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专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时间:2022-07-13 11:33:30

浅谈中专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根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而提出的,其目的和任务就是为了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由此可见,体育本身具有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尤其是全面实施身体素质教育的任务。

中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体能、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根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而提出的,其目的和任务就是为了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由此可见,体育本身具有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尤其是全面实施身体素质教育的任务。

一、素质教育赋予体育教学的使命

1、体育教学的特点

(1)实践性。这是体育教学的本质特性。体育教学必须通过身体活动来承受适量的运动负荷,以促进身体器官、机能的发展,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并通过具体时间活动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以及良好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等,逐步养成自觉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2)整体性。根据体育锻炼规律,仅仅依靠课程教学是无法实现教学目的的,只有通过课内外的延伸,课上时间与课后活动的有机结合,发挥整体效应才能真正取得预期效果。(3)社会性。体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形成若干小集体(如几支球队),在每个小集体中各成员都有其各自的“角色”,他们有组织、有分工、有协作、也有对抗,体现一定的社会职能意识。(4)差异性。体育教学受学生身体条件、性别、发展方向和能力倾向的制约较其他课程更为显著,因此,更要注重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从实际出发。

2、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主要功能

(1)增强身心健康。健康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等生理素质和意志品德、调试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卫生健康和自我生存的知识和能力。(2)提高身体运动素质。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灵敏性等基本运动素质以及救生、求生、攀爬、游泳等基本活动技能。(3)提高社会人文素质。它不仅体现于提高体育文化方面的基本素质,也包括协作精神、竞争意识、管理意识等社会适应方面的素质。

3、素质教育目标对当前体育教学的任务要求

(1)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要予以正确的认识,对学生体育发展进行整体规划,改变运动场地、运动器材及体育经费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从而改变学校体育工作的规模和水平,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供必要条件。(2)在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上,重视体育教育对人整体素质培养的作用,避免片面强调体能、运动技能的提高,而忽略了学生在思想上、理论上对体育深层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在体制上,改变教学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对学生管得过细、过死的现状,从而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3)在教学内容上,新的教材改变了一直沿用的旧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并且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创新性和学生自主选择性。此外,应大力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创新能力,使之具备与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能力。

二、中专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1强化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

良好的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条件,只有当学生对学习的社会意义有一定的认识并具有自觉性时,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中专体育教学要求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要具有感彩,既要采用“快乐体育”方法,使学生体验到体育的乐趣,又要运用“磨难体育”手段,使他们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学和心理学普遍认为:在体育教学中,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和练习的兴趣。

课堂上教师要用亲切的教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中专生生理上发生着急剧变化,随着生理上的变化,心理也随之变化,而通过在课堂上教师情感感化的教育和教学,使他们在体育课中获得快乐,从而喜欢和乐于学习、练习,使体育兴趣不断得到加强、巩固,这样能够促进大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增强体质、强健体魄,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使其获得自尊、自信、自律、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品质。

2、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体育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他们的人格,发扬教育民主,向学生学习,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积极营造课堂民主气氛,主动转变教育观念,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用素质教育的理念,营造民主气氛,拓宽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过程参与;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做学习的主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同时借助体育人格教育的力量等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教学中不断的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对动作美的体验,能提高学生鉴别美的能力,提高美学修养和对美的认识。美,作为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与精神文明的综合标志,它广泛地寓于德育、智育和体育之中。美与身体的健康密不可分,没有美,健康也会失去光彩。体育运动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和独特的美育价值,它可以塑造和展现各种形式的美,如:形体美、姿态美、素质美、动作美、心灵美和行为美。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能进行一般和特殊的美学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对美的需求、美的感情、美的观点、美的欣赏、美的概念,还要向学生灌输心灵美和行为美的思想,培养追求身体美、动作美的愿望,根据美的规律塑造人的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提高学生感受美、鉴定美、塑造美、表现美的能力。教学中,通过改变练习条件、增强练习难度,使学生体验到坚毅美、忍耐美与勇敢美,并在体育活动中得到美感体验,使他们的体育锻炼成为自觉行为,增强自信心。

三、结束语

总之,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是牵涉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重要问题,必须引起学校工作者,特别是体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我们应该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真正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科学体育教育新模式。

上一篇:探究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方法 下一篇:体验式教学法在高职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