自于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如:学习需要、好奇心、对任务的浓厚兴趣等。而外在动机来自于外界的影响。如:同伴和父母的认同、获得奖励、惩罚的威胁或避免惩罚、好成绩等(Els et all: 1984)。在一些别的研究中,Crookes & Schmidt(1991)以及Gardner & Tremblay (1994)又探索了四个其他的动机定向:学习的理由、实现学习目标的渴望、对学习环境的积极态度,和努力的行为。许多理论学家和研究工作者发现,动机不能被看作是一个单一的整体,而应把它理解为一个多因素的构造物。Oxford & Shearin(1994)分析了12个动机理论和模式,其中,包括了社会心理学、认知发展、社会文化心理学的理论和模式,最终总结出了六个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态度、自我信念、目标、参与性、环境支持,和个体属性。

五、 如何加强学习迁移和动机

1.情感激发,引导学习者建立迁移心向。

所谓心向,是指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准备状态。学习心向包括了高动机、冒险的态度、注意力,和学习责任感(Salomon & Perkins: 1988; Pea: 1988)。加涅认为,学习者心理状态不是自发的,是在教学环境影响下发出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准备状态,将学习者的心向有意识地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很多学习者往往缺乏学习兴趣,学习被动,甚至对学习感到紧张、恐惧。为了引导学习者建立良好的心向,教师可采用“情感激发”的手段。如:在英语课堂上先播放一首英文歌曲,可从听觉角度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英语课堂氛围,消除学习者的紧张感,消除学习者的心理和生理疲劳,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内驱力,从而将学习者的智力活动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2.建立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

“许多课(甚至有多年教龄的老教师的课)的重大缺点之一,就是不善于明确地提出课的目的,并且使课的一切方向、组成部分和阶段都服从于这一目的――漫无目的的课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增加学习者的疲劳,使它们养成一种松松垮垮的习惯,形成一种不良的道德品质――懒惰。”(苏霍姆林斯基)目标既是学习者的努力方向,又是评价的标准和学习进步的标志。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激励人为之奋斗,坚持不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又可以使学习者对有关的已有的知识产生联想,让其作为一个先行组织者,有利于迁移的发生。所以,教师必须去了解每个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在教学中设置教学目标和活动,帮助学习者制订自己的学习目标和确定行动的措施,以引起学习者的求知欲,使学习者产生达到目标的欲望,才能激发学习动机。

3.确立学习者的学习主体观。

教师只有确立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的学生观,树立教师主导学习者学习的教师观,形成知、情、意、能和谐发展的学生发展观,才能够创设民主、融洽的学习氛围,给学习者提供灵活使用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条件,让学习者进行自主性的学习。主体观的建立可引导学习者上课时主动求知,课后主动练习,使学习者逐步做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辩”,从而不断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和学习者的特点创设活动情景,以讨论式、对话式、师生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模式为手段,活动为载体促使主体参与,协作提高。其次,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各种表现进行灵活处理,给予鼓励,提出激励,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尤其多给后进生学习和思考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使学习者学会独立地运用已知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方法学习新的、知识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知识,对结构不同或差异较大的新知识,也能采用对比、类比、化归、实验等方法进行内化、同化,构建自己新的认知结构。

4.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学习者积极思维。

教学中的启发式,不是简单的问答式,而是给学习者提出一定的课题即“问题的情境”,使其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这时,就激起了学习者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需要。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在学习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心求通、口欲言”才去启发。教师应积极创造这种“愤”与“悱”的情况,通常用两种方式:

⑴言语提示的方式,即:由教师直接提出与教材有关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借以引起学习者学习的动机,使其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来进行学习。

⑵活动的方式,即让学生通过参加一些活动而产生问题。

参考文献:

[1]Brown, H.D:《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的原则》,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Chi,M.T.H..Knowledge-constrained inferences about new domain-related concepts:Contrasting experts and novices. Pittsburgh University, PA: Learning Research & Development Center, 1988.

[3]Cohen, A.D.and Dornye, Z.Focus on the Language Learner: Motivation, Styles and Strategies. In Schmitt, N. (ed.) An Introduction to Applied Linguistics. London: Arnold, 2002.

[4]Crookes, G. and Schmidt, R.W.. Motivation: Reopening the Research Agenda. Language Learning, 1991.

祝小军: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一篇: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快乐体育 下一篇:论高校“两课”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