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栓塞肛与布洛芬混悬液口服治疗小儿发热的效果比较

时间:2022-07-14 01:26:36

【摘要】 目的:比较布洛芬栓塞肛与布洛芬混悬液口服治疗小儿发热(就诊腋温>38.5 ℃)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入院顺序将120例小儿发热患儿(就诊腋温>38.5 ℃)均分为两组,栓塞组给予布洛芬栓塞肛降温,口服组给予口服布洛芬混悬液降温,观察两组降温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栓塞组降温显效率78.33%,与口服组7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1863,P>0.05);栓塞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明显低于口服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9259,P

【关键词】 布洛芬栓; 布洛芬混悬液; 小儿发热

中图分类号 R7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2-0158-02

发热是机体正常的自然防御反应,多由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若持续高热可引起机体调节功能紊乱和脏器功能减退,甚至诱发热性惊厥而危及患儿生命安全[1]。笔者比较布洛芬栓塞肛与布洛芬混悬液口服治疗小儿发热(就诊腋温>38.5℃)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科学选择降温方案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笔者所在医院儿科2010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120例小儿发热患儿,所有患儿符合赵祥文著《儿科急诊医学》中小儿发热的诊断标准[2],就诊腋温均>38.5 ℃,排除肺结核、败血症、风湿热和伤寒等引起发热的患儿,其中男64例,女56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3.5±1.1)岁;就诊时腋温38.5 ℃~40.3 ℃,平均(39.4±0.5)℃;病程4 h~3 d,平均(15.6±5.6)h。按照入院顺序均分为栓塞组和口服组各6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腋温和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病情需要给予抗菌药物或抗病毒药物。栓塞组给予布洛芬栓(湖北东信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13516)塞肛降温,3岁以内1粒/次,3岁及以上2粒/次;口服组给予口服布洛芬混悬液(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9991011)降温,10 mg/(kg・次),观察两组降温效果和安全性。

1.3 疗效评价标准

(1)降温疗效。参考王仲桂[3]研究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治疗后4 h内腋温下降1 ℃者为显效;治疗后4 h内腋温下降0.5 ℃~1 ℃者为有效;治疗后4 h内腋温下降0.5 ℃以内,或上升者为无效。(2)药物安全性。详细记录治疗期间患儿用药的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降温疗效

治疗4 h末,栓塞组降温显效47例,有效11例,无效2例;口服组降温显效45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栓塞组降温显效率78.33%,与口服组7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1863,P>0.05)。

2.2 药物安全性

治疗期间栓塞组出现轻度消化不良2例;口服组出现轻度恶心、呕吐5例,头晕、头痛3例,胃部烧灼感2例。栓塞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明显低于口服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9259,P

3 讨论

发热是病原性微生物在机体与免疫细胞拮抗的外在表现,产生的致热源能够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继而产生前列腺素,激活环氧化酶,若持续发热,使机体耗氧量和心输出量增加,加重心肺负担,引起机体调节功能紊乱和脏器功能减退,从而使体温调节中枢失控,严重者可诱发热性惊厥而危及患儿生命安全。

目前临床治疗小儿发热可供选择的药物较多,对乙酰氨基酚类药物具有起效快、作用强和安全等特点,但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长期大量使用易导致肝肾功能异常;赖氨匹林类药物具有解热效果确切、起效迅速、作用缓和而持久等特点,但药物成分中含有阿司匹林和布洛芬,极易引起胃肠道反应,且临床可能诱发瑞士综合症、过敏性休克和哮喘等风险;尼美舒利类药物具有强效的退热、抗炎和镇痛作用,但临床不良反应报道较多;复方氨基比林类药物只有注射剂,短期内反复使用容易发生急性颗粒性白细胞缺乏症,且高热患儿大剂量注射可使患儿出汗过多、体温骤降引起虚脱[4];中药退热类药物作用持久,不良反应报道较少,但药物口味差,患儿服药依从性不理想,尤其不适合幼儿使用。因此,选择快速降温、安全可靠的降温药物是治疗小儿发热的关键。

布洛芬类药物能够通过抑制下丘脑前列腺素E2合成,刺激垂体后叶血管加压素和黑细胞雌激素增加散热过程,下移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点,从而达到持续退热效果。现代药效学研究表明[5]布洛芬类药物对39 ℃及以上高热患儿的退热效果优于乙酰氨基,且退热平稳、持久,控制退热在6 h左右,最高可达8 h。但是,布洛芬有轻度胃肠道反应、头晕、头痛和皮疹等不良反应。因此,笔者采用给予布洛芬栓塞肛降温与口服布洛芬混悬液降温两种方式治疗小儿发热,并进行了疗效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两种给药方式均能达到快速降温效果,但布洛芬栓塞肛降温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其原因可能与小儿胃肠道系统发育不完善、口服给药极易刺激胃肠道、小儿对药物耐受性等关系密切。

综上所述,布洛芬栓塞肛降温治疗小儿发热效果确切,操作方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廖莉,文政.布洛芬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2,41(36):3879-3880.

[2]赵祥文.儿科急诊医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7-83.

[3]王仲桂.布洛芬混悬液对小儿退热作用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09,6(8):25.

[4]陈华.小儿退热药的合理选择[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1):11-12.

[5]徐华侨.儿科发热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41-42.

(收稿日期:2013-06-17) (编辑:朱姣)

上一篇:6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观察及护理 下一篇:城市群――城镇化战略的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