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社会表情

时间:2022-07-14 07:09:00

专题五:社会表情

【引 言】

人,是社会的个体,人的活动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因此,社会生活理应成为我们“阅读”学习的对象,尽管,七年级的我们尚未完全成为“社会人”。

何为社会?社会是一个万花筒,在这个万花筒里,包含着繁杂的人事,用心去观瞻,你会感受一片缤纷;社会是一本教科书,这本教科书中,蕴含着复杂的情理,用心去解读,你会收获一份厚重。

身处火热时代的我们,只有平时积极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去捕捉社会的纷繁与多变,把握时代的脉搏与律动,两耳倾听天下事,一心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才不会被社会“拒之门外”。

著名作家乔治・桑说:“生活中的点滴感动永远存在于只要我们伸出手就可以捉住它的地方。”让我们一起点击社会生活,感知社会表情!

【聆听天籁】

当今中国社会,国泰民安,和谐稳定。请听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倾情演绎的歌曲《好日子》――

门外的灯笼露出红红的光景/好听的歌儿传达浓浓的深情/月光的水彩涂亮了明天的日子/美好的世界在我们的心中/哎/明天又是好日子/千金的光阴不能等/明天又是好日子/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明天又是好日子/千金的光阴不能等/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

人逢盛世多欢歌,皆因过上“好日子”。听了上述的“欢歌”,请你拟写一句宣传语,号召公众为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网瘾少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请听少儿歌曲《哥哥你快点回家吧》――

哥哥你快点回家吧/我一个人留在家里好害怕/你失踪的几个日日夜夜/爸爸妈妈找遍了数不清的网吧/哥哥你快点回家吧/你一个人在外真的那么好玩吗/你学校的老师打来电话/爸爸妈妈头上添了许多白发/哥哥你快点回家吧/为了你爸爸妈妈吃不好睡不下/爸爸为你把头低下/哥哥啊/外面的风雪好大/我看见了一朵凋零的花/哥哥/快点回家吧

听了这首声情并茂的歌曲,你的内心是不是激荡起了层层涟漪?你想对那些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同龄人说些什么?

【妙语连珠】

1.名人故事

转述民意

“生不起,剖腹一刀五千几;读不起,选个学校三万起;住不起,一万多元一平米;娶不起,没房没车谁跟你;病不起,药费让人脱层皮;死不起,火化下葬一万几。”原浙江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在宁波市委第十一次委员会第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通过转述民间顺口溜,解说起民生问题。

不要小看了这样一些民间顺口溜。2007年,老教授杨志福向总理转述了一则来自民间的顺口溜:“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国务院下文件,一层一层往下念,念完文件进饭店,文件根本不兑现。”这则顺口溜引起了温总理的极大关注,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老教授杨志福因为向转述这样的信息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而能够向宁波市委书记传递这样一则顺口溜的人同样值得尊重,因为没有他们的“大胆”,老百姓最真实的呼声就难以传送到领导人的耳中。

读了上述故事,你是否对“民间顺口溜”发生了兴趣?你能转述一、二则给同学听听吗?

2.技法贴士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请人把话转告给别人,这就叫“捎话儿”,也叫“转述”。“转述”是口语交际里容易发生错乱的一种类型。与一般的照本宣科式的“复述”不同,“转述”存在一个情境转换的问题――既有时空方面的,亦有身份方面的。要想顺利进行转述,我们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听清楚。转述行为一般与三者有关:对象1中间人对象2,“中间人”在“对象1”与“对象2”之间起着一个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因此,作为转述行为的第一个环节,我们必须从“中间人”的身份出发,用心倾听,听清楚“对象1”叮嘱的话语内容。

第二,记准确。对于“对象1”叮嘱的话语,仅仅听清楚还不够,还必须记准确――对于“对象1”话语中蕴含的主要信息,诸如人、时、地、物等,必须提炼其要点,内化到“我”的脑海中,必要时,还要采取笔记的形式,以作“备忘”。

第三,说明白。转述,关键在“转”字,应“转”得正确,“转”得巧妙。这就要求我们在以“中间人”身份面对“对象2”时,要能够在人称、时间等方面作适度转换,把“对象1”的原话说清楚,说明白,顺利转达至“对象2”,避免误传。

3.情景练习

学校团支部准备于3月5日下午两点在第一会议室举行主题为“雷锋精神永放光芒”的座谈会。3月4日上午,团支部书记来邀请你们班的张老师参加第二天下午的座谈会,但张老师不在,团支部书记请你代为转告。你该如何对张老师作转述?

