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时间:2022-07-14 03:51:59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摘要】农业是我国基础性产业,农村问题长期是我国重点研究的课题。长期以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呈现落后状态,在这种低产出、高投入的发展模式下,农村经济受到较大制约。加上人口素质普遍偏低,其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本文基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简单阐述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与增长农村经济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制约其人力资源发展的各项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开发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点,旨在合理开发农村人资,促进农村经济长久发展。

【关键词】农村人资 经济发展 优化策略

人力资源并非指所有人口,而是指在这些人口中能够成为劳动力的人口总和。就我国目前农村人力资源状况而言,普遍存在质量偏低情况,具体体现在其文化素养、劳动态度、操作技能以及工作质量方面。虽然改革开放让更多农村人口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但由于思想上与经济上的制约,其教育力度并不强。换言之,农村人口虽然较多,但质量不高,其数量优势之下存在着较严重的质量问题,是造成经济增长缓慢的重点因素。另外,农村人口的人员配置上也存在一定缺陷,例如就业上,企事业单位需要优先聘用城市人口,再考虑外来民工;加上文化程度的限制,农村人口就业范围较小。这些都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

(一)农业地位的制约

农业是我国基础型产业,但农业本身也是一种弱质经济,难以形成专业化经济发展模式。农村人口多以种植农作物作为经济来源,在种植过程中,播种、施肥、耕田、喷药除虫以及收割等步骤都需要种植者亲力亲为,没有形成专业化生产模式,其效率自然不高,因此需要更多劳动力用在种植方面。且农作物的种植并非短时间内能够完成,这种时限上的限制让农村人力资源难以长时间在外打工挣钱。在这种背景下,农村人口只能将时间大量投入在种田方面,而在农闲时期只能无事可做,无法创造经济效益。

(二)教育的落后性

农村地区由于发展上的滞后以及地理位置的欠缺,国家即使投入了大量师资力量也难以将这些力量长时间留住,造成农村人口学习文化知识上的动力缺失。试想,接受教育的孩子长期更换教师,教师授课风格的差异性会造成孩子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变化,久之易产生对学习的抵触感。加上这些下乡教师工资调拨制度上的缺陷性,教师的教育积极性会受到较大打击。

在这种教育程度落后的情况下,农村人口外出打工的就业率持续偏低,就业方向也多为工地民工,且由于受教育程度的制约难以在其工作岗位上有所发展。因此,农村人口在教育落后的背景下外出打工,虽然能够靠力气挣到资金,但难以长远发展,其经济增长方式仍旧处于落后阶段。

二、开发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优化策略

(一)合理安排剩余劳动力

在农业生产方面,农村人口的劳动力存在过盛情况,若将这类剩余劳动力合理安排到相应岗位,发展非农产业,将极大程度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非农产业的设立能够减轻农村人口向城市工业发展的程度,避免一些城市出现农村人口数量过多情况。

从产业结构方面,应充分发挥农村自身产业优势,将非农产业作为经济增长方式的重点。在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可将重点放在中小型城市、城镇方面,一是因为这些地区的就业费用要略低于大中型城市,竞争力较低;而是因为地缘关系的紧密性让农村人口更愿意在离家较近的地方工作,不但可以更快适应新环境,在照顾农活方面也更方便。另外,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让非农经济中的分散问题得到较好解决,通过剩余劳动力的妥善安排达到城市化与农村工业化的统一。

(二)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目前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多为种植业,要想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文化建设迫在眉睫。若农村人力资源在思想素质与文化素质方面普遍长期偏低,那么其工作技能难以按照正常速度提升,因此将经济增长从农业向二、三产业发展的几乎可以说是难以实现。因此对于农村人口在教育上的投入还应增强,不仅需要加大教育人力资源的投入,还应加大资金的投入以及运作的管理。

在此方面,国家可以开展大学生村官扶植计划,让更多有志大学生深入农村,加强信息上的交流工作。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辐射范围可以扩大到农村地区,通过减少录取分数等政策让更多农村学子有希望进入大学学习。另外,可以针对农村发展培养一批专业型人才,不再像传统那样仅依靠种植发展经济,应多向农业研究方向转变,通过技术上的优化与革新促进农业更优发展。

(三)合理控制人口

目前农村人口数量对受教育程度影响较大。我国在计划生育方面的政策对农村地区有所偏袒,导致农村人口数量持续上涨。在经济条件限制下,人口数量越多,其受教育程度较低。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单纯依靠种植业发展经济,在劳动力上较为欠缺,因此生育次数居高不下,孩子在高中毕业甚至初中毕业后就会辍学回家发展种植业,在外出打工上造成了较大的文化缺陷。

(四)完善劳动力市场

相关部门应尽量完善劳动就业制度,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村人口应主动提供适合岗位,例如工业岗位等,以此来改变单纯以开展植业发展经济的模式。劳动力市场应将部分岗位预留,利用中介机构专门招收农村人口,增强就业市场的透明程度,为农村人口找到适合的工作环境,做到人尽其才。另外,相关部门还应详细告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会带来的更优结果,让农村人口愿意提升自身素质并转变经济模式,促进农村经济的优化发展。

三、结束语

目前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应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对农村人口的合理配置达到人力资源的优化利用,通过非农业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达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总之,我国要加大对农村人口的资源开发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向与模式,让农村人口与经济更加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新成.基于经济增长方式的人力资源开发浅析[J].特区经济,2010(11).

[2]王渝雪.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D].重庆师范大学,2012.

[3]王玉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4]王文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发展研究[J].学术论坛,2012(09).

作者简介:文浩泉(1981-),男,汉族,广东东莞人,东莞市发改委工作人员,中山大学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研究。

上一篇:房地产行业内生动量探索及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下一篇:农村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