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和谐文化建幸福校园

时间:2022-07-14 10:15:00

育和谐文化建幸福校园

【关键词】和谐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A-0018-02

“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升综合改革实验项目”实施一年来,我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特色建设方案获一等奖,录制的六节课有三节获一等奖,两节获二等奖,一节获三等奖,我校还被授予“优秀实验学校”荣誉称号。

一、静心分析思定位

项目启动后,我组织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及部分教师代表进行了几次分析和讨论,最后初步确定了“育和谐文化,建幸福校园”的特色发展方向。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立足区情、校情,创建学校特色是沉淀百年校史,发扬拉小精神的必然要求。我校创建于1912年,有近百年的历史。学校一直以来注重人本管理,人际关系和谐,领导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近百年的辉煌也证明了拉小人的勤奋、努力。

(二)培育和谐文化,创建和谐校园,是学校长远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家长的期望值不断攀升,给教师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在工作和学习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师生员工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放松精神、愉悦身心的校园和谐环境。

(三)学校自身发展面临挑战,需要寻求新的发展点。近几年来,我校在校学生不断增多,学额巩固率不断增大。但校园环境的和谐遇到了种种挑战,主要表现在:其一,急剧增长的学生人数和学校实际的容纳能力、资源条件、环境空间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出来,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校园的不和谐因素。其二,校园内部和周边还存在一些隐患,这也给校园环境的安全稳定带来一定的威胁。

(四)校园文化面临多种价值观和家庭实际因素的影响。部分家长对孩子学习、生活情况不闻不问,家庭、社会、学校还没有形成很好的教育合力,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不思进取。而应试教育指挥棒不变,有些地方对教师的评价停留在分数上,因而导致了师生之间的矛盾激化。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因为父母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他们的教育,他们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必要的引导,形成了孤僻的性格,给学校教育也带来了挑战。

立足以上实际情况,我与学校教师共同追根溯源,把握问题要害,深入分析成因,研讨学校办学特色方向。因此,传承拉小精神,再创拉小辉煌,如今的拉小人秉承着这样的信念,大踏步走在学校特色建设之路上。

二、专家引领明思路

(一)刘永胜校长的多次讲座与面对面指导――确定方向。我校得到了刘校长细心的引导,进一步明确了学校要办出品牌,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也明确了学校的特色发展要基于学校,要挖掘学校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内涵,把它做好做细,并持之以恒,以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高海英校长的实地指导――确定方案。学校特色建设方向确定后,我们着手制订方案并送给具体负责指导柳州市柳江县的高海英校长。高海英校长是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峪二小书记兼校长,同时也是校长项目组实施指导专家。2011年3月,高海英校长亲临我校指导,指出症结所在:把“和谐”作为一种文化来培育,就应该在“和谐的管理、和谐的队伍、和谐的学生、和谐的家校、和谐的教学、和谐的环境”等方面作文章,而不只停留在管理和德育工作上,应该将这六方面形成一个系统,细化每一个目标并贯穿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

三、全员参与定特色

在高校长的指导下,我再次查阅资料并深入分析学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与学校班子其他成员经过讨论,搭起了“和谐的管理、和谐的队伍、和谐的学生、和谐的家校、和谐的教学、和谐的环境”等方面建设的大致框架,然后请学校所有中层领导、部门负责人与学校领导围绕六个方面一同讨论建设目标和工作思路。因为他们是特色目标的具体落实者,他们根据自己所分管、所熟悉的工作提出的特色建设的细化目标和工作思路,更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之后,我们首先召开了“五会”,即:教师代表座谈会、学生代表座谈会、家长代表座谈会、社区代表座谈会及教代会,在充分征求代表们的意见后,我们着手修改方案,然后又把修改后的初案以“征求意见稿”的形式发到校园网上,让全体老师知晓、提建议。经过几番修改,一个相对系统、相对科学、相对完整,可操作性强的方案基本形成。

四、细化目标助推进

我校和谐文化的培育是围绕“和谐的管理、和谐的队伍、和谐的学生、和谐的家校、和谐的教学、和谐的环境”六个方面展开的,要推进这样一个相对庞大的工程,必须把目标细化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方面,让每一位执行者在心中有数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所以,我们的方案很细,篇幅也很长,很具操作性,因为当时我们想,我们这样的一所学校,特色建设刚刚起步,心中明白才能平稳,路走平稳才有创新。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上至每个学校领导、下至每位员工都明确了自己在创建特色学校工作中的角色定位,明确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较好地推进了特色建设工作。

五、努力创建显初效

(一)和谐的学生。在“和谐的学生”建设上,我们紧紧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以学校作为实践的阵地、家庭作为实践的摇篮、社会作为实践的天地,搭建各种平台,创新各种活动。

学校目前已经开展了与经典同行――“感恩、孝亲从现在做起”体验活动、“尊师立志,崇文尚德”――一年级新生“开笔礼”活动、“孝敬父母道德实践小标兵”评比活动等等。特别是我校品牌德育实践活动“小主人乡村体验周”,围绕“六个一”组织了若干个小分队(采访柳江县“一乡一品”领军人物小分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小分队,研究农具小分队,农村学校学生学习、生活环境调查小分队等),由学校领导和老师带队集中下乡体验。学生在体验中不仅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更重要的是认识得到了提高,情感得到了升华。

(二)和谐的教师队伍。在“和谐的队伍”建设上,我们大胆提出了“人本管理育幸福环境、搭建平台助幸福成长、特色教研建幸福团队、和谐德育奠幸福基石、愉悦身心富幸福生活”的思路并加以落实,有效地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建立了一支和谐、向上的教师队伍。2011年10月17日至20日,柳州市教育特色展示周在全市开展,我校作为展示点之一,不仅作了“努力成就教师幸福的教育人生”的特色工作汇报,而且,语文、数学两个团队还进行了特色教研展示,得到了与会领导和嘉宾的高度评价。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研究,项目成员正在积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数学课题组的刘国兰、韦寒秀、黄其凤、韦玲琴、韦桦、彭玲等老师都取得了突出的进步,所教的班级不断进步,获得了县级、自治区级奖项。英语课题组的覃云、韦筱微老师,积极实践着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张华微、韦成静作为攀登英语项目负责人,带头学习理念,积极参与课堂探索实验,自己亲自实践并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收集整理实验资料,提升了科研管理能力。实验老师不仅自己在进步、在收获,他们也正在通过自己的辐射作用,把分层评价的理念推广到其他教师中。

(三)和谐的管理团队。一年多的时间,我和我的管理团队也在实验中得到了提升,不仅明确了特色的概念,而且学会了如何定位学校的特色;不仅找准了学校特色发展的切入点,而且懂得了细化特色建设目标;不仅学会了组织实施特色建设,而且深信把围绕特色建设的每一项工作做到极致,就能实现我们共同的特色目标。

(责编黄鸿业)

上一篇:创新师资培训模式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下一篇:贵于品雅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