【悦读天地】

1.读图片

漫画世界

上述漫画题为《一块“肥肉”》,请你阅读后思考:该漫画揭露了什么社会现象?

新闻热图

[图解]

瑞典文学院2012年10月11日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先后用瑞典语和英语宣布了获奖者姓名。他说,中国作家莫言的作品“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出生于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他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主要作品有《蛙》《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生死疲劳》《四十一炮》等。

[热议]

王蒙:莫言获奖,说明了中国当代作家以及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就获得了世界的关注。

铁凝:莫言获奖,对今后中国文学引起国际上更多读者的关注、研究、了解和兴趣,以及中外文学交流,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某网友:莫言获奖,“空前但不绝后”,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优秀中国作家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你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国学

[对联台]

喜村庄五谷丰登粮山棉海

看城镇一派昌盛车水马龙

讲道德树新风遵纪守法

学雷锋作好事为国利民

[诗词苑]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①,麻苎②衣衫鬓发焦③。

桑柘③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④根煮,旋斫⑤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⑥。

【注释】①蓬茅:茅草盖的房子。②麻苎:苎麻。③鬓发焦:因吃不饱、身体缺乏营养而头发变成枯黄色。③柘:树木名,叶子可以喂蚕。④和:带着,连。⑤旋斫:现砍。⑥征徭:徭役、赋税。

【点拨】此诗通过山中寡妇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悲惨命运,透视当时社会的面貌,语极沉郁悲愤。

[文言阁]

丁家凿井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①,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②,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③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标题为编者加)

【注释】①出溉汲:出门洗涤和打水。②穿井:打井。③闻:达,特指让上级听见。

【译文】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需要出门打水,所以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丁家凿了口井以后,他就对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到后,就四处传播:“有个姓丁的人家,挖井挖出来一个人!”城里人都在议论,连宋国的国君也听说了。国君派人去丁家了解情况,那个姓丁的人说:“只是多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多了一口人啊!”听话听成这样,不如不听。

【点拨】“三人成虎”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随便轻信人言,自然会以讹传讹,最后事实也变得面目全非。丁家挖井后,多出了一个人的劳力,但经过多人传说之后,却成了“丁家挖井,挖出了一个人”,事实与传言差别如此之大,其实就是人们不经思索,人云亦云的结果。读了这篇短文,同学们以后再面对社会上的“传闻”,应该明白该如何做了吧?

3.读幽默

鸭朋友

一家餐馆以“鸭全席”闻名当地,一位旅游者慕名而来。

服务员上菜时,每端来一盘菜总要解释:“这是鸭脖”“这是鸭胸”“这是鸭腿”……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后来,又有一道菜端上来了,旅游者看出那是一盘鸡,又不便明说,便叉起一块,故意问:“这是什么?”

服务员淡定地说:“它是鸭朋友。”

砍价

小莉逛街,在一家小店里看中一条裙子。老板要价55元,小莉还价45元。老板不同意,非要55元不可,小莉也不肯让步。

两人争来吵去都有些急了,老板大声说:“一口价55,你要就拿去,不要赶紧走,别耽误我做生意。”小莉也生气了,立马掏出100元钱“啪”地塞到老板手里,说:“55就55,又不是没钱,给你100,找我55。”

接着,老板果断地在包里找了55元给小莉,还舒了一口气,念叨着:“我又没多要价,这裙子卖55就根本没赚你什么钱……”

4.读美文

[美文重读]

木鱼馄饨

林清玄

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昊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地穿过巷子,远远地,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地从巷子那一头走来。摊车上挂着一盏四十烛光的灯泡,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简单不过的信号。

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远远听到他的木鱼,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才开始继续我一天未完的工作。

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作为馄饨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木鱼总是木鱼,不管用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即使用在一个馄饨摊子上。

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里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完全忘记我了,我想,岁月在他,只是云淡风清的一串声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车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节选自《林清玄散文精选》,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

[鉴赏空间]

《木鱼馄饨》是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代表作之一,系写人叙事的经典作品。文章所写对象是社会生活中的寻常人物,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夜色茫茫,一段段木鱼声却从巷口传来。卖馄饨的老人推着摊车,手中的木鱼“嘀嘀笃笃”地响着。风雨中,那沉重有力的声音透过风雨穿透了无眠之人的耳膜。老人用一颗心让自己、他人生存得更好。木鱼声声,为了饥饿无眠者听清它的召唤;木鱼声声,为了熟睡之人继续他们的美梦。像这样的声音,便是一颗佛心。何谓佛?与人为善者就是佛。老人便是一尊佛,他为的是他人的舒心,为的是自己的快乐,那声声的木鱼就是美,就是一颗佛心!

[读有所思]

“木鱼”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时文在线]

领 笑

张丽钧

丢了微笑的日子里,拿到了一本可人的小书。暖暖的封面上,印了“此致微笑”四个大字。送来小书的人告诉我:“这是一本来自沈阳的微笑漂流书。作为我们这座城市的‘微笑领航员’,请您写一段寄语吧!”

我有些手足无措――怎么?居然会有“微笑漂流书”?居然会选我做这座城市的“微笑领航员”?

俯首细看,发现那是一本特别的书。之所以说它特别,是因为它的内文部分几乎全是空白,只在前面几个页码印了相关的说明文字。我看明白了,这原是一些怀抱春光的人,在春天发起的一项春意盎然的行动,让1500本这样的小书同时踏上不同方向的“微笑之旅”,从陆路,到海路,再到空路,这些“微笑天使”飞向四面八方,飞到我与我们的怀抱,在那里结一个关乎微笑的茧,筑一个关乎微笑的巢。我荣幸地分到两个对开的空白页码。我兴致勃勃地找出一张照片,贴在左侧的页码上;然后,拈起一支笔,想着关乎微笑的美丽心事,写着关乎微笑的美丽语言――“嘿嘿,作为一名微笑领航员,我先领笑一个哈”,这是我开头的文字。写下这样的文字,当真就让微笑泛起在颊上,牙齿欢天喜地地露出来晒太阳。

我不知道是谁,在一个怎样的时刻,突然发出了这样一个美妙的提议。在那一刻,定然有商人在为利润焦虑,定然有官员在为政绩焦虑,定然有名流在为名望焦虑……但是,那个人毅然将这些焦虑的蛛丝轻轻抹去,他(她)灼灼的目光,盯恋人般地盯上了那一抹珍贵的微笑。他(她)说:“来,咱们捻一根丝线,串起那些散落在各处的微笑,特别是,串起那些潜在的微笑,用这一串微笑的珠链去点缀乏味的生活吧!”于是,那一本本承载了美意的小书,便以一种飞翔的姿态翩然走上了寻觅微笑、发现微笑、传递微笑、感受微笑的光明途程。每一个有机缘在空白页上留言的人,都已将自己的一滴微笑幸福地融入了微笑的。

“领笑”,自打我在那本书上写下这个词,我就发誓不辜负它。我见过在舞台旁侧“领掌”的人,那掌声是一个任务,需要硬着头皮完成;但是,“领笑”是自我的一种内心需求,过于平静的湖面,需要诞生快乐的涟漪,而那涟漪的中央,应是我不矜不媚的笑窝。

石涛评画,曾言“精神灿烂”。莫名地,就万分喜爱这个词语。腹藏万象,胸有丘壑,精神才可能灿烂得起来;一个精神灿烂的人,表情不可能是黯淡灰颓的。微笑,是一个人内心晴朗的自然外化。

你可能会说:微笑是一种多么娇贵的植物啊!风来吹它,雨来打它,霜来欺它,雪来侮它,它还有几多活下去的理由呢?是的,大概,太多的微笑就是这样夭折的吧?在西天目山,我曾拜谒过一棵万年树龄的银杏树,我发现,它是一棵有能耐将风霜雨雪统统视为生命给养的树!惟其如此,它才能精神灿烂地活过了一百多个世纪。如果树也有表情,我想,这棵古银杏一定是最爱笑的一棵树。

尘世里永远有尘埃飘落,那“拂还来”的烦恼几乎没有人能逃得过。丢了微笑的人,是精神的穷人;拯救微笑的人,是凡间的天使。

――不笑的人那么多,你也来“领笑”一个,如何?

(选自《渤海早报》2012年7月11日) 请你批注:

【笔底生花】

[写作导航]

叶圣陶先生说:“社会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写作与“社会”主题有关的习作,我们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与时俱进,捕捉社会热点

“文章合为时而著”,写作与“社会”主题有关的习作,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把社会上最新最热的内容“组织”进我们的文章中去。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接触社会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人、新事、新物、新风尚、新潮流、新经验、新问题,多关注社会焦点问题和老百姓的热门话题,多采集紧扣时代脉搏的新鲜材料,作积累贮存,把多彩社会生活活画于我们的作文之中。

瞩目身边,感知社会表情

“社会”一词抽象而又具体:说它“抽象”,是因为它颇似一种无形的存在,其“表情”不太容易触摸;说它“具体”,则因为它常常在我们身边的人、事、物中得到彰显。因此,要想表现“社会”,我们就必须养成“瞩目身边”的习惯,善于从身边那些平凡的人、普通的事和寻常的物切入,去感知社会的冷暖,发现社会的规律,要学会借助身边的“一滴水”,去折射社会这一“太阳”的光辉。

强化思辨,凸显社会担当

和家庭、学校比起来,社会生活显得更为复杂和多元,一些社会现象容易使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出现“价值观迷失”。作为社会大舞台中的一员,我们初中生在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点击”,表达自己的看法时,既要大胆,也应审慎。要多一些理性的“思辨”,要能进行正确的分析评判,体现出作为公民的那份社会责任感,切忌发生认识偏差。

[习作展台]

喜看农村新面貌

韩 笑

我是一只来自远方的白鸽,衔着绿枝越过千山,涉过万水,把吉祥带到我飞过的每一个地方。

刚刚飞过喧嚣烦杂的都市,我有些累了,想找个地方休憩一下。眼前是一片茂密的树林,远远地,这浓郁的绿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气息,清新而富有生机。我加快速度飞过去,栖落在一棵大树的枝端。耳听林中鸟鸣啁啾,眼观树间花草摇曳,我不禁脱口赞道:“乡村风光真好啊!生态如此和谐!”

小憩之后,我又踏上了征程。不久,我瞥见地面上一位农民夹着笔记本朝着学校方向走去,我好奇地停落在他的肩头,问道:“叔叔,你要到哪儿去?”他告诉我,他们村支部开办了“农业技术辅导班”,很多像他一样的农民已经接受专家辅导数月了。有了专家的辅导与指点,他们开展科学种田,庄稼长得十分茁壮,年年高产丰收,收入稳步提高,日子越过越舒心。说完,他憨厚地一笑,手指一片建筑向我推荐:去参观一下我们的别墅区吧。

望着田里绿油油的麦苗,我会意地点点头,振翅飞向别墅区。眼前的一切让我惊讶不已。几年前我飞过这儿的时候,立着的还都是茅屋、平房,七零八落的,没想到现在已然建成了中心村,家家户户都住进了别墅,不少院落前还停放着私家车呢!

就在这时,远处忽然传来了铿锵的锣鼓声,吸引了我的注意,我赶紧飞向那儿。哦,原来村里在举办“文化节”,村民们正自发组成小分队进行文艺汇演呢!只见歌声嘹亮,舞姿优美,欢声四起,村民们笑逐颜开,一片喜庆祥和的气氛……

翱翔在乡村的碧空,阵阵感动在我内心激荡。改革开放以来,咱们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产水平提高了,生活状况改善了,文化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了,这一切,真应了一句话――“谁不说俺农村好”啊!

作为和平与发展的使者,我要继续往前飞,去感受盛世中国更多美好的新景象!

[简评]

这篇习作把关注点投向新农村建设,着力表现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说明作者是一个善于感知“社会表情”的有心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变换叙述角度,从一只“人化”的白鸽的视角,去“看”农村新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正是有了“白鸽”的串联与见证,农村生产水平的提高、农民生活状况的改善以及文化生活的多彩才得到了充分彰显,习作的起承转合方才显得流畅自然。

[小试牛刀]

作为一个流行词汇,“给力”可解释为“很好”“牛”“很带劲”“酷”“棒”“很有意思”等。请以“______________,真给力”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合适的对象(人、事、物等)填写在横线上,补全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感情真挚。

上一篇:“催眠术”可信吗? 下一篇:美丽的大